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叔寶?

704505202


說到陳叔寶,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唐代詩人杜牧在《夜泊秦淮》裡的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作為豔詞《玉樹後庭花》的作者,南朝陳的亡國之君陳叔寶,可謂是"荒唐"的代名詞。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要說"豔詞",大概是避不開陳叔寶的這首《玉樹後庭花》的。然而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的作品呢?

南朝梁承聖二年(553),河東奇女子柳敬言生下長子。這個南朝梁皇室宗親女子,生下的孩子卻成為了後來另一朝的亡國之君。這孩子,便是陳叔寶。

柳敬言的母親,是梁武帝蕭衍的女兒長城公主。其父柳偃也是家世顯赫之人。然而在大同八年(542),柳偃在任上去世,柳家就這麼失去了頂樑柱。當時才九歲的柳敬言,不得不開始分擔家務,最終培養出了不輸給一般男兒的才能和氣度。

《陳書·卷七·列傳第一》記載,"及高宗赴江陵,元帝以後配焉。"在舅父梁元帝的撮合下,柳敬言嫁給了陳頊,即後來的陳宣帝。這兩人的結合,可謂是"強強聯手"。一個治家有方,一個為政有謀。可大概又是"樂極生悲",二人的婚後生活卻出現了大問題。

在陳叔寶剛滿週歲後不久,一家人所在的江陵就被西魏攻下。陳頊作為俘虜,被西魏軍隊押解到長安。而陳叔寶和母親柳敬言、同胞弟弟陳叔陵一起,作為人質被扣押在穰城(今河南鄧州一帶)。

直到天嘉三年(562),即陳叔寶十歲這年,一家人才得以在建康重聚。而一回到陳家的地盤以後,陳叔寶就被冠上了"安城王世子"的頭銜。母親獨自撫養,父愛缺失,成長環境經歷了艱難和優渥的急速轉換……這樣的經歷,讓陳叔寶沒能繼承父親的智慧和果敢,而變成了一個有些畏畏縮縮,逃避現實的男人。

"十四年正月甲寅(582年2月17日),高宗崩",陳叔寶繼承了父親的皇位,登基為帝。"(同年)乙卯,始興王叔陵作逆,伏誅。"才失去父親不久,曾陪自己同患難,共苦辛的弟弟也背叛了自己,這極大地刺激到了本就缺少剛硬氣概的陳叔寶。

雖然在《陳書》中,有不少"應內外眾官九品已上,可各薦一人,以會匯徵之旨。且取備實難,舉長或易,小大之用,明言所施,勿得南箕北斗,名而非實。"一類的求賢詔書,但陳叔寶卻更樂意在"秋九月甲午"這樣美好的時間裡,"輿駕幸玄武湖,肆艫艦閱武,宴群臣賦詩"。政事於他而言,遠不及詩文酒色重要。

自董仲舒起,"天人感應"就成了大臣們約束帝王言行的重要手段。天降異性總被解讀為皇帝需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而史書對怪異天象的記載的頻繁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某位帝王是否經常有出格的行為。

而在記載陳叔寶的《陳書·本紀·卷六》中,就出現了不少對異常天象的記載:

"秋七月辛未,大赦天下。是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師至於荊州。八月癸未夜,天有聲如風水相擊。乙酉夜亦如之。"

"辛亥夜,天東北有聲如蟲飛,漸移西北。乙卯,太白晝見。"

"九月丁巳,天東南有聲如蟲飛。"

"戊午夜,天開自西北至東南,其內有青黃色, 隆隆若雷聲。"

"三年春正月戊午朔,日有蝕之。"

"丁巳,大風至自西北 激濤水入石頭城,淮渚暴益,漂沒舟乘。"

"三年春正月乙丑朔,霧氣四塞。"

……

不得不說,陳叔寶在位時期,老天爺那不是一般的忙碌,是非常忙碌!

對於還是太子的陳叔寶,史官們尚且能說出"至於禮樂刑政,鹹遵故典,加以深弘六藝,廣闢四門,是以待詔之徒,爭趨金馬,稽古之秀, 雲集石渠"這樣還算好聽的話。但到了他繼位,史官們就是寫下"是以朝經墮廢,禍生鄰國"這樣的話,都已經是按捺下暴脾氣了。

