茅臺歷史上的“華茅”家族


茅臺歷史上的“華茅”家族

一、華氏家族在貴州的崛起

華氏祖籍江西臨川,“世為江右望族”。清朝康熙末年,華氏先人以行醫來到遵義南鄉平水裡(平水裡在今遵義縣團溪鎮一帶)定居。

華問渠世祖華步周在世時,以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聞名於遵義府各地。華步周給人看病盡心竭力,務求康復。“凡遇貧困,概不取資”,長期恩澤地方,深受鄉鄰敬重。

到了華何渠曾祖華銘軒時,華銘軒醫術更為高明,求醫治病者絡繹不絕。一次,華銘軒應邀到某處看病,回家路上拾到一個錢包。華銘軒當貼出告示招領。誰曾料想,丟錢的人找上門來卻說他丟失的錢不止華銘軒所拾之數,並告到了衙門。縣令查出實情,判失金者為誣陷,責令其買了爆竹,讓華銘軒乘縣令的轎子,敲鑼打鼓送他回家。縣令還親筆書“拾金不味”四字匾額,懸於華家堂上,以示褒揚。

清威豐(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年間,貴州各族人民響應太平軍號召,爆發了一場參加起義隊伍多達50餘支,烽火遍及全省各地,綿延18年之久的“鹹同貴州農民大起義”。 黔北號軍在攻打遵義南鄉團溪時,號軍中的當地人知道華銘軒的善行,以“華家系一方善士,伊家住宅不許焚燬”為令,華家未受絲毫損失。華家宅院到民國年間仍然保留完好。

華銘軒不知內情,號軍來時,他便督促家人逃離躲避,打算南渡烏江去貴陽定居。華銘軒押運行李緊隨其後,在沙洲上坐守了七個晝夜。因天氣寒冷,操勞過度,傷寒致疾,不治而亡。至此以後,華家醫道中輟,再不復起。

到華聯輝時,華氏家族崇儒學賈而立鹽業,成為貴州鉅富。

華聯輝(1832—1885年),字檉塢,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生於遵義南鄉平水裡。兄弟三人,長兄早逝。聯輝居二。其弟國英,號建庵,自幼勤學苦讀,早於華聯輝中舉人,曾任四川新都、合州、

瀘州等州縣知事,補敘永直隸州同知,後又升為道員。華聯輝從小在家中讀書,年齡稍大一點之後,開始邊讀書邊經商的生活。後來經營永隆裕鹽號,光緒乙亥(1875年)恩科考試中了舉人。

華聯輝至孝。在貴陽定居後,本想回遵義團溪居住,但家中人口眾多,生計艱難。其時,家中有人想分家另居,於是請來親朋好友,立約分家,並讓華聯輝抄譽分家契約。華聯輝正籌劃如何維持住大家庭,便不肯眷寫分家契約,說“我讀書不是專為寫分家字的,若欲分,請先逐我”。眾親友勸說無用,便道“爾不樂分,責任在爾”。 華聯輝立即答道“是!”眾親友又左勸右說一番,華聯輝最後才同意分家。

貴州不產食鹽,老百姓所用食鹽完全依賴外省。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就在今川黔邊境開設四大口岸,專門運銷川鹽。精細多謀的華聯輝,抓住機遇經營鹽業,苦幹實幹,十餘年間,終於積累了數萬金之巨的家產。華聯輝樂善好施,聲譽遠播川黔。

光緒三年(1877年),貴州平遠州(今貴州織金縣)人丁寶楨(1820-1886 年)任四川總督,深知貴州百姓查赴之苦同時,同時,他也想為朝廷籌款,於是奏請改革鹽政。但是,卻始終不得要領,鹽利都落人各級地方官更和鹽商手中,毫無成效。這時,遵義舉人、四川候補道員唐炯(1820-1910年)向丁寶楨推薦華聯輝:“自古有治人而後治法。遵義華某者,於鹽務利害至精熟也。今公欲掃桑孔之豪析,夫劉晏之平常,將非其人不可”。丁寶楨聽後,立即寫信邀請華聯輝去四川,共商鹽務大計。

華聯輝到四川后,“抄二綱九目”,“始變法改為官運商銷,事不更州縣之手,舉百餘年中飽,悉奪而予之官”。他的這一政策極大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地方官吏的強烈反對。一些地方官吏怨恨在心,設法抵制改革;一些豪商巨賈議論紛紛,等待觀望,最終導致官府損失了30多萬兩白銀。華聯輝的首輪改革失敗了!

華聯輝沒有就此作罷。就在改革處於最艱難之時,華聯輝徵得丁寶楨同意,親自趕赴川黔各大鹽運口岸,“劃策溝通,曉說利弊,狐猶冰釋”。同時,他在瀘州設立了官運總局,自任總辦一職,統領川、黔、滇三省鹽務。在產鹽地區則設立廠局,派人收購井灶(四川為井鹽)所產食鹽。在仁懷、綦江、涪陵、永寧四個口岸設立岸局,銷售食鹽給商人。並派武裝人員從廠局(產地)押送到岸局(口岸)銷售,防範土匪搶劫和商人囤積。總局在各路關口設置關卡,專門負責監督稽查。設置裕濟倉,專門存放食鹽,以備平抑鹽價。設大盈庫,接受委輸,調劑銀兩,並將各種課稅、厘金都納入成本中核算。這一政策施行之後,還不到一個月,就獲利40餘萬兩白銀。

鹽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歲增銀百餘萬兩,戶部恆倚以為重”。從此,“商無私估,官無外取,引無留滯,課無責逋,利歸公家,而市無騰踴之患。方是時,黔、滇兩邊商號林立,不仗官法之能行,而待君一方以為身家進退之計”。

華聯輝任官運總局總辦之職多年,從未領取薪棒。丁寶楨對華聯輝取得的成績十分滿意,稱讚說“真奇才也”,因此奏請清廷破格以知府留於四川補用,獲得批准。但是,華聯輝堅持不受職。不久,因終日操勞過度,積勞成疾,遂辭官回到貴陽家中休養,並潛心經營永隆裕鹽號。

華聯輝對儒家學說推崇備至。不僅認真學習,廣為傳播,還身體力行。他說:“君之意以為,人者萬物皆備於我,上當博施濟眾,充滿乎仁聖立達之量;次亦宜存心利物,求有濟於世,庶幾吾儒性善之旨”。他對己甚嚴,與人為善。曾出資刊印了《六事箴言》、《菜根譚》等書籍,印上“播州華氏刻本”、“遵義華氏刻本”字樣,贈送親友鄉鄰。每次出門,他總是帶上許多自印的書籍,遇到識字的人,便免費贈送。他還打算收集貴州歷代先賢遺著,刊印流傳。後來,因贈書太多,木刻印刷已無法滿足需要。正當他猶豫之時,聽說上海有鉛字印刷的新技術,既好又快又便宜。於是,他出資派遣了一名遵義同鄉前去上海學習鉛字印刷技術,計劃學成回來建廠印書。不料,派去的人只圖個人利益,沒有學習印刷技術而改學了修理鐘錶,滯留在上海不願回來。華聯輝的志願未能如期實現,情緒十分優鬱。加之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於光緒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885年2月23日)逝世,年僅5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