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流行性肺炎的故事,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读来,让人别有一番感触。


这部小说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是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最终因常年酗酒身患肝硬化而去世,年仅48岁。


《最后一片藤叶》讲述两个穷困的女孩琼珊和苏艾,因性情相似、理想一致而走到一起,两人在共同搭建的画室里,为实现成为一名画家的理想,努力绘画。


然而,由于流行性肺炎的造访,琼珊病倒,此时窗外长春藤上的叶子所剩无几,她认为最后一片藤叶凋落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楼下,那个不得志的画匠贝尔曼老头,得知琼珊的念头后,黯然流泪。然后在深秋狂风暴雨的夜晚,在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时他将它画在墙上。老贝尔曼被淋透,因此得了肺炎,仅两天就去世了。


琼珊看到长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任凭狂风暴雨的摧残,顽强的挂在枝条上,于是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渐渐的她康复了。


在这里,最后一片藤叶是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给了琼珊活下来的希望。


同样是肺炎肆虐的今天,钟南山院士和那片藤叶一样也是一个符号。


他曾带领团队打赢了“非典”战役,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又带队抗击新冠肺炎。他是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中国医生,但他的科研精神和责任感却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


在《最后一片藤叶》中藤叶是一个符号,那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解读藤叶的符号意义,以及在疫情肆虐时期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一、【划破黑暗的光明】 三个以艺术为信仰的人惺惺相惜,在穷困潦倒的境遇下,相互扶持与奉献


苏艾和琼珊是两个热爱艺术的年轻女孩,她们性情相投,志趣一致,于是就共同搭建了画室,这就是俗话说的“同质相吸,同频共振”,两个年轻人互相吸引,成为知己。


画室设立在“艺术家的聚居地”里,在这里的艺术家们的生活,是艰辛和愁苦的,在这样的境遇下,两个女孩互相照顾,彼此依赖,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世界富足,她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这美好的生活却被打破,流行性肺炎袭击了琼珊,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医生说琼珊存活的希望只有十分之一,为此苏艾非常伤心,她的眼泪把日本餐巾纸湿成一团,然后挎着画版,哼着歌,若无其事的来到画室。


她要用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给琼珊造成一个假象:她的病没什么大碍,就快好了。这是苏艾的良苦用心。


书中写到“苏艾将疲倦的脸庞挨到枕头上”,这一描写也从侧面说明了苏艾对琼珊付出的一片真情,两个女孩唇齿相依,琼珊病重,让两人在患难中更见真情。


可是琼珊还是固执的认为窗外长春藤上的树叶掉光,她的生命也将结束。此时藤叶已经所剩无几,而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对此苏艾除了黯然伤神外,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苏艾把琼珊的情况告诉了楼下的画匠贝尔曼,一个凶狠的爱挖苦人的小老头,他对琼珊的想法大加讥讽,充血的眼睛里却躺下了泪水,他是真的心疼这个女孩。


夜晚老贝尔曼,顶着狂风暴雨拖着疲倦狼狈的身躯踩着梯子,在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时将它画在墙上。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琼珊看到最后一片藤叶,任凭狂风暴雨的摧残,仍然顽强的“长”在枝条上,她燃起了活下去的意志,但是淋雨后的老贝尔曼得了肺炎,仅两天就去世了。这就是小说的结尾,在幽默讽刺与嬉笑怒骂之间, 传递着人间的正能量。


他们三人本是天涯沦落人,但一人有难,另外两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演绎了小人物之间的真、善、美。苏艾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老贝尔曼就像寒夜里的篝火那样明亮,他燃烧了自己,点亮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


老贝尔曼用生命画出的最后一片藤叶,它不仅仅是一片叶子,它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着“生的希望”的符号。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二、【藤叶的符号意义】藤叶能带来希望,亦能带来绝望

五月的时候苏艾和琼珊来到这“艺术家的聚居地”,一同布置了画室,两个人要在这里播撒热血,努力作画,为了实现他们的共同梦想:成为一名画家,那时候,长青藤正茂盛,叶子浓密的遮住了枝条。


十一月的时候,琼珊得了肺炎,浑身无力,连数藤叶的“五、四、三”都发不出声音,这时的长春藤,被寒冷的秋风几乎剥光了叶子。


在琼珊看来藤叶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叶舒宪在《文化与符号经济》这本书中写道:“符号的魅力并不存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它的意义。符号一词衍生于拉丁文,其本意 是“标签”或“象征”。符号是指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或象征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所构成的系统。换言之,人之所以能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文化动物”和“符号动物”,最大奥秘就在于人类构建出的“意义”和“象征”世界。


在琼珊看来,藤叶由绿到黄再到一片片凋落,这个过程象征她自己从健康到疾病,从疾病的一点点恶化再到生命的结束。


莫里斯的解释似乎更容易理解:“某些东西之所以成为符号, 只是因为一些解释者把它们作为某些东西的符号”。


在《最后一片藤叶》这部小说中,把藤叶看做生命力的符号,这个解释者就是琼珊自己。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她认为长春藤上的叶子就是自己生命力的符号,等到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这个能够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在前期的种种表象与解释者赋予它的意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关性,就像琼珊在身体健康、对未来充满期盼的时候,藤叶不仅茂盛还绿油油的,琼珊在病重,浑身无力的时候,藤条枯萎了,藤叶几乎被秋风剥光。所以,她在内心觉得藤叶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自己的生命力。