不同於李煜的那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是無可爭議的講述風流韻事的詞作。

陳叔寶之荒唐,是異象接連出現都壓制不住的荒唐,是讓"陳叔寶"這個名字等同於"荒唐"的荒唐。

南朝陳交到他手裡,也算是一種不幸了。


煮酒君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是出了許多大有作為的賢明君王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昏庸君王。但我們要明白,人都是有優缺點的。即使是那些昏庸君王,他們也是有不錯的一面。雖然可能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太多劣跡斑斑的痕跡,但如果我們理性的看待他們,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有許多亮點,他們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今天我主要講的就是陳叔寶,一說起這個歷史人物,我就會想起杜牧的《泊秦淮》,它裡面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在這句詩中,杜甫諷刺了陳叔寶因貪圖享樂最終導致亡國。


確實,他是個亡國之君。他在位的時候,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他不是一個愛上朝的賢明君主,他喜歡與後宮嬪妃飲酒作樂,他喜歡與文人鬥詩。據說那些文人可以自由出入後宮,這似乎有些不太符合常理。因為在古代,皇帝為了怕戴綠帽子,正常的男人都是不能夠出入後宮的,只有太監可以。陳叔寶這樣做,毫無疑問是不介意別人給他戴綠帽子了,這也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對那些文人墨客十分重視。甚至有的時候在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他都會選擇聽從那些文人的意見,國家大事豈可戲言?


怎麼能夠隨意與人交談呢?怎麼著也要與朝中重臣交談啊,這實在有些荒唐和出格。這樣看來,陳叔寶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但我們要明白亡國之錯不可以怪在他一個人身上,因為僅憑他一人之力,是不可能覆滅江山的。要知道真正讓陳朝滅亡的是在北方的隋朝,那個王朝特別強大。它結合了北周的勢力,又在川蜀地區有很大的控制權,可謂是一隻霸王,這是外患。陳叔寶在繼位前,也是經過一番爭鬥的,此乃內亂。


內亂本就消耗自身的國力,在外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強敵。內憂外患的,陳朝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此外他在音樂方面上造詣頗高,精通音律,他還會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雖然沒有治國的真本事,但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不能只看他的缺點,要理性、辯證看待,這樣才能比較全面的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另外我們不能被外人誤導,要多看正史。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歷史橫流,浩浩蕩蕩如江水。王朝更替,春來秋去似煙花。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熙熙熙攘攘,秦統一六國,天下暫時平靜。光鮮背後往往隱藏著亂象,沒多少時間,農民起義的火把燒紅了夜空。楚漢相爭、漢朝一統、漢末割據、三足鼎立、晉朝統一,歷史的分流合流跌宕起伏。

時間到了“南北朝”。

所謂南北朝,就是天下九州被劃分為南、北兩方。它們在相互對峙中又各有變化,朝代隨之不斷替換。

南朝從東晉脫胎而來,分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陳朝由武帝陳霸先開創,延續三十餘年,歷經五位帝王,最終葬送在了後主陳叔寶的手中。

陳叔寶貪酒如命、醉生夢死、貪色無度,基本上不按套路出牌,是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那麼,他到底有多麼荒唐呢?

南朝梁承聖二年(553年),陳叔寶出生於江陵。其父親陳頊是當時把持朝政的陳霸先之侄。話句話說,他梁朝實際權力掌控者陳霸先的侄孫。太平二年(557年),已經大權在手的陳霸先正式登基稱帝。

在家天下的軌道上走著,陳頊被叔父陳霸先封為安成王。作為陳頊嫡長子的陳叔寶自然而然成為了王位的繼承人。

陳霸先之後,陳朝的帝位先後被傳給了其侄文帝陳蒨、侄孫廢帝陳伯宗。因為陳伯宗年幼,作為叔父的陳頊便深入朝政核心,大權獨攬,廢帝成了傀儡。久之,在陳頊眼裡,傀儡皇帝礙手礙腳。於是,光大二年(568年),陳頊自立為帝。

父親陳頊當了皇帝,陳叔寶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陳頊病重離世,在經歷了激烈的宮鬥之後,陳叔寶繼位為帝。

在對自己的權力構架進行了重新洗牌之後,陳叔寶開始規劃修建自己的安樂窩。在已有的光照殿前,陳叔寶修建了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等建築群落,用貴重的沉檀香木製作了窗牖、壁帶、懸楣、欄檻等,用金玉珠翠做出了珠簾,添置了很多寶床香帳,無數珍玩奇物,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後來,《資治通鑑》記載,陳叔寶曾經“於建康造大皇寺,起七級浮圖;未畢,火從中起而焚之。”

我們知道,“浮圖”(浮屠)指的是佛塔。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陳叔寶建造寶塔,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當時,朝野上下一片反對的聲音。陳叔寶根本不管那些,他執意建造了七層的浮屠。但是工程還沒有結束,卻因不慎失火而導致功虧一簣。

