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大清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根據條約,外國人可以進入廣州等口岸城市傳教、居住、從事貿易經商等等。但是,外國人要求進城,廣州市民卻不答應,實際上道光皇帝也是反對,擔心外國人進入廣州,使得廣州民風大壞,都學西方人的樣子,這樣很不利於天朝的統治。於是在入城的問題上中英雙方扯皮了多年,先是英國人璞鼎查與耆英交涉,後來又換成了英國人德庇時,但耆英都採取拖的辦法,就這樣,耆英在拖延中安全著陸,換成了新任兩廣總督徐廣縉與廣東巡撫葉名琛就入城問題繼續同英國新任駐華公使文鹹交涉。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古地圖上的廣州城門

徐廣縉和葉名琛在是否准許外國人入城的問題上都是態度比較強硬的人,就是反對外國人入城。在去往廣州之前,道光帝曾對他進行了一次談話。交待他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讓外國人進入廣州城的,並要他做好防禦,治理邊疆,重在安民。得到民心,就可以抵禦外侮。

徐廣縉到廣州後,英國駐華公使文鹹於1849年就入城問題向徐廣縉提出交涉。當年2月15日,文鹹照會徐廣縉說,貴國前任全權代表耆英曾經與英國約定1849年春天(4月6日)為準許入城的日期,希望廣州方面踐約准許入城。這就是說耆英曾經答應英國人入城,把個爛攤子交給徐廣縉,然後拍屁股走人了。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全權公使文鹹

徐廣縉接到照會,即向道光帝上折具報,並同葉名琛商量對策,兩人一致認為:不能答應英人入城的要求。為此,徐廣縉答覆文鹹說,《英軍退還舟山條約》和耆英允兩年後入城的照會,廣州百姓反對得很厲害,在“民情未協”的情況下,不能進行這樣的談判。

徐廣縉的拒絕,文鹹又提出可以親自到廣州兩廣總督衙署會晤徐廣縉,商談此事及中英關係中的其他事務。徐廣縉看出英方在會談地點上隱含著實現入城之用意,遂提出反建議,在虎門廣東水師提督衙署會晤。最後雙方議定,會晤地點定在虎門江面的英艦上。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徐廣縉與英國公使談判

到英艦上會談,文鹹也想把徐廣縉、葉名琛扣留,作為人質,藉以逼迫清政府答應准許入城,但是徐廣縉早有準備,臨行前,他叮囑水師提督洪名香說,如果我被英人扣留,作為要挾條件,你即率兵攻擊英艦。不要因為我在英艦上而猶豫不決,不敢行動。徐廣縉交代完後,即動身前往英艦。

徐廣縉登上英艦後,文鹹把他引入船艙,隨即關了艙門,軟硬兼施希望徐廣縉就範。

文鹹在艙內將事先準備的入城條款拿給徐廣縉看,要他簽字畫押答應條件。徐廣縉看了條款後,對文鹹一廂情願的條款一一駁斥,拒絕簽字。文鹹見徐廣縉不肯就範,堅持要他定下進城日期方準回去。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葉名琛

徐廣縉則堅持不妥協,他反駁文鹹說,耆英答應你的入城日期,是在我來廣州之前,我也不知情。我是奉皇帝之命來廣東的,肩負著保護千千萬萬廣州百姓的使命,怎麼能夠無端的答應你們入城。況且,廣州城內的百姓反對你們入城,這個你們也是知道的。百姓反對的事情,我怎麼好自作主張隨便答應你進城日期。此事只有奏明皇上,聽候朝廷的諭旨,誰也不能自作主張。[1]

徐廣縉表示要奏明道光帝,請朝廷做出主張。文鹹又趁機說,請旨的時間太長,我們可以代替你用火輪船將奏摺送到天津轉遞。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葉名琛被捕

文鹹這個要求,也被徐廣縉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大清有大清的規矩、制度,得按照規矩一步步來。文鹹沒有辦法,只得答應,很不情不願地放了徐廣縉。

儘管徐廣縉對入城一事仍予以拒絕,但同意了文鹹的一項要求,即由徐廣縉出面上奏請旨,讓道光帝表示態度。道光帝是在3月11日接到徐廣縉的奏摺的,道光帝看後,當然也是不想讓外國人入城,但他又擔心過於強硬地拒絕,英夷有可能再次北犯江浙。因此,他雖然不準外國人入城,但是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清軍失敗的慘烈景象

什麼折中的辦法呢?道光帝讓徐廣縉可以選定一個日期,讓外國人到城中一遊,這樣也算是踐行了之前耆英答應英夷約定日期的一種答覆了。但又要求,外夷“經此一遊之後,不得習以為常,任意出入。” [3]這就是,外國人可以到廣州城觀光看景,但是必須立即離開。

