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推崇無知無慾?

三乘一百


斷章取義害人不淺!

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這句話要結合上文,才能知道這個【知】和【欲】到底是指的什麼。前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所以君王標榜賢者、囤貨居奇、治國不合理漏洞,才是這裡說的民【知】和【欲】的來源。所以【使民無知無慾】本質上是要求君王【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這分明是對君王的要求啊!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句被儒生解讀的更離譜!從前面所說可以知道,凡老子對民而言,必有【使民】二字,否則都是對聖人(有道之君)而言。這裡的四個“其”當然是指對君王的要求了!儒家篡改的《道德經》中,沒有“也”,把一句完整意思的話變成半句;這四個“其”就尷尬的變成“治”的對象民,一下子把老子的民本思想,變成了愚民思想,用心何其毒也!


浸淫之辭


老子為何崇尚無知無慾?

首先說一下,這個無知無慾與我們現在人所說的、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樣。畢竟現在的詞彙和幾千年前的詞彙在意思上有很大區別,甚至完全相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子所在的那個時代的情況。具體年限不說了,因為爭議比較大。但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老子肯定是春秋時代的人物。

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那個時代,群雄並起,誰都不服誰,看誰不順眼就打誰,誰不聽話就打誰。所以天下大亂,老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而且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血流成河,家破人亡是常態。

所以老子就一直在觀察和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慢慢他就發現,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就是人的智慧出現了,導致慾望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受控制。當然也可以說,慾望增多導致人越來越智慧(或者說大偽),這兩者是互相影響的,至於誰先誰後出現暫且不表。

慾望多的後果之一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過多的慾望會讓人心發狂

又說:智慧出,有大偽。

還特意強調: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為了慾望,有些人越來越奸詐和狡猾,這又反過來讓人的慾望變得更強。所以人就難治理了,那就有動亂的風險。

這些都是因為智慧和過多欲望導致的,而且這個智慧不是我們所說的智慧,而是更應該是屬於小聰明類的,真正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是慈是簡的。

因此老子就想:要是人民淳樸一點,不搞那麼多花頭該多好。最好能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所以老子心中有一個終極的理想國出現了:甘其服,樂其居,鄰國相望、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不就沒有戰亂了嗎?

結束語

所以通過對老子終極目的理解,我們可以說老子說的無知無慾,只是讓人不要有過多的慾望,正常滿足基本生活就好,這樣天下就不會那麼動亂,百姓生活能好一點。 

這才是老子的為何推崇無慾無知的真正目的。


大額頭者


從《道德經》來看,無知無慾,老子實際上是要我們返回到人最初的本來,最原始的樸素狀態,只有那種狀態,才是真的道。一方面我們必然從一個嬰兒成長為社會人,這是一個從無知無慾成長為一個有知有欲的必然過程,但此時還不是一個完滿的人,還必須超越有知有欲,再次走向無知無慾的過程,復歸人的原初性,進而達到無極狀態。

“無知無慾”也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有的人會把它解釋成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更有甚被人解釋為愚民政策。老子怎麼可能希望我們無知、無慾?那他寫了那麼多的哲學思想經典,告訴我們那麼多的大道理,道理又講的那麼好,那不是一種自相矛盾嗎!所以必然不是。

首先第一點,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真正的思想家是要求我們禁慾的,人要生存,要生活,有慾望是本性!想吃穿得體,想美美的,想別人喜歡你,想事業發達,想子孫興旺,想家庭和諧,等等,人生在世,誰能做到無慾!但是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都不用思想家,我們自己都明白,縱慾的害處有多少。

再說以下無知,老子最早對於無知的解讀應該是指沒那麼多世故的,眼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後來現在將這個詞貶義了,他推崇在當時治國的核心要點應該是讓民眾迴歸到一種樸素的願望,並減少個人的私心慾望。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當然要知識,真的無知就是傻子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識有時候不但沒有用,反而有害

所以,無知無慾其實一方面也是告訴我們要知,但知道了之後要運用所學。而不要被所學的東西所束縛。要將知識昇華為智慧。如果天天胡思亂想就不是無知無慾,就容易產生自卑狐疑甚至嗔恨,這不好。

現如今看老子的無知無慾,簡直就是對現今社會的一種先知先覺的悲鳴。當今社會,享有知識爆炸的好處,但同時也帶來了多少煩惱。

這就是我理解的無知無慾,見素抱樸,知足常樂!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談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風雅。我們來趣談文化。

道德經這是一本奇書,大家都在研究,想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羽化飛昇成就聖人。今天提問者問到了第三章《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很好,這是一句超級飽受爭議的話。為什麼呢?我給來小白解釋一下。

來我們看看老子《道德經》的原文。注意!第三章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什麼意思呢?我們按照官方的註解翻譯一下:《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皮,減弱百姓的志向,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這麼一解釋是不是很氣憤,老子你作為古代大能,居然告訴統治者,要剝奪我們的智慧和知識,是不是太可惡了!

