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斷想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斷想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斷想


我身體裡流淌著穆斯林的血液,因為我的父親是回民;但我卻沒有信奉伊斯蘭教。

我經常聽到伊斯蘭、穆斯林等詞語,但從來沒有去探究過它的真正含義。

讀了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我對伊斯蘭、穆斯林等詞有了深度瞭解,對穆斯林的文化、風俗也有了全面認識。

“伊斯蘭”在阿拉伯語裡是Islam的音譯,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和平”、“順從”,“純淨”等含義;在伊斯蘭教中,“伊斯蘭”是“順從”的含義,即順從獨一無二的主宰——真主安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穆斯林就是伊斯蘭教的順從者。

葬禮者,殯葬的禮儀也。葬禮意味著一個人生命的終結。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斷想


《穆斯林的葬禮》描寫葬禮的場面並不多,算起來有4次,祖輩也是師傅的梁亦清、被徒弟韓子奇收留的落難女人也是孫輩稱作的姑媽、梁亦清女兒梁冰玉與韓子奇偷生的女兒韓新月(孫輩)、韓子奇四個人的葬禮,其中韓新月的葬禮描寫最為詳細。“穆斯林的葬禮隆重、莊嚴而簡樸,沒有絲毫的浮華。……它沒有鞠躬和叩頭,只有站立和祈禱。沒有音樂。穆斯林的祈禱不需要任何音樂來伴奏,它是對真主沒有任何擾動的靜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莊嚴的站立去感覺真主的真實存在,去沉思他的偉大、光榮和慈愛。它是忠實的靈魂對於真主的無限崇敬,是每個人衷心情感的傾瀉,是為了全體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發出的切望於將來的籲請。參加葬禮的穆斯林必須是潔淨的,而且必須是男性。”《穆斯林的葬禮》本就不是某個人的葬禮,它是玉器梁、王器韓家族的葬禮,是京城穆斯林的葬禮,是玉器的葬禮……。一部《穆斯林的葬禮》簡直就是一部人生的奮鬥史,玉器的發展史,民俗的變遷史,社會的變革史。

我驚詫於作者駕輕就熟的優美文字。她的文字是一種自然的美,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沒有塗脂抹粉。一切是那樣信手拈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她的話說得很慢,但很有力,像咀嚼牛蹄筋似的,讓你慢慢品味、琢磨。”就連打點滴也那麼充滿生活氣息卻又不失詩意,“電鍍金屬支架上掛著鹽水瓶,一根膠皮管垂下來,中間的玻璃觀察管裡,藥水比時鐘的秒針慢得多的節奏,不慌不忙地掉下一滴、一滴、又一滴”。

我驚詫於作者深沉濃烈的真摯情感。《穆斯林的葬禮》人物不算多,卻人情味十足。有梁亦清也韓子奇的師徒之情,有韓子奇一家與姑媽的同胞之情,有梁君壁與梁冰玉的姐妹之情,有梁君壁與韓天星、韓新月的母子母女之情,有韓子奇與梁君壁的夫妻之情、與梁冰玉的苟合之情、與天星和新月的父子父女之情、與外商亨利的朋友之情,有韓新月與韓天星的兄妹之情、與陳淑彥的同學和姑嫂之情、與楚雁潮的師生和戀愛之情、與鄭曉京和羅秀竹的同學之情,有韓天星與陳淑彥的夫妻之情。有的愛得死去活來,轟轟烈烈;有的愛得無所顧忌、偷情苟合;有的愛得平平淡淡,甚至沒有交流。但一切都那麼真摯,讓人跟著書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生同死。

我驚詫於作者力透紙背的玉器功底。讀到作者對玉器細緻入微、維妙維肖的描寫,根本不相信她是一位作家,而像是一位玉器匠人、一位玉器商人。她熟悉玉的歷史,從商周時期、到秦漢、到唐宋元、到明清,從陸之岡到邱處機,為我們呈現了一條玉的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讓人驚心動魄、歎為觀止!簡直像進入了曠古深山,汩汩如聞那玉河的源頭!”她精通玉的琢磨與製作,梁亦清接到《鄭和航海圖》的玉雕後,構思是那樣的栩栩如生,“梁亦清的思路清晰了,終於找到了一條讓玉雕寶船下西洋的航線。整座玉雕分為三個層次,用三種不同的雕法”;製作是那樣的小心翼翼,“他像一名久經滄海的老舵工,穩穩地把著舵,在疾風惡浪、激流險灘之中小心翼翼地穿行,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一分一秒的懈怠。”她深諳玉的辨識與交易,玉的質地、玉的斷代,娓娓道來,從無差錯;玉的價格、玉的交易,應付自如。她珍惜玉與穆斯林的緣份,“穆斯林和美玉珍寶有緣啊!和田玉出在新疆,綠松石產于波斯,貓眼石源於錫蘭,夜明珠來自敘利亞……”。

我驚詫於作者熱愛家國的民族情懷。作為一名穆斯林,她熱愛自己的民族。她衷情本民族的文化、習俗,“穆斯林一天須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後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哺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蘭教的葬禮是世界上各種族、各宗教中最簡樸的葬禮……一心歸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外來粉飾自己。”她崇拜本民族的英雄,“咱回回裡頭也出過流芳百世的人哪,明朝的海青天海瑞,還有這位鄭和,都是跟咱們一條血脈的回回!”她同情本民族的同胞,當陌生的穆斯林同胞到韓子奇家乞討時,一家人熱情地收留了她,成了大人的姐姐、小孩的姑媽。作為一名中國人,她熱愛自己的祖國。特別是當日本的鐵蹄踐踏我們的國土時,她與所有中國人一樣義憤填膺,奮起反抗。

掩卷多日,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作品讀得太少,這樣的大家讀得太少。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斷想


(2016年5月9日於杭州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