道光帝的態度傳達到廣州的時候,英國駐華公使文鹹氣憤異常,英國商人更是氣不打一出來,對於商人們來說,在商言商,進入廣州城就是想在廣州做生意,現在,中國皇帝卻說,外國人可以到城中一遊,這不是拿英國人開涮嗎?於是紛紛指責文鹹無能。當時,道光帝反對外國人入城是有民意基礎的,此間,廣州激烈反對外國人入城的情緒,使得徐廣縉並沒有執行道光帝准許外夷“一遊”的旨意,這就是說,連外國人到廣州城一遊的計劃也取消了。

發生這樣的情況,英國駐華公使文鹹也是無可奈何。當然,文鹹也知道,廣州的民情正氣勢洶湧,反對外國人入城的情緒是很強烈的,所以他也不敢貿然行事。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

文鹹不敢貿然行事,自1848年冬天到1849年3月,廣州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反對外國人入城的行動形成了很大的聲浪,“一時雷動雲合,自老城而及新城,新城而及四郊。河南人亦創隆平社學,同時響應。地人者至數千人,少亦欲百,按日分期,自具所練丁勇名數,柬報越秀……旬日間,得十萬人有奇”。[6]

巨大的反入城聲浪,使文鹹感到震驚。他只好表示,暫時可以放棄入城,但希望能夠照舊通商。在商館的英人相互轉告,不要私自出入。這樣的情境下,文鹹自然知道,要入城的確是有很大的難度。也就在這時,徐廣縉以考慮口岸洋商的安危為由,決定市肆貿易暫時停止。

這個情況,文鹹一面要求徐廣縉穩定局勢,恢復貿易,一面向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作了彙報。英國女王得知此事後很生氣,指令巴麥尊告知駐華公使文鹹英國的態度。

當年5月,文鹹給徐廣縉寫信說,女王因為英國人不能進城一事,認為有被中國輕視之嫌,覺得失去了顏面,請求徐總督代為向皇帝陛下表達這個心情。許廣縉看了這封信後說,剛剛罷議進城,貿易正在恢復,不可再提前議,拒絕向朝廷轉奏。徐廣縉拒絕向道光帝彙報情況,加上廣州百姓拒絕英人進城的舉動,得到文鹹報告的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更是憤怒。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被焚燬的圓明園殘景

巴麥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再次萌生了出動軍隊痛揍中國人的想法。1849年8月,巴麥尊寫信給文鹹,說:“現在中國似乎正在鼓勵和激發中國人民對英國人民的仇恨情緒;但是請他們不要自欺吧——英國政府一向所表示的容忍並不是由於軟弱的感覺,而是由於強大力量的聞覺。英國政府深知,如果情勢需要,英國軍隊可以把整個廣州城毀得片瓦不留,使該城人民受到最大的懲罰”。[8]

9月間,文鹹重提入城問題,但是徐廣縉根本不願在這個問題上費口舌。表示:入城只能引起百姓更多的反感情緒。他對文鹹的照會答覆說:“查罷議進城,並非爽約,實為保護貴國之商貨……貴公使總理五口,商人之安寧,貿易之衰旺,皆一身之任,必當通籌全局。慕虛名而損實際,智者不為也。”[9]

英駐華公使:根據條約,女王為英國人不能進廣州城,認為被輕視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整理改寫

文鹹當然知道徐廣縉在入城問題上的態度,因而也不想與他多費口舌,他表示只希望徐廣縉將他的訴求上奏朝廷。起初,徐廣縉答應得也很爽快,但是思前想後又覺得不妥,於是在13日又給文鹹發出了照會,表示:“查此事本可毋庸轉送進京。今接來文,必請轉送,始可回覆貴國,想貴公使亦自有為難之處。既敦鄰睦。當於八月(陰曆)下旬折差之便,將前次照會之事轉送進京可也。”

徐廣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在此前,徐廣縉已向道光帝奏明,英人已經放棄了入城的要求,這使道光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外交上的大勝利。道光帝和徐廣縉、葉名琛都沒想到,因為他們的拒絕外國人入城,英國人正在醞釀一場新的戰爭。李書緯根據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參考文獻:

[1]孫文範、馮士缽、於伯銘:《道光帝》,第396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2]《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6冊,第3164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3]茅海建:《關於廣州反入城鬥爭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

[4]程曉燕:《徐廣縉與廣州反入城鬥爭新探》,《廣州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5]《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6冊,第3171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6]梁廷枬:《夷氛聞記》卷5,第165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

[7]馮士缽、於伯銘:《道光傳》,第33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版。

[8](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448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6月版。

[9]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前後軍事與外交》,第14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