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1945年3月,二次大戰此時已經步入尾聲,盟軍對日本的打擊和限制已經達到了高潮。為了徹底解決日本法西斯的威脅,盟軍決定採取多種方式對日本本土進行最大程度的包圍,使日本法西斯失去戰鬥力迫使其儘早投降。

在這些行動當中,其中最讓盟軍高層感到“物超所值”的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著名的“飢餓行動”,此次行動也加快了日軍投降的腳步。

一、“飢餓”的前兆


1945年3月下旬,盟軍向沖繩島進發,著名的沖繩戰役打響。此戰被迫讓日本的南線航道(東南亞至日本本土)關閉。日軍海上運輸線僅剩下西線航道這一條,該路線從朝鮮羅先到遠東大連。西部航線主要為朝鮮半島和東北的日軍部隊提供必要的糧食、彈藥和煤炭運送。由於南部航線關閉,此時的西部航線成了日本唯一對外的進口航線。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經過周密的設計,盟軍決定使用潛艇和飛機對南部航線進行破壞。由於日本艦隊此時要反擊盟軍潛艇已是很困難,本土的防空力量也無法大規模對盟軍進行反擊。因此盟軍可以輕鬆地開展行動,由於行動主要圍繞著日本本土補給,因此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決定將本行動命名為“飢餓”。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在武器選擇方面,美軍經過考慮決定選擇最方便且威力巨大的水雷。當時美國海軍正開發各種不同的水雷:採用磁力引爆的M4、M11,採用磁力音響水壓三者互換來引爆的M9、磁力與水壓並用的A6等等。針對美軍的水雷,日軍除了採用原始的掃雷方式來解決外,甚至還曾使用音爆彈來排雷,但這些方法對於新型的水壓雷和低頻音響水雷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飢餓”正式開始


1945年3月27日,“飢餓”行動的第1期作戰階段正式開始。盟軍首先用艦艇向瀨戶內海西部及關門海峽投放水雷,以阻撓日軍部隊從鄰近港口出發支援沖繩守軍,當晚約1,350枚磁爆水雷被盟軍投入海中。日軍獲悉此消息後,立即派出大量人員和船隻進行掃雷工作。30日夜間,美軍再補充投下450枚水雷,由於部分水雷屬於水壓水雷和低頻音響水雷,日軍無法及時排除乾淨。

到4月6日,至少8艘500噸級船隻因觸發這種水雷而沉沒。到5月2日,這個數量已經上升到19艘,另外還有39艘船隻不同程度損傷。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為了最大限度遏制盟軍的水雷戰術,日本海軍第7艦隊根據大本營要求對關門海峽及對馬海峽的貿易線進行保護,同時佐伯海軍航空隊的飛機負責迎擊盟軍的B-29轟炸機。當地的小月機場也開始佈置防空戰鬥機隊,大阪周邊地區也佈置好了高射炮。

但由於日軍雷達數量的不足,因此日軍無法在戰鬥發生前就及時遏制盟軍的佈雷行動。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5月3日至12日,“飢餓”行動的第2期作戰計劃開始。本次的攻擊目標除第一階段的目標關門海峽外,其他重要商貿港口如東京港、大阪港、神戶港、名古屋港等太平洋沿岸主要港口也成了本次行動的目標。本期作戰盟軍共使用了1422枚水雷,在關門海峽由於水雷遍佈,大型輪船無法航行,小船更是寸步難行。

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一船隻在通過關門海峽時沉沒。關門海峽在3月時每天的交通量為40艘左右,到了5月底卻只有4艘!大阪、神戶等港口因此受到了強烈衝擊,因為關門海峽是這些港口通往外界的唯一航路。為了保證日本本土的物資能夠保持正常,原本運往瀨戶內海各港的海上貨物,現在只能暫時改到九州或本州的西北部。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5月13日到6月6日,“飢餓”行動的第三期行動正式開始。這一次九州北部港囗成了新的攻擊目標,而對於關門海峽的襲擊依然沒有停止。盟軍在第三期行動時間內分15次投下眾多水雷,當中不少為不能被清除的低頻水雷。