好了,氣憤歸氣憤,我們跳開這句話,從整體看老子,老子是誰?

1、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2、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3、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是不是很偉大,這麼偉大的老子難道會提出這麼這麼招人恨的思想嗎?當然不是,我們縱觀第三章全文,我們反過來唸,想要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怎麼辦?

那麼聖人之治,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想要人民不反抗,想要智者不奪位,那麼就要讓百姓生活的安逸。

這裡的“無知無慾”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老子是精簡寫的,這裡的“知”指的是概念性的東西,我們知道道德經中的道是教人如何走向那個終極的智慧之門,是面向所有人的,老子這麼大的智慧不可能前後矛盾的,這裡的“知”我喜歡用莊子來解釋。

《莊子·大宗師》說:天機深者人機淺,人機深者天機淺。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告誡民眾不能有太多的小聰明,小心機,因為只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與“道”接近。

相同的“欲”也是同樣的道理,慾望太多,也就偏離了道,只有放下多餘的慾望,專注於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河北卡行


很多人用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詞文字意去理解和解釋老子的“無知無慾”,自然而然,會老子推崇“無知無慾”的本意產生了誤解,要問為什麼老子會推崇無知無慾?我們可以先從“無知無慾”這幾個字的本義入手。

一、“無”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什麼都沒有”。

我們很多人都把“無”理解成了什麼都沒有,其實這是對“無”一種很大的誤解。

老子道德經中有不少提到“無”的文字,比如: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相生”。

無中能生有,如果無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生有呢?其實有無相生跟這跟《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實有同功之妙。“色”指導是有形的物質,“空”指的是無形的能量。


所以“無”和“有”,換成我們現在大家所熟悉詞不就是“物質”和“能量”嘛,我們都知道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一切物質都是由能量構成的,我們再對比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有無相生”,“無,名萬物之始”,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

我們就知道“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恰恰是無所不包,因為“無”是可以轉化成任何物質的能量態,而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而又沒有任何的形狀,是虛無的,所以老子把它稱之為“無”。

二、“知”是認知和主觀認知的觀念概念,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智慧知識”。

老子說的“無知”的“知”也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智慧知識。而是認知,在古人眼中,“知”跟“智慧”是完全不等同的,而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把“知”理解為“知識文化”,同時都把“知識”等同於智慧,而在古人眼裡,“知識”和“智慧”完全不對等,甚至是對立的。

比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道德經》裡的:“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老子的“無知”的“知”,指的是我們的認知和一些名詞概念、一些自以為是的狹隘的以個人主觀為標準的道理觀念,老人常說的讀死書的書呆子,就是這種類型的“知”,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而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認知和概念,而古人的“智慧”從來不來自於知識,而是慧由心生,講究的是一個“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體悟”。

而要悟,要有慧,則要虛其心,弱其志,因為一個人心裡裝有太多的概念認知的時候,有太多的是非好壞的分別的時候,就是對智慧開啟最大的束腹,如同一個杯子,裡面都裝滿了東西,又怎麼會有多餘的空間裝下別的東西呢?只有放空心思,才能慧由心生。

所以老子推崇“無知”是放我們放下自以為是的觀念和認知,放下自我的主觀認知,也就我們常說的不執著,不要自以為是。

三、“欲”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無慾”不是“沒有慾望”。

我們再來看“欲”,很多人都說“慾望”很不好,也有很多人為此很討厭“慾望”,認為“慾望”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其實我們誤會了“慾望”,我們的生活的這個世界本身被稱之為“欲界”,也就是說沒有欲是不可能在這個世界生存的,因為這裡本身就是一個由七情六慾構築而成的娑婆世界,很簡單的,我們每個人每天至少得吃穿住行樣樣不能少吧。孔子說,食色性也,慾望是身而為人的本性所在,是生命的一種本能。

而老子講“無慾”是什麼意思呢?無我們剛才說了不是等於沒有,而是歸於一種能量的虛無狀態,所以老子推崇“無慾”的本義不是讓我們沒有慾望,而是要讓我們的慾望化為一種剛健的行動力,歸於一種虛無的能量狀態,讓自身的慾望能量為自己所用,以積極的投身於工作學習和社會創造過程中去,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取得相應的事業成就,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無欲則剛”。

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要放棄自己的慾望,慾望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又怎麼放棄,古人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慾望,而是不要“縱慾”,放縱自我,盡情享樂外界的財色名利,這是慾望的奴隸而非慾望的主人。

