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什么离奇的事。”

——李维杰


“当你破过一千个以上的案子,你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完美的犯罪。”

——警长拉韫

高手对决,必定精彩。

《误杀》是一部精彩的犯罪悬疑电影作品。由肖央主演的李维杰与陈冲主演的警长拉韫展开了一场角逐,男主李维杰逻辑缜密,而警长是破案高手。

一个夜晚,一对母女失手将警长的儿子素察杀了,母亲不愿意让女儿坐牢,便采取了埋尸的下策。作为父亲的李维杰赶回家中得知一切之后,开始设计掩盖证据,想方设法让全家免于罪罚。

李维杰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与警长斗智斗勇。警长通过李维杰的眼神断定他是有问题的,层层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细节,李维杰则见招拆招,从被动到主动,把掩盖犯罪事实变成一场“反杀”,警长被停职,参加竞选市长的警长老公被民众抛弃,宣布退出竞选。

警长纵然知道是李维杰所为,却苦于找不到证据,无法定罪。最终,李维杰却经受不起内心的谴责而自首。

这样一个双方角逐的故事,这样一个关乎生死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一、【爱】: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

故事的导火线是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由孩子而起,一个被辱,一个被杀,双方父母为孩子进行了拉锯战,父母之爱的主题在影片中体现的很透彻。

01 阿玉对孩子的爱:温暖

——“你现在一定很了解我的心情,毕竟你也是个母亲。为了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做的出来。”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这是两个母亲的正面交锋。阿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社会地位上她和警长的区别悬殊很大。而作为母亲,她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阿玉发自于内心的呐喊力量毫不逊色于警长。她的一句“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是对警长的“重拳出击”。

阿玉发现了大女儿的异样,跟着女儿来到了仓库。发现事情的起因在于那一次难得的夏令营,女儿在夏令营活动中已经被警长的儿子素察迷奸,在仓库里,女儿又将受到伤害,为了保护女儿,她和素察扭打起来。

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她敌不过素察,女儿在情急之时误杀了素察,随后她又出于对女儿的保护,带着自己内心的恐惧,战战兢兢地埋尸。“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在阿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02 警长对孩子的爱:宠溺

警长杀伐果决,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是温柔的。看着孩子受伤的手,她小心翼翼地为孩子包扎,眼中充满了宠溺,乍一看去,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每日威风凛凛的警长。这是她对孩子的爱,一个母亲温暖的爱,虽然这种爱是溺爱。

对待自己的孩子有多温柔,对待杀害孩子的敌人就有多无情。她发了疯似得追查每一个细节,当她说出“查出他所有的观影记录”之时,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发出的怒吼。

当她看了儿子同学手机上的视频后,恐怕儿子已经遭遇了不测,她彻底崩溃,失控地哭了,幻像中出现了儿子的身影。

当她发现对李维杰所做的“完美犯罪”无懈可击时,她无计可施,不顾后果地抓来李维杰的一家人。

当她无情的逼问李维杰的小女儿时,眼里泛着泪光,内心在抽搐,那是一个母亲无法言表的痛楚。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03 李维杰对孩子的爱:坚实

李维杰的父爱就像孩子坚实的后盾。大女儿想去参加夏令营活动,费用很高,除去家庭开支之后他几乎无力承担,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他在同意书上签了字,轻轻地放在大女儿房间的书桌上。

误杀事件发生之后,李维杰说:“对不起,我没能保护好你们”,这是他拥抱着大女儿平平时说的话。他把一切都扛在自己肩上,为女儿的一时失手撑起牢靠的保护伞。他默默承担,他掏空心思地设计一切,他独自转移尸体,他为女儿承担罪责。

李维杰最终被警车带走,他看着边哭边追警车的平平,一段内心独白不禁让人感动:“我希望你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信任。没想到我们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获得彼此的信任。”他是一位好父亲,被抓走的时候依然想着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的成长。

再渺小的蝼蚁,为了孩子,也敢与一切抗衡。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二、【善与恶】:人性的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

“善良就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善与恶的一面,并没有完美的人设,这正好是符合人性的。

阿玉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偷偷掩埋一个年轻男孩的尸体;

警长为了查出自己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威逼一个年仅几岁的小女孩;

李维杰为了掩盖事实以保护家人,放任可能并没有死亡的素察而不顾,最后还将尸体转移。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是“善”的,从行为的本身来看,这样的做法是“恶”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人性的自私,为了某种目的,人性“善”的一面就被“恶“掩盖了。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01 李维杰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好丈夫、好父亲,但是,却不能说他是一个好人