此次行動使得日本船隻的損失數量大幅增加,到五月份已經有66艘商船被水雷擊沉,總計約11萬噸;同時損傷船隻達到了31艘,總計約106,000噸。兩次行動造成的損失,已經比之前潛艇以及飛機對船隊造成的傷害還要大。

從6月7日開始,使用沖繩作為基地的PBY-4海軍攻擊機正式加入了第4期作戰,本次行動中陸軍B-29轟炸機佈設了3542枚魚雷,海軍軍機則佈設了186枚魚雷。與之前相比,本次佈設的水雷總數開始大幅增加,佈雷海域除了先前所提到的之外,新瀉、伏木等日本海沿岸的港灣也未能倖免。而神戶、大阪等重要港口外由於反覆佈雷,附近海域幾乎成為了死亡之海。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不久朝鮮半島東部港口成了日軍新的物資轉運地,為了徹底斬斷日軍的補給線,從7月9日開始,“飢餓”行動的第五階段正式開始。本次行動總共使用了3,746枚水雷,由於此時硫磺島上的機場已被美軍佔領,因此盟軍飛機的作戰半徑更寬闊了。美軍除了對先前主要港口進行佈雷之外,朝鮮半島上的釜山、清津等港口也成為了新的佈雷區域。

其中朝鮮半島上糧食的主要集散港口羅津港被盟軍佈下了420枚水雷。 經過第五階段的行動,整個日本列島及附近的國家的海港已完全被盟軍的水雷給佔據。對日本民眾十分重要的糧食和原材料的運輸此刻完全陷入了停頓狀態,日本民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飢餓”二字的恐怖。

三、“飢餓”的深遠影響


從3月27日“飢餓”行動正式開始,到8月15日日本完全投降。接近5個月的封鎖行動,盟軍共派出B-29轟炸機和相關艦艇向目標海域投下了12135枚各式魚雷。

被魚雷擊沉的日本各型號商船總噸位達到了30萬噸,而由於觸雷造成船隻損壞的總噸數也高達40萬噸。而盟軍整個行動共損失轟炸機15架,飛機上大部分人員均得以生還。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飢餓”行動使得日本對外出口進口的航道全部被封死,其中雷患最嚴重的瀨戶內海除小型標準E型戰時船隻或小型私人帆船之外,其他所有船隻均無法航行。

日本的大型港口,如大阪港和神戶港便因為水雷封鎖減少了船隻的裝卸能力。造船企業的生產速度也大幅度放慢,一些被水雷炸壞的民用船隻由於船廠不開工,造成船隻被廢棄。

由於日本各大出海口及附近國家港口被封鎖,一些生活必需品無法及時運抵日本本土。來自遠東地區的糧食、日用品只能被迫滯留在當地,本土民眾的生存情況越發嚴重,許多地區出現了糧食短缺等問題。根據戰後的推斷,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日本本土很有可能出現大規模暴動的情況發生,而日本投降的速度也可能會提前來臨。

佈置水雷封鎖日本航路,盟軍不費一槍一炮就讓日本餓的崩潰投降

據戰後統計,截止二戰結束日本沿海仍遺留有6600餘枚各式水雷,對日本的海上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945年至1950年間,共有118艘各類船隻由於觸雷而沉沒,1100多人不幸遇難。因此日本海軍從戰後開始大規模進行水下掃雷工作。時至今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近海海域水下掃雷工作。直到21世紀,日本99%的近海海域的魚雷已被徹底清除。

結語


盟軍此次實施的“飢餓”行動,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還在另一方面加快了日本的投降速度,避免更多無辜的國家和人民成為戰爭的犧牲品。而盟軍在此次行動中體現的專業和有序,以及戰後日本對於海域掃雷的專業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各國未來在海上作戰時的優秀案例。

1. 《海上護衛戰》

2. 《“飢餓”行動始末》

3. 《太平洋戰爭1941-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