結論:“無知無慾”是老子對“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一個總結和概述,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處於虛無的能量狀態,放下主觀的自以為是的觀念認知,這就是虛其心,弱其志,這樣就能達到“無知”而生智慧。

而一個人將“慾望”轉化為內在虛無的能量,就能長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和骨氣,這就是“實其腹,強其骨”,強的是我們內在的“浩然正氣和骨氣”,這樣就能達到“無慾”而具有強大剛健的行動力從而在自己的所在行業所在崗位有所建樹。

只有“無知無慾”,我們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聖人的心態和境界,這才是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感到幸福和寧靜的根源所在,這也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知微通元


你好,很高興與你分享老子無知無慾的一些觀點: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大道至簡,直指人心,當你自己放下了自己的私心雜念,當你超出了自我慾望的牢籠,當你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在此刻你真正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你就立刻能夠溝通宇宙間的超常能量,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超常信息交流共振共嗚。

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不要,所有理論你都可以忘記。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你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你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

 古今成大器者,都是肯在煉心修德和放鬆入靜上下功夫的人。

       人們總想,那些在修煉上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煉了什麼高功秘法,得到了什麼高深莫測的訣竅,似乎找到了這些就能一日成仙,一日得道,卻不知道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成大器者也並非煉什麼高級秘法後才成功的,而是在求道的途中,歷經了許多曲折與磨難後,才始悟出“大道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己的身邊”,就在自己的體內,心裡。才始悟大道至簡至易,大道平常的真諦。其實他們都是放下貪多求雜的慾望,專心一意修煉自己,肯在放鬆、入靜、入定上下功夫的人。








中醫生命科學


老子講:無知,無慾,無為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張健全


言老子之“無知無慾”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無知無慾”。我之理解老子之“無知”不是我們今天語境下的無知或愚昧,而是對自然的敬畏,要順從天道行事,而不能自以為是的認為“人定勝天”。而“無慾”則是告訴人們不要太貪婪,之於我們對大自然的索取不能夠過度,我們今天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無慾”。我本人研究《道德經》四十年,寫了《道德經商釋》除了通用解釋之外,就是告訴那些違背天道的老闆們除了運用自己的智慧之外,還要有所收斂。



李寶臣libaochen


道德經所言:“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所言之意是,聖人治理社會,將百姓心中貪念虛化,填飽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體魄。使百姓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沒有貪念,就是講過正常生活,不必攀比;使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做亂為。

有人說“弱其志”,是道家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從上文解釋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只是教育我們不要爭強好勝,並不是削弱志向。現在我們鼓勵立志,爭強好勝,破壞了和諧氣氛;父母教育孩子事事爭第一,實際上是將自己的虛榮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說“常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政策,從上文解釋可知,老子所言無知是指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就是不要奸巧、虛偽,並不是我們所想的無知;至於無慾,老子所言欲並非慾望,老子並不反對人有慾望,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需要,其他的才叫欲,也常常稱為貪念。故此我們知道老子所言並非愚民政策。

所以聖人是讓百姓得到溫飽,然後實施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正如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命令、規定,進而讓百姓將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這些都慢慢虛化掉,正常的生活,一切順其自然。


奶茶愛尚咖


無知是無慾的前提,無慾是無知的結果,老子所說無知就沒有對萬物和價值上的認知和分辨,在人的心目中沒有了金錢和糞土的區別,自然也不會有爭奪錢財的慾望,人類社會沒有民族、種族、國家的區別,就不會有戰爭和殺戮,當人與人沒有等級之差的時候,就不會再有奴役和壓迫。

老子反對人類社會的一切認知和分辨,他所說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就是指人類社會的一切紛爭、戰爭和災難就來自於人類自身的認知和分辨。

老子屢屢提到的嬰兒狀態,實際是在比擬人類的原始時期,他認為嬰兒是人最本初的狀態,在人剛剛降生的時候,他什麼都不認識,甚至也無法分辨自己的父母,他在這個時候只有原始的本能,沒有多餘的慾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逐步認識周邊的人和事物,這個時候他已經脫離了自然的狀態,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他開始挑食或者挑選玩具,待到他到了成年之後,他建立了自己的價值標準,他知道了什麼是大小,多少,窮富,強弱等等區別,於是他便開始爭奪這一切。

老子認為人類的發展歷程和嬰兒的成長過程是一致的,他不認為人類脫離無知之後,會真正進入某種文明的社會,反而會進入一種你爭我搶,你死我活的爭鬥當中,天下也因此而大亂。所以老子提倡讓人類重歸本初的狀態,忘掉一切認知和分辨,才能像嬰兒一樣無知無慾,只有如此,天下才能重歸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