对家人、对邻居、对同事都很好的李维杰,看起来忠厚老实,却也有着违法犯罪、工于心计的一面。

当他们一家人被抓到警察局的时候,街坊们堵在警察局门口为其辩护:“他们一家是好人,怎么可能杀人呢”。最后的镜头里,邻居颂恩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已经不知道如何对李维杰做出评价了,这是他最为熟悉的好人,而这个好人表现出来的可怕却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李维杰说被打昏的人会出现吞舌休克的现象,也就是说他知道素察刚开始可能并没有死,从李维杰转移尸体时,素察并不是裹在袋子里面的,以及棺盖上手抓的血印可以看出,素察是被闷死的。这一点李维杰当然是知道的,他甚至和小女儿一样听到了刮棺盖的声音,而他也没有去救。

任由一个年轻的生命以一种极其悲惨的方式死去,细想之下,他的心之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他忽视他对死者家属造成的伤害,他利用街坊朋友们对他的信任为他做伪证,他玩弄人心引起一场暴动。这都是他人性之恶的一面。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02 警长作为一个破案高手,是个好警官,但是,也不能说她是一个好人

警长的孩子素察戳伤了普通人家孩子的眼睛,作为一个已为人母的女人,她对受伤的孩子毫无怜惜之情,都说将心比心,而在她的眼里,别人的孩子不是孩子。

作为一个警长,她却知法犯法,利用自己的职权纵容掩护孩子,赔点钱不了了之,毫无悔过之意。

另一方面,受害者的父亲却不敢伸张正义,可见,警长的权势对底层人的压榨之重。警长的下属危言恐吓民众,警长定是知道的,而她任由下属对民众进行压榨。“羊有草吃就够了,他们才不会在意会不会被薅羊毛”,警长他们就是薅羊毛的人。

当警长用素察迷奸平平的视频威胁平平的时候,却没想过她的儿子对平平造成的伤害,更没有意识到视频对平平的二次伤害。如果论错,原本是她儿子有错在先。

她滥用职权,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走李维杰的一家人,对李维杰进行严刑拷打。

纵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对孩子宠爱,对他人却毫无人性。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三、【道德】:违背道德,无法安放心灵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维杰最终选择了自首?

历经波折好不容易得到了全家的安宁,然而,表面的安宁生活却夹杂着内心的不安与焦灼,这是道德的力量在谴责着李维杰。曾经宁谧美好的家庭生活已经不可能回归了,雨过并没有迎来天晴,而是阴云笼罩,他再无轻松愉快,只有凝重的神情。

放任被活埋并且极有可能在墓穴中还未死去的素察而不救,置之不理,这是他的一桩罪过。信佛的他在事发之后去布施的时候,佛僧不接受他的心意,因为他是有罪的。

当他看着棺盖上的血迹抓痕,他看到的是素察在可怖的黑暗中垂死的绝望。他对死去的素察是怀有深重的歉意的,他保护家人心切,或者还带着报复心理,让他失去理智的判断,违背了道德。

他掩盖一切证据,转移尸体,保全了家人,却丢失了道德底线,在自私和道德面前,他选择了自私,只为保护自己的家人。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在这一场胜利的对决中,小女儿也看到了谎言的好处,开始用谎言获得爸爸承诺给她的口琴,试卷上经过改动的100分逃不过李维杰的眼睛。他看在了心里,他知道他的“瞒天计”也让小小年纪的女儿学会了欺瞒,这是他的错,影响了小女儿的价值观,他害怕将来的女儿也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李维杰从小是个孤儿,父母死于暴乱。而如今的一场暴乱却由他引发,在这一场暴乱中枪声响起,阿炳受了重伤,他看着混乱的现场以及街道,他的内心触动了,他利用人们对他的信任引起的这场暴乱也是有悖于道德的。

纵然,这一场由误杀导致的悲剧并不是由李维杰一家人挑起的,然而,以暴制暴的行为本身也不是上策,以暴制暴只会让善良和道德尽失。

面对对儿子的归来还抱有侥幸之心的警长夫妻,李维杰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自首后的李维杰反而展露出轻松解脱的神情。他不希望一家人都带着愧疚不安生活着,唯有认罪才能得到心灵的救赎。

《误杀》:一场角逐,一次爱与道德的博弈,体现了三个主题

《误杀》向我们展示父母之爱的同时,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违背道德终将让自己陷入漩涡。逃脱并不能获得安宁,惟有勇敢面对才能解开精神上的枷锁,获得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