建宮殿、修佛寺,陳叔寶一出手,就讓滿朝文武瞪大了眼睛。

如果說他好大喜功、貪圖享樂享樂的話,那麼他辦的荒唐事還在後面呢。

長久以來,長江、淮河把南北朝隔成兩邊。北方經年戰鬥,形勢不穩,處於分裂的狀態,而南方總體來上還是很少遭受重大威脅。但是,南朝的許多帝王還是對邊防事務十分重視,具有很強的防範意識,他們不斷厲兵秣馬,準備時刻應對可能的風險。而到了陳叔寶這一代,他卻不居安思危,防範於未然,絲毫不把保衛國家放在心上,久之導致邊防鬆懈,邊防力量十分薄弱。

當江北在歷經了矛盾重重的北魏之後,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各種勢力粉墨登場。楊堅在積蓄力量之後,橫空出世,平定北方,完成了統一。聰明過人、雄才大略的楊堅心裡惦記著江南的廣袤土地。他操練兵士、建造戰船,準備南下。

開皇八年(588年),隋煬帝把鞭笞陳叔寶罪狀的傳單雪片般灑向長江南岸,並組織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攻陳。邊關告急,戰報很快傳到了朝廷。

大敵當前,按說陳叔寶應該細思應對之策,可他認為長江是一道天然屏障,絲毫沒有把邊防戰事當回事,繼續天天和一把子門客飲酒賦詩,推杯問盞,還不捨得放下懷中嬪妃美女。

589年,在賀若弼、韓擒虎等名將的率領下,隋軍連戰連捷,隊伍打到了建康城外。

讓貓拉車,車只能跑到床底下。

已成甕中之鱉,陳叔寶這才終於意識到事情麻煩了。

怎麼辦?軟蛋陳叔寶毫無辦法。他只知道日夜大哭。

戰爭瞧不起眼淚。他最後投降,被隋朝軟禁十六年後,五十二歲那年在洛陽城鬱鬱而終。

奢靡是一個王朝的腐蝕劑,陳後主親手把自己置於亡國之君的位置。後來,大唐名臣魏徵則批評他:“後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初懼阽危,屢有哀矜之詔,後稍安集,復扇淫侈之風。”

唐代大詩人杜牧慨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流光照後庭”的日子在隋軍的刀光劍影中消失了,陳叔寶留下了千古笑談。


文蹤旅跡


陳叔寶,史稱陳後主,字元秀,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李商隱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讓人們對陳後主叔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是十分不好的印象:荒淫亡國之主。魏徵在《陳書·後主紀》中評論陳叔寶曰:“後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初懼阽危,屢有哀矜之詔,後稍安集,復扇淫侈之風。賓禮諸公,唯寄情於文酒,暱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軸。謀謨所及,遂無骨鯁之臣,權要所在,莫匪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眾叛親離,臨機不寤,自投於井,冀以苟生,視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由此可見,後人對陳後主的評價基全是負面的。但是,陳後主真的是沒有任何作為、沒有一點成就嗎?如何客觀的看待陳後主?

坐上皇位的陳後主肆意揮霍,沉迷後宮,對朝廷之事不聞不問,連聽聞隋文帝的兒子楊廣帶兵50萬前來攻打,已到了長江北岸。陳叔寶認為自己有長江天險,就滿不在乎地接著賞花。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貪圖享樂的皇帝首先在文學上是為人稱道的:

陳叔寶留存至今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雲:“《陳後主集》三十九卷。”則隋時陳叔寶的著作有《陳後主集》三十九卷,所存作品較多。但《舊唐書·經籍志》雲:“《陳後主集》五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則雲:“《陳後主集》五十五卷。”關於陳後主的著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記錄,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陳後主的文學成就和地位。

另外,陳後主在政事上也並非毫無建樹。姚思廉說:“後主昔在儲宮,早標令德,及南面繼業,實允天人之望矣。至於禮樂刑政,鹹遵故典,加以深弘六藝,廣闢四門,是以待詔之徒,爭趨金馬,稽古之秀,雲集石渠。且梯山航海,朝貢者往往歲至矣。“ 雖然有過於誇讚的成分,但是一些愛民措施也不能完全忽視。

他頒佈了《課農詔》、《求賢詔》、《求言詔》、《禁繁費詔》、《原除望訂租調積通詔》、《訊獄詔》等詔書,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陳叔寶要求舉賢、求言,柔遠、勸農、恤民、禁奢等措施,這些措施都體現了對百姓疾苦的真切同情。

