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如果说经验论是哲学中最接近科学的思想,那么先验论就是“最像哲学”的思想。对先验论的这个说法既不是贬义也不是褒义,说先验论远离科学,不是一种指责,而是说它与经验科学的追求完全不同。不过有趣的是,康德和胡塞尔都相信先验论才是最严格的科学,理由是先验论能够为知识找到真正的基础(尽管未必如此);说先验论最像哲学,这也并非赞美,最像不一定最好,先验论的思想虽然纯粹,却对世界缺乏解释力。笛卡尔肯定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他相信关于我思的理论就像阿基米德支点,看上去简单,却因此“有望获得许多伟大的东西”。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与笛卡尔相比,康德和胡塞尔就更加不谦虚,他们都相信先验哲学能够说明对人类最重要的一切原理。相比起来,经验论要低调得多,但也很难说有多么谦虚,实事求是原则与其说表现了谦虚,还不如说是拒绝不切实际。真正谦虚的哲学恐怕难得一见。

哲学的现代转向是从探究世界的形而上学转向探究意识的哲学,意识成了现代哲学的主题。在这个转向中,无论经验论还是先验论的努力都同样是决定性的,但先验论对意识的研究更为动人心魄,它几乎是在宣称: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直接去研究世界以求普遍必然原理显然费力不讨好,而放纵想象去构建关于世界的一揽子原理的形而上学却经不起怀疑论的质疑。

估计哲学家们在放弃事物形而上学而转向意识形而上学之际的心情大致如此。意识确实是个好选题,世界的一切原理不是都必须在意识中表达出来吗?假如世界的某些原理居然逃逸在意识之外而无法被意识所表达,那些永远隐藏着的原理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尽管人们愿意相信上帝的心灵比人心知道得多,但对于人类来说,人就只知道理性所能知道的那么多,而不可能知道得更多,因此,研究世界必先研究意识,而且研究世界只能通过研究意识。

在这一点上,先验论者(如康德和胡塞尔)比起它的远祖理念论者(如柏拉图)来就算是现实主义者了。在先验论看来,意识不是反映世界的镜子,因此不用担心镜子里的影像是否逼真,与镜子相反,意识是照耀世界之光,意识之光照亮多少,我们就看清多少;意识之光照亮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人凭什么成为主体?何德何能成为主体?康德的答案是理性,是由理性所支配的自我意识。于是,康德一方面必须证明理性有能力建立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证明理性有能力为行为的正当性负责,有能力解释知识和道德。如果说笛卡尔只是证明了我思的绝对性而在哲学上认证了自我(ego)的中心地位,那么康德则试图证明我思能够以理性方式控制知识和行为,从而使有名无实的自我拥有了无可争辩的实际能力并成为主体,够为人的概念建构出主体性(subjectivity)。自我徒有虚名,主体才名副其实。笛卡尔只构思了主体之名,而康德成就了主体之实。

康德的道德主体性表现为纯粹意志与纯粹理性的一致性,而正是这两者的一致性使得意识能够超越一切外在于意识的诱惑或原因,从而意识能够独立自主地为一切行为建立理性标准。纯粹意志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成就是任何人都只能无条件承认的道德绝对命令。

然而,不难看出,无条件承认不一定就会无条件执行,道德堕落者可以在理性上承认道德原则,但未必在行为上执行道德原则,这意味着,道德绝对命令并不必然有效。每天都有事实证明这一点,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罪犯和道德败坏者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好事,但都明知故犯地做坏事。这个事实是康德理论无能为力之处。有趣的是,康德相信,当意志完全服从理性,意志就是自由的(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与英国式自由大不相同),于是就必定会承认无条件的道德原则。无论人们是否在行动上真的遵循道德原则,都首先必须能够承认道德原则。

无论从儒家还是经验论来看,康德的道德原则都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反人性的(我们对人性的预期不能太高),几乎高过了神性,即使是上帝也不会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因此,康德道德是反对任何可能生活的一种非理性要求。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进一步说,康德的绝对命令所依据的无条件的自由缺乏实际所指,更像是一种想象(经验论哲学家就很难接受康德这样的缺乏事实所指的自由概念)。无条件就是排除一切包含“如果,那么”的算计,可是,生活的绝大多数行为都与条件算计有关,尤其是维护生存的行为都是有条件的(所谓趋利避害)。假如真把“所有条件”都排除了,就恐怕难以找出哪一个行为是完全符合康德概念的真实所指了,就是说,康德想象的无条件自由行为也许只是个空集。


哲说 | 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赵汀阳)


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事情,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在内,确实较少甚至很少利益计较,但也恐怕难以完全达到“无条件”这样的苛刻要求。最为可疑的是,康德自己想象的那些据说符合绝对命令的行为往往比正常的利益算计行为更不美好,比如说,按照“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对谁都永远不说谎”这个绝对命令,我们就应该告诉凶手所寻找的受害人的藏身之处。这不是诚实,而是助纣为虐,宾默尔对此嘲笑说,这是连小学生也知道的道理。最不能理解的是,康德伦理学与人人关心的幸福毫无关系,甚至是反幸福的。

康德费了很大力气去论证道德与人们希望得到的幸福无关,可问题是,正是这些幸福构成了生活的依据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