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狗的使命》讓我們面對狗的純真,丟掉心靈的矯飾,返樸歸真

狗是唯一愛你甚過你自己的生物--德國,溫魯

電影《一條狗的使命》,是以一條狗的視角,演繹在現代社會中,狗與人相互依存的關係。這部電影僅僅上映15小時,就打破了同類型影片首日票房紀錄, 上映40小時後,竟然超越了同類型影片一週的票房紀錄。在豆瓣上,這部電影也有7.7的高分評價。

這部電影,以一條狗五段生命軌跡為線索,講述了面對不同的命運,狗自己選擇的,最恰當的生活態度,這也恰似一面鏡子,人類可以通過這面鏡子,找到自身的缺憾。

第一段“狗生”,剛剛出生的小狗,他沒有名字,也沒有受到應有的照顧,我們甚至還沒有看到他的品種,就已夭折。這也反應了人們在飼養寵物時,缺乏專業知識,致使寵物過早離世這一社會現象。

第二段“狗生”,他本來是一條作為商品的新斯科舍獵鴨尋獵犬,卻意外獲得了自由,但接下來的遭遇,卻讓人差點熱死在駕駛室裡。一個叫伊森的小男孩,在媽媽的幫助下,把他救了出來。從此,他與伊森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而且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貝利”。他與伊森情同手足,直到終老。

第三段“狗生”,貝利成為一條德國牧羊犬,更是一條優秀的警犬。他的主人孤獨而嚴肅,他們之間的關係更象是上下級。雖然貝利和主人一起完成了許多任務,但他仍然感覺生命中有所欠缺。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貝利為了救助主人而英勇犧牲。而主人更是抱著貝利的屍體失聲痛哭。可惜,貝利再有看不到這一幕了。

第四段“狗生”,他轉世成為一條柯基犬。收養他的女主人是黑人女孩瑪雅。這是一位盡職的主人,對他疼愛有加,撫摸,零食必不可少。而他也回報主人,甚至幫女主人找到了男朋友。在女主人家安逸的生活環境中,他漸漸老去。雖然生活無憂,但仍然是孤獨終老,直至去世。

第五段“狗生”,他成了一條聖伯納犬。偏偏主人是生活窘迫,又習慣爭吵的一對年輕人。而貝利自己,經常被鎖在外面,缺乏照顧,直至被遺棄。

而這次遺棄,竟讓貝利贏得了尋找伊森的機會。在自己的信念中,伊森才是自己的。終於他找到了步入老年,孤單寂寞的伊森,貝利的到來,改變了伊森的生活,也讓貝利自己迴歸到了幸福的生活。

作為20000年前,就進入了人們生活的狗,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方式和他們相處?在狗的內心中,我們是什麼樣的存在呢?下面我會選取這部影片中三個片斷,解讀人與狗的依存關係。並且在第四部分,我會基於影片中貝利與伊森一家的生活,談一談這部電影留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一條狗的使命》讓我們面對狗的純真,丟掉心靈的矯飾,返樸歸真

01、第一部分,狗對於人類的友善,來源於感情的交流。而狗對人的忠誠,同樣得益於情感的融合。

當後來被命名為“貝利”的小狗第一次見到伊森的時候,也正是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危急時刻。是伊森和媽媽救了貝利,對待外人天然形成的心理防禦,瞬間就被瓦解了。甚至在貝利心中形成了一個“我要養他”的念頭。狗的心理語言是貧乏的,所謂的“養他”,更多的是體現在陪伴,保護上。

貝利為了“養”伊森,每天陪他,一起睡覺,一起看漫畫,一起玩橄欖球。

可是,麻煩還是來了。當伊森父親的老闆來到家裡做客的時候,由於貝利的打擾,使這次訪問以失敗告終。這也引起了伊森父親對貝利的極度反感。

伊森轉眼長成了小夥子,也是學校橄欖球的明星。而父親則日益萎靡。

“撫養”伊森的任務還在繼續,貝利甚至幫助伊森找到了一個女朋友。但是伊森的父親卻開始酗酒,家族面臨著分裂。

就在伊森獲得大學獎學金的時候,他的同學因為嫉妒,在他的家裡放了一把火。同樣是貝利及時發現,救了家人,並且抓住了兇手。而伊森還是為此受了傷,名牌大學的獎學金也泡了湯。

一家人搬到了祖父的農場居住。由於家庭地變故,伊森萬念俱灰,他趕走了女友,自己也去了一所農學院學習。

離開了伊森,貝利也逐漸老了,也感覺到了時日無多。當他困難地睜開眼睛,竟然看到伊森回到了自己身邊,終於他能放心地離開了。

人們往往願意談論,狗對於人類的忠誠,而不願意以狗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對於忠誠來講,狗認為自己有義務去“養”人類,而這一點,比所謂的“忠誠”要高尚得多。對於狗對人類表現出的善意,我們應該從內心理解,這樣才不會辜負這個人類的朋友,也就不會有虐待的現象出現了。