文苑英華》“陳後主論”曰:“觀其求忠讜之士,禁左道之人,淫祀妖書,鏤薄假物,即古明哲何以加焉?”②雖然我們無法知道這些詔書是否由他本人親自所作,但從其“雅尚文詞”、“躬自省覽”③等可以看出這些詔書體現了他的儒家思想。


國家人文歷史


陳朝的失敗不是陳叔寶一人之過,他的荒唐行為不是導致陳滅亡的主要原因,或許也是因為他看透了時局,得過且過罷了。

陳朝是南朝四國中最後一個,是南渡北人與南方土人的結合政權,此時南方各武力集團皆以腐朽墮落,而北方,隋王朝繼承了北周的遺產,完成了北方勢力的整合,並且已經奪取了川蜀地區控制了長江上游,陳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絕非一人一力可以抗衡的。並且陳叔寶繼位後又經歷了嚴重的內耗,本來就不強的軍力再打折扣。

皇帝,不過是用來背鍋的。


小鵬友學習


無論是史學家還是大眾對於陳叔寶的評價都是眾說紛紜,並不一致,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陳叔寶是一位亡國之君,他是南朝時期的末代皇帝,而且陳叔寶的一生經歷也比較波折,很多影視作品都會將陳叔寶的故事搬上銀屏,那麼究竟陳叔寶有哪些經歷,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其實提到陳叔寶,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張麗華,她就是陳叔寶的寵妃,這位女子得到了陳叔寶的殊寵,當然張麗華也是有著一定優勢的,她是一位十分美豔的女子,在眾多美女中也可以一眼望到。陳叔寶是一個文采出眾的帝王,很喜歡如同仙子般的女性,而張麗華也符合陳叔寶的這一喜好,據說張麗華憑窗眺望的姿態就足以讓陳叔寶心醉,遙遙一望張麗華就如同仙子下凡一般,所以這樣的張麗華自然得到了陳叔寶的專寵。陳叔寶得到張麗華之後每日相伴,無心朝政。而提到政治,其實陳叔寶的經歷算是十分坎坷的,陳叔寶的皇位來之不易,因為當時有人想要篡位,這個人就是陳叔寶的弟弟陳叔陵,他一直都想要當皇帝,所以始終都在找篡位的機會,後來在宣帝離世時,陳叔陵居然用刀攻擊陳叔寶,雖然陳叔寶只是受傷沒有死,但是也給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陳叔寶在登基之後,只對美色和詩文感興趣,對政治不聞不問,可以用花天酒地來形容他的生活,而陳叔寶當時也集結了大量的文人周圍,經常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就是不務正事。陳叔寶在詩作上的造詣很高,還有這些文人騷客相伴,所以陳叔寶的詩作非常多,也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名篇,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陳叔寶過於重視這批文人,而朝中的大臣們也開始投其所好,每天都不理朝政,跟著皇帝一起舞文弄墨,這讓陳叔寶十分開心,但是卻荒廢了朝政,所以在陳叔寶的治理下國家每況愈下,不亡國才怪。

陳叔寶並不是一個好帝王,如果要弄一個昏君排行榜的話,陳叔寶一定是榜上有名,他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教材,但是另一方面,陳叔寶又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文人,如果陳叔寶不是皇帝,一定是值得後人稱讚的文人。陳叔寶亡國確實是他的錯,但又不是他的錯,只怪命運弄人,讓一個文人當了帝王,連累一個王朝也讓他成為了備受非議的人物。


江上孤舟


陳叔寶洗白不了

隋煬帝文采也不錯的

李煜也不是靠文采洗白了的,說文學的時候肯定他後期是血淚之詞動人肺腑開拓詞境,談政治的話懦弱無能不明智也是免不了的。

陳叔寶的文采放在南朝宮體詩裡大概也就是個平均水平,文學史上對宮體詩大多譏評;談政治………………反正應該不比李煜高明。


第一財富


陳叔寶即位之初,實際上也很想有所作為,因而還算比較勤政愛民,他勸農求賢,精通音樂,且造詣頗高。後主還經常大赦天下,其在位七年先後有10次。登基即位大赦,是古之常制,但象後主這樣頻繁地大赦天下,卻並不多見,這說明他還是比較同情百姓體恤民情的。應該說後主也懂得一些治國道理,只是僅僅懂道理還遠遠不夠,關鍵是要能以強有力的手段將這些決策落到實處,而這恰恰是後主的弱點。

他很有才華,但不適合做皇帝,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和宋徽宗。




同道棠


有才,非管理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