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特"戰"疫":消毒液到底怎麼用?聽聽這位化學特級老師怎麼說

在2020年初,我國經歷了一次重大疫情的考驗。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日子,如何“消毒滅菌”成為了每一個人的頭等大事。平常對此看似毫不關心的人們,在此非常時期,也都紛紛提升了自己“消毒”的意識。

人們對於防疫意識的提升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我們能否科學地、正確地使用消毒劑,對於能否快速打贏這場防疫戰,亦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我們在網上不難找到這樣的例子:

小孩因為淘氣或者成人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將84消毒劑與潔廁靈混用,生成的氯氣最終釀出大禍;

有人將消毒劑溶解在水中直接口服,後果可想而知……

面對此類負面事件,在心痛之餘,我們也必須有所反思:如何才能阻止類似的事件重複發生?

對於高中生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應該並不困難: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將學習到的科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是解決的最好辦法。

因此,北京市第五中學的化學特級教師,張雪清老師,帶領學生們,在這段“停課不停學”的日子裡,從化學學科特有的角度,進行了以“正確認識與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為專題的化學學科活動。

下面在展示同學們豐富成果的同時,也讓我們都來了解一下那些有關化學消毒劑的小常識吧。


雙


首先我們來看一段同學們設計的有關84消毒液(NaClO)與潔廁靈(HCl)混合生成氯氣的小實驗:

當前肆虐的肺炎病原體通過氣溶膠、糞口等形式播散,導致汙染範圍不確切,進行精準消毒較為困難。

在防疫過程中,需同時採取空間隔離,才能較為有效的中斷傳染。而我們今天所介紹的消毒劑正是用於殺滅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式。

消毒劑能使病原微生物毒性和活性降低,將病原微生物消滅於人體之外,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以最終達到控制傳染病的目的。因此,在消毒過程中如何選擇消毒液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下面,我們按照消毒劑成分的不同,將其分類為無機消毒劑和有機消毒劑,並對這兩種消毒劑的原理和效果為大家進行科普。


雙


雙


雙


雙


在無機消毒劑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84消毒液。84消毒液為無色或淡黃色液體,具有刺激性氣味,有效氯含量5.5%~6.5%,現被廣泛用於賓館、旅遊、醫院、食品加工行業、家庭等領域的衛生消毒。

84消毒液一般通過氯氣(Cl2)與氫氧化鈉(NaOH) 反應制得,反應產物中生成的次氯酸鈉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其主要用於物體表面和一定空間內進行消毒。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可水解生成具有強氧化性的次氯酸,能夠將物質氧化,使微生物最終喪失機能,無法繁殖或感染。

除了84消毒劑之外,普遍的家用含氯消毒劑還有很多。


雙


雙


酒精是最廣為人知的有機消毒劑。早在疫情之初李蘭娟院士就指出用75%濃度的酒精可以有效的起到滅菌消毒作用。其機理是:70%-75%的酒精溶液用於殺菌,本品可滲入細菌體內,在一定濃度下能使蛋白質凝固變性而殺滅細菌。

因為酒精的用途依據不同的濃度各不相同,所以酒精的用途十分廣泛。75%的酒精溶液一般用於器械消毒。這種酒精在醫院常用,而在家庭中則只會將其用於相機鏡頭的清潔。50%乙醇可用於預防褥瘊,25%~30%乙醇可擦浴,用於高熱病人,使體溫下降。

醫院會使用的有機消毒劑還有來蘇水,而家中有些消毒液也會以戊二醛為主要消毒成分。


雙


雙


瞭解完各種消毒劑的消毒原理之後,真正將消毒劑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之前,我們還需要知曉消毒劑的正確使用方法。化學消毒劑常用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四種:

1.浸泡

將待消毒物品浸沒於消毒劑中,根據消毒劑種類和濃度確定消毒時間的長短。

2.擦拭

用化學消毒液擦拭汙染物體表面或進行皮膚消毒。選用易溶於水、穿透性強、無顯著刺激性消毒劑。

3.噴霧

用噴霧化的消毒劑均勻噴灑空氣或物體表面進行消毒。

4.燻蒸

利用消毒藥品所產氣體進行消毒。病室空氣、消毒間或密閉容器內,可以用燻蒸的方法進行消毒滅菌。


關於消毒劑的正確使用方法,清華大學工科院博士、活躍於各種自媒體平臺的科學科普短視頻製作者:@畢導THU,也在疫情期間,非常應景地做了一個以84消毒液與醫用酒精混合後發生化學反應為主題的視頻,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這裡就不把視頻放上來了,但咱們還是來圍觀一下清華工科博士的結論:


雙


通過實驗的結論,我們不難看出,看似是“雙倍的消毒劑,雙倍的快樂”,但事實上,不僅混合對消毒沒有增益效果,反而有相關文獻指出,二者可能通過複雜的有機反應生成超標的氯氣、氯仿等有毒物質。

但歸根結底,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地分別正確使用它們,本是什麼事都發生不了的。


雙


雙


雙


雙


雙


雙


最終,這場疫情終將過去。在疫情當中,最為可怕的並不是病毒,而是人們的無知。科學永遠會是照亮人類前進方向的燈塔,而將正確的科學知識傳播下去,是當下高中生能做的,也是需要做的。

當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在盡全力將自己貢獻於防疫事業之時,高中生也應儘自己所能,為社會做出微薄的貢獻。這些貢獻看似不大,但卻是真真切切能做得到的。而這,也正是張雪清老師帶領學生們開展這次化學學科活動的目的之所在。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對於教育,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論斷: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張老師也正是在用這種方式,時時刻刻地提醒著她的孩子們:科學至上的思想,走到哪裡都是不能丟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