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復工復產的先行軍——百企復工快速調查系列報告之製造業

製造業是復工復產的先行軍——百企復工快速調查系列報告之製造業

製造業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第一大產業,也是穩就業的主陣地。在這次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製造業還承擔著防疫物資生產和穩經濟、穩就業的重任。在全國防疫阻擊戰取得積極成效時,製造業的先行復工復產至關重要。中國勞動學會農民工發展課題組對全國100家有代表性的製造業企業農民工返城復工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企業包括富士康、蘭思科技、北汽集團、華晨寶馬、中鐵裝備、中國建設、北京精雕、三棵樹、大衛地板、汾酒集團、雙星名人、華堅集團、振東製藥、扶正藥業、奇正藏藥、東陽中信紅木傢俱、美盈傢俱等國內外有影響的製造業企業,涵蓋了大多數行業,涉及農民工約百萬人。


國企復工復產比率高民企復工積極性高


調查顯示,製造業中的國企基本實現復產,復工率也在逐步上升,國企、央企充分發揮排頭兵作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保證生產經營穩定運行。


民營企業約佔被調查企業的五分之四,雖然他們也在加緊復工復產,相比國企,民營企業復工難度大、困難多,但主動性高,積極性強。目前不同地區對農民工返城後的防疫管控約束性仍比較強,多數民營企業員工還未能正常復工,形成民營企業復產多復工率低的局面。


調查顯示,民營製造業企業復工的關鍵是一線操作人員。從2020年春節前企業員工規模來看,樣本企業員工共計約100多萬人,民營企業一線操作人員佔大多數。從調查企業員工結構來看,多數企業一線操作人員佔比都超過50%,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佔比都在20%以下,一線操作工已構成製造業企業復工的主力軍。一線操作工復工率直接決定了製造業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


企業復產率近70%員工復崗率待提升


製造業企業組織化程度高、生產生活配套設施較好,與疫情防控要求契合度高,在諸多行業仍處於猶豫等待、徘徊觀望之時,製造業企業普遍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充分發揮了先鋒帶頭作用。調查顯示,製造業企業復產速度加快,但員工復崗率未同步提升,處於“不對稱”態勢。


製造業企業復產率接近70%。截至2月17日,100家樣本企業中的60餘家已經實現復產。多個地方政府積極鼓勵企業復工復產,並讓有條件的規模以上企業帶頭復工復產。


員工復崗率與企業復產率不成正比。從樣本企業員工實際到崗情況看,在復產企業中只有4家企業的員工復崗率達到90%以上;復崗率在50%以上的企業只有25%;75%的企業復崗率在50%以下,其中,企業已經復產但員工復崗很少的企業佔31.7%。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遠低於復產率,存在復產難復工的問題。


從企業內部各類員工復崗情況來看,“倒金字塔”現象較多。其中,管理人員平均復崗率為29.9%,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復崗率為24.3%,一線操作人員平均復崗率為19.8%,一線工人復崗率明顯低於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製造業企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少數特大型企業用工需求量非常大,由於各地返城人員差異性大、各地防疫要求不同,加之準備防疫隔離用房、口罩、消毒液、場地消毒、分批就餐等需要專門培訓安排,所以許多企業不得不考慮部分復工、分批覆工或延後復工。


雖然農民工輸出地大都是非疫情高發地區(或輕微地區),但受思維慣性影響,不少防疫“鐵桶陣”還未破除。雖有超過20餘個省市地區發文公告了開工復工時間,但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為“抗擊疫情”封村封路的情況,阻礙復工的現象隨處可見,相當一部分企業由於防疫管控程序多、“一刀切”等原因不得不延遲復工。


製造業企業復工復產不適合居家或者遠程辦公。調查顯示,在已復工的企業中,75%的企業安排員工居家或者遠程辦公,人數在40%以下,說明居家或者遠程辦公不是製造業企業復工的主要形式。例如,華晨寶馬2月17日已經開始逐步復工復產,從集團內部看,管理團隊主要以彈性工作制或遠程辦公為主,但整車生產廠的員工必須在一線操作,遠程辦公無法有效保證生產線順暢復產。


防疫與復工復產可同時進行


疫情對製造業企業復工的衝擊正在減弱,尤其是從春節後趕製防疫物資企業的運行情況來看,防疫與復工復產可以同時進行。


第一,儘管此次疫情不會改變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走勢,但是疫情造成的供需兩端上下游產業鏈延遲性的短期影響不容忽視。調查顯示,所有樣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響。半數企業表示,全員復工難度大,產品市場需求降低,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原有水平。約半數企業表示,有能力應對疫情的短期影響,疫情過後可以通過加班加點將產量補上。調查中,企業普遍表示,雖然很多地區都給出了復工時間表,但實際開工情況仍然取決於疫情的防控進展。鑑於疫情形勢,企業員工的實際返工意願也不一樣,外出務工人員的返城復工時間還將有所推遲。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復工時間延遲,而且受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影響,部分與供應鏈上下游緊密關聯的製造業企業要承受短時間難以彌補的損失。