而“符号”产生于心理暗示。


《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为什么有时候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这是因为心理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不同的形式。


积极暗示:看到某些事物的发展,就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变的更好,对未来充满希望。


消极暗示:与积极暗示相反,看到事物的发展,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变的越来越糟,以至于完全失去希望。


琼珊认为藤叶掉光了,自己也就死了,就是典型的消极暗示。


正如琼珊被笼罩在肺炎的阴影下,最近中国人民也都笼罩在肺炎的阴影下,我们每天都会关心疫情的发展情况,以及专家对于疫情的解读等。


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南山院士也成为了一个符号。这片藤叶对于琼珊的符号意义恰如钟南山院士对于全国人民的符号意义。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三、【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在疫情肆虐的当下,钟南山院士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新冠肺炎疫情刚露出头角,还没有受到全国人民重视的时候,钟南山院士双眼含泪的照片,在电视和网络上频繁出现。


几天后,疫情成爆发趋势,全国上下进入隔离管控状态,所有人都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这个敌人的强大。此时再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而后,经过了2个14天的居家隔离,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这时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钟南山院士微笑的视频和图片,有很多网友评论说:“您一笑,全国人民都放心了。” 还有网友说:“看到您慈祥的笑容,我们感觉到了踏实和安慰。”


在疫情肆虐的这段时期,钟南山院士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他的愁容是象征危险和悲痛的符号,他的微笑是象征安全和希望的符号。 而这个符号的解释者就是全国人民。


一个人能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个符号,影响着每一位国人的信念,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而这影响力源于他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源于他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仁爱和负责。八十几岁高龄仍然奋战在疫情一线,每天带着笔记本疾步穿梭在实验室、病房、会诊室之间。从医几十年曾经的几次误诊仍记忆犹新,不能释怀,他不愧为全国人民爱戴的白衣天使。


钟南山院士的愁容是符号,笑容是符号,他本人更是代表了坚韧不拔之志的符号。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一个符号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重大的,可以带给人希望,亦可以带给人绝望。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当它对一个人起着消极暗示的作用时,如何有效的去降低甚至避免这种暗示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可以按照下面这两个步骤来调整。


1、转移注意力


像琼珊那样盯着摇摇欲坠的最后一片叶子,只会让自己更加心灰意冷。如果每天关注疫情的死亡人数,时刻紧绷着神经,那么人就会变的焦虑和恐慌。


这时你需要做的是转移注意力,抛开负面情绪,可以放一些欢快动感的歌曲,营造出朝气蓬勃的氛围,做一些健身运动,或者和家人下棋、打扑克娱乐一下,尽可能的让自己沉浸在愉快的情绪中。


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习惯用语,比如“没问题”、“我能行”,最后再借鉴一点阿Q精神。


魏书生在《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中写道:有人说阿Q精神是戴着镣铐跳舞。我认为戴着镣铐跳舞显然比戴着镣铐哭泣更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通过营造欢快的气氛、娱乐活动、阿Q精神等措施,把放在消极想法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轻松愉快的事物上,来降低自己的焦虑甚至绝望的感觉。


2、让自己变的积极


学会满足于现状,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并积极暗示自己,相信自己,不否定自己!


有一位心理医生说:心理暗示最重要的规律叫做重复,我们让那些鼓励自己的表情、语言、动作反复出现,就会使乐观的态度、坚定的情绪成为自我的主宰。


每天满怀激情地朗读下面一段誓词: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我将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


这段誓言看上去没有什么深意,但是每读一遍都会让人心理的阴霾散开一点,变得积极向上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人世间希望无处不在。


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的那样:人只要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


深以为然。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最后一片藤叶》中墙上那片永不凋零的藤叶,是老贝尔曼几十年来绘出的最杰出的作品,是他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希望,这个希望是一盏指明灯,指引两个年轻的女孩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未来的路平坦或坎坷,都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份期许恰如钟南山院士对年轻医生寄予的希望。


钟南山院士曾说:“年轻的医生,永远不要满足,要不停的学习,我们中国的病人太多了,病种太多了,很多是没有被发现的,所以我们要发现,我们要定义,我想对医生来说,应该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够进步,中国的医学才能进步。”


要一直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不断学习,不停探索,我们才有信心和实力去战胜未来可能遇到的强大敌人。


疫情过后,钟南山院士象征坚韧不拔之志的符号,将深深的印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里。


疫情终会过去,就像《最后一篇藤叶》中狂风暴雨终会过去一样,特殊时期的结束,故事情节的终止,都将留给我们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是告诫,是感动,是希望。


从《最后一片藤叶》的符号意义,解读疫情下钟南山院士的符号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祥,潘兆一.西方现代小说符号化的关系形态及审美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 2016,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