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看下面的這一段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並有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卻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但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如果這是心理學家給你做的心理測試,你非常會有可能認為說得太準了,很貼合自己。

真正的實驗也驗證了這一事實,試驗後,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一段描述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是關於我們性格的籠統的、一般的描述,幾乎適用於任何人。

01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

我們認為心理測驗非常準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人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巴納姆效應”是以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命名的,因為他曾評價自己的演出:

自己的表演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可以讓節目包含所有人都喜歡的部分,因此每一時刻都有人上當。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實驗驗證的一種心理現象,因此又叫“福勒效應”。

我們傾向於將多種一般化的人格特徵描述認定為是對自身的準確描述。

而肖曼·巴納姆就是藉助這些含糊不清、使用廣泛、非常普及的形容詞等騙過了所有觀眾。

巴納姆效應體現了我們容易受到暗示的本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我國看相算命、算命和西方的星座學、星相學其實都是利用了“巴納姆效應”

在運用星象占卜時,首先佔星師取得我們的生日,占卜師運用自己擁有的星象和星座知識,對占卜者的人格特徵進行一般化描述,這些描述與自身特徵是否一致,在多大程度上一致都由我們自己進行判斷。

很多人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算命先生一段一段的、無關痛癢的話常會使我們深信不疑。其實,這些話是對很多人都適合的,再加上那些求助算命的人往往都是正處於情緒低落、失意,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算命先生稍微能揣摩求助者的內心感受,我們立刻會感到算命先生說的“很準”。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02

“主觀驗證”是造成巴納姆效應的原因

從心理學看,“巴納姆效應”的原因是“主觀驗證”的作用。

主觀驗證(SubjectiveValidation),有時也稱為個人驗證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某人由於一項表述或信息對其具有個人意義或較為重要,而認為該表述或信息是正確的。

主觀驗證之所以能夠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

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

如果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蒐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在一項實驗中,就是讓學生們使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進行測試。

測試後,研究者們對報告進行了評價,並同時提供了評估結果:一份是對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而另一份則是虛假的評估。

在問及學生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更準確時,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了虛假的評估報告。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在生活中“主觀驗證”無處不在,如當你照鏡子時,越看越覺得自己好看;當工作中同事的一句客氣誇讚,也會成為一種心理暗示,這時我們頭腦中會尋找證據來證實誇獎的正確性。

我們總是願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並努力被證明自己的正確性,搜找各種支持自己的證據。即便找不到相關證據,也會捏造出一個證據牽強的證明。以保證事實與自己設想的相一致。

03

如何應對巴納姆效應

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而中國人也有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在心理學中,這些名言所揭示的道理被稱為自我認識或自我意識能力,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對自己行為諸方面的意識或認識。

而造成 巴納姆效應的“主觀驗證”,正是因為我們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

我們需要在瞭解自己,不斷地自我覺察,並對自己擁有客觀真實的認識。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並把父母的告誡當做耳旁風。這讓父母對他很擔憂。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說如同耳邊風。在他16歲,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而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昨天我和傑克去清掃煙囪,那煙囪要踩著裡面的踏梯才能上去。上去時,傑克在前面,我在後面;下來時,傑克依舊在前面,我還是跟在後面。”

“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傑克的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裡的菸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菸灰也沒有。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傑克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傑克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乾乾淨淨的,只草草地洗了了洗手。”

愛因斯坦聽罷,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

父親笑完後,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要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認識自己呢?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接納自己。

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

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

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瞭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文學巨匠歌德一開始的理想可不是當一個詩人或者作家,他最初的夢想是要當一個畫家。可是經過十年的努力,他對畫作的領悟力始終沒有太大進步,因此他的畫家夢一直都沒能實現。在白白浪費了十多年的光陰後,他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他將畫稿換成了文稿,於是這個世界的文壇上又多了一顆耀眼的巨星。

美國女影星霍利·亨特也是一樣,她曾經竭力避免自己被定位為短小精悍的女人,結果走了一段彎路。後來在經紀人的指導下,重新根據自己身材嬌小、個性鮮明、表演極富彈性的特點給自己重新定位,出演了《鋼琴課》等影片,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好萊塢明星。

第二,考慮對立面有效地應對巴納姆效應

考慮對立面是指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時,考慮有關信念、假設、觀點、結果等的對立面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使我們考慮得更加全面,也能讓在判斷與決策時更加謹慎。

研究人員把被試分為3組並閱讀與自己的人格有關的描述。

閱讀完畢後,要求第1組被試列舉出與該描述一致的例子;第2組被試列出與人格陳述不一致的例子;第3組被試同時列出與人格陳述一致和不一致的例子,然後要求被試評價該描述符合自身情況的程度。

結果發現,第1組顯著高於另外2組、第3組顯著高於第2組,第2組表現出更低的巴納姆效應。

第三,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通過與他人比較,我們更能認識客觀深刻地認識自己。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一個人究竟有何種性格、何種能力,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與他人共同協作表現出來。所以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是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家提出的“鏡中自我”理論所揭示的正是這個問題。

“鏡中自我”就是指人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

通過與周圍的人相比較,與聖賢或普通人相比較,認識自我在這些參照物中所處的位置或水平。在社會交際中,他人就是一面鏡子,只有在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我們才能充分了解自我。我們因看不見自己的面貌,就需要這面鏡子。我們評估自己的人格品質和行為,就得利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反映,以此來獲得一些評價,並通過這些評價來了解和認識自我。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避免情緒判斷

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評估收益和風險,這種評估的正確需要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疏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在有情緒的時候做選擇和判斷,理性就一定會缺失。如果情緒得不到控制或排解,人會因為情緒的存在而使注意力無法保持理性思維。因此,在做選擇和判斷時,最好是將情緒先排解。

還在迷信星座?4招幫你客觀認識自己,有效應對“巴納姆效應”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在經歷過慘痛的失敗後復起,且聽從李巖的建議,提出不納糧口號,獲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幾番血戰終於打進北京推翻明朝崇禎自盡。

但是攻進北京城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各方讚譽也是蜂擁而至,結果忘乎所以了,認為各種勝利馬上都會來。

面對忠言逆耳,逼死逼走了李巖等一班忠臣,放縱劉宗敏等一幫嫡系武將開始窮奢極欲,欺男霸女,又逼反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最後將大好河山拱手送給了滿清。

04

總結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我們日常中常見的”巴納姆效應“,分析了“主觀驗證”是造成巴納姆效應的原因,最後介紹了有效避免”巴納姆效應“的四種方法: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接納自己。

第二,考慮對立面能有效地應對巴納姆效應。

第三,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第四,避免情緒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