第二,從復工對就業的影響來看,隨著疫情逐步減弱,企業用工會發生恢復性反彈。雖然疫情導致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用工減少,但同時促進了防疫物資等相關製造業企業生產擴張和就業增加。多數製造業企業(非醫療)認為,疫情衝擊主要影響第一季度的生產經營活動,期盼疫情結束後經濟有較大反彈性增長。從中期發展來看,未來3個月內,多數企業隨著生產達標,用工需求也將同步上升。調查中,48%的企業表示二月底仍然有招聘計劃,接近70%的企業表示在自然減員後會繼續補員。未來1-3個月,製造業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會出現70%以上的恢復性反彈,隨著員工逐步復崗,製造業就業形勢會基本穩定。從當前情況看,由於防疫醫療物資供應緊缺,醫療及疫情防護性產品生產企業春節過後就已經復工。目前防疫物資公司訂單相比其他行業較多,未來1-3個月,醫用相關產品企業的用工需求將保持持續上升,就業將明顯增加。


第三,疫情對中小製造企業的短期衝擊較大,推遲復工、外地員工返城被隔離期間,企業需要固定支付隔離房租金、貸款利息等費用。同時,這些中小民營企業的資金鍊條普遍處於緊繃狀態。


第四,製造業企業復工不但要面對原有的招工難、就業難,還要面臨招工難和復工難的新“兩難”局面。很多技能要求較低的製造業企業由於訂單積壓或者資金鍊、產業鏈斷裂,大多選擇延遲復工、甚至關停,而一些對技能要求較高的智能製造企業或者專業要求更為嚴格的大型製造業企業將會渡過難關。長期來看,招工難、就業難和新“兩難”將加劇製造業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如果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廣泛性不能跟上,此種矛盾將會帶來長期影響。調查顯示,地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的企業已陸續復工復產,農民工也期待早日返崗就業。調查還顯示,多數企業對限制農民工合理流動反映強烈,盼望用工地政府和輸出地政府就組織農民工集中返崗達成一致意見。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地區,採取“點對點”的包車或專列等組織方式,集中組織農民工返崗復工的需求較為迫切。


有序推進製造業企業復工的建議


第一,推行輸出地農民工數字化綠色健康證明。針對不少地方政府防疫前期的“嚴控”措施到目前防疫取得初步成效時仍在繼續執行,需要復工的勞動力走不出去,造成先行復工的製造業企業用工短缺的問題,需要採取輸出地發放“健康卡”等通行證,推行數字化管理,建立健康互認工作,幫助回家過年期間未發生“新冠”症狀的勞動力有序復工。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啟用“健康碼”以來,每日訪問量突破千萬人次,目前已累計發放“健康碼”超820萬。這一模式已推廣至浙江全省11個地市,全國其它地方也可借鑑。


第二,採取農民工返城定製化交通服務。就業輸入地應積極採取“包車、包機、包專列”等有效辦法實現“出家門上車門,下車門進廠門”,給農民工返城復工創造安全、便捷的條件,使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基本要求得到滿足。例如,北京精雕集團組織員工自駕車搭乘在一起,實現200多農民工技工點對點的返城復工;浙江東陽中信紅木傢俱集團為保障全面復產為省外返城員工定製“專車”復工;北京公交集團為陸續復工的企事業單位的外地返城復工人員提供定製公交通勤服務。


第三,簡化復工手續,取消不合理審批,建立備案承諾制,變管制思維為服務思維。例如,廣東省佛山市出臺取消以疫情防控限制企業復工復產的審批、備案等行為,企業復工復產無需批准、無需簽訂承諾書,不得要求返崗員工提供多項證明。受各地政策不同步的影響,供應鏈上下游復工時間也無法同步,造成企業生產受阻,特別是即便達到復工標準,由於員工不能按時到崗造成復工困難。部分企業表示復工後,將會與員工抱團取暖,共同克服生產運營成本上升造成的經營困難等問題。


第四,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可遵照“政府指導、企業自定、部門服務”的原則,鼓勵各地為企業員工出行創造有利條件,緩解企業用工短缺難題。政府與企業合力解決口罩等防護物資緊缺和隔離用房不足等困難,保障防疫和復工兩不誤。調查顯示,在復工準備過程中,50%以上的企業在體溫計、消毒液、酒精、噴霧器等儲備方面準備比較充足。


第五,抓緊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做到“接地氣”、“冒熱氣”。努力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儘快復工復產,優先支持汽車、電子等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重點支持5G、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民生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各級政府已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尤其是推動製造業企業先復工、先落實、先受益,率先恢復產能、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增加收益,當務之急是儘快落實相關政策、精準服務。通過國家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緩交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一般可減少復工人員用工成本約25%左右,能夠有效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調查發現,中央及地方出臺的財稅、社保、金融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企業身上還有一段時間差。有企業反映,當前出臺的相關政策存在“同一”性,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簡便透明的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還有待進一步明確細化。


第六,針對不少地方和企業“放大招”吸引農民工復工,似乎招工難初步顯現,技工更是短缺的現象,要鼓勵企業加強對農民工人文關懷和技能提升。尤其沿海地區的“製造之都”要將提高農民工技能作為吸引農民工的重要砝碼,既鼓勵多勞多得,又鼓勵技高者多得,幫助農民工轉變為技工甚至技師,從根本上緩解“招工難、技工荒”的問題,補齊技工長期短缺的短板。“低谷”時往往更能挖掘企業自身潛力。製造業企業既需要藉助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大力支持渡過困難期,也要學會化危為機,充分運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實現轉型發展,從人力資源開發轉向人力資本提升,為戰勝疫情後提升農民工技能和增強企業競爭力創造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