《一條狗的使命》讓我們面對狗的純真,丟掉心靈的矯飾,返樸歸真

02、第二部分,怎樣與寵物相處,特別是聰明的犬類,每個人都要做好足夠的準備。是否有時間一直陪伴,是否能終其一生守候。而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是否把狗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在貝利的第三段“狗生”中,他是一條警犬。從小就接受嚴格的訓練,對於訓犬員,他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其實貝利也希望能和訓犬員象朋友,甚至家人一樣建立起感情。但對方只是一名警察,和貝利相處,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從來沒有想把貝利當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

失去親人的溫情,貝利是孤獨的,也是無奈的。當出於工作需要,他捨命救下訓犬員的時候,訓犬員終於抱著貝利放聲大哭,就象抱著自己的家人一樣。只是,這種感情宣洩,來得太晚了。

而在貝利的第四段“狗生”中,女主人是一個黑人女孩。他們之意的相處還是比較愉快。當主人寂寞哭泣的時候,貝利會主動去陪她。當小主人要他猜測自己的想法時,他總會把女孩愛吃的零食找出來。而且,貝利再次幫助小主人找到她人生的另一半,而他自己也找到了一個伴侶。日子就是這樣平淡地過下去。但看著自己的伴侶老去,死掉。自己也在老去,終於有一天,自己也閉上了眼睛,再也懶得睜開了。

雖然在和訓犬員和小女孩的相片中,還都算是比較愉快。但貝利卻並沒有那種幸福感。無論是訓犬員還是小女孩,也都只是把貝利當成一條狗。有照顧,有美食,但都是無法把貝利當成家人一樣看待。這也是我們很多人在對待寵物時的欠缺之處。

《一條狗的使命》讓我們面對狗的純真,丟掉心靈的矯飾,返樸歸真

03、第三部分,其實很多寵物對於物質條件並不是很看重。這一點,顯得比很多人類更加高尚。在他們眼中,家庭的溫暖,家人的信賴與情感的交融才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

在貝利的第五段人生中,更是跌宕起伏的。他先是被一對青年男女收養。但他的這一對新主人,生活困窘,脾氣暴躁。他也經常被用鐵鏈鎖在屋外。但貝利並不著急,他只是靜靜地等,等待著主人哪怕是一句問候,一個親暱的動作。但很遺憾,他最終等來的,卻是主人的遺棄。

既然不要我了,我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了。貝利憑藉幾世以前殘留的記憶,終於找到了自己伊森的農場。而此時的伊森,並不貧窮,但卻潦倒。他根本無法認出貝利。好在貝利曾經的玩具,那個破舊的橄欖球還在。正是通過橄欖球,伊森認出了貝利。

雖然有了貝利的迴歸,但已經年邁的伊森,早就沒有了往日的朝氣。遲暮的生活,孤獨的日子,早已消磨掉了伊森生活的勇氣。而貝利並沒有忘記當初自己的承諾,要“養”伊森。他憑藉自己的能力,找到了當年離去的漢娜,終於讓這對伴侶,在有生之年,還能走到一起。

貝利終於在自己的第五段“狗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這種幸福不是飯來張口的寵物生活,也不是危險辛苦的警犬生涯。而是終於屬於他和伊森和漢娜的家庭生活。貝利需要的是理解,是和伊森之間的情感交融。

《一條狗的使命》讓我們面對狗的純真,丟掉心靈的矯飾,返樸歸真

04、第四部分 人為什麼要養寵物 ,很多人都會說是因為孤獨。而我們身邊的人並不少,與其說是孤獨,不如說是在和人的交流過程中,存在著太多的障礙。

伊森為了能夠留下貝利,只能去求父親,並且準備萬一父親不允許,自己就和貝利離家出走。父親則在伊森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了他養狗的請求。

伊森一家三口,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父親的肩頭。當一家人在祖父的農場聚餐的時候,他卻還在關心著“古巴導彈”的問題。雖然這和歡樂的氣氛不太相符,但做為一個父親,一個銷售人員,國際國內的任何危機,都有可能導致家庭的災難。他隨時隨地都在為這個家庭做打算。

作為一個推銷員,他的成績很好,但上級卻並不賞識他。因此,平時並不太擅長言辭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全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主動請上級來家作客,以便能得到一個升職的機會。可是這精心的努力,卻被伊森和貝利的無知魯莽攪黃了。這也直接導致了父親事業不順,並因此消沉,酗酒,並且最終離開家庭,不知所終。

伊森寧可選擇並不能自由交流的狗作為夥伴,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父親當成一個朋友。一心為家操勞的父親,在伊森和貝利眼裡,只是一個固執,極端,冷酷的人。作為伊森,當時年紀還小,幼稚與天真也正是符合他這樣的年紀。

這部電影忽視了一個父親在家中的貢獻,而選擇以寵物的角度看問題,人為拉低了觀眾的情商。從電影的藝術角度出發,確實有值得商榷之處。當然,這也反應了一些人,出於對社交的恐懼,把所有心情,全部放在寵物身上。淡忘了家庭的責任,疏遠了親人的關愛。這部電影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