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这是美国电影《天气预报员》中的台词,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写照。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

所谓“丧文化”,是指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作、学习、生活、事业、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顺心,在网络上或生活上表现、表达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丧文化以传播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片,以表现“反鸡汤”情绪而流行于青年群体之中,其中“葛优躺”、“废柴”就是丧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趋势也能变相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李诞作为“丧文化”的代表人物,一句“人间不值得”被奉为经典,他的文字也往往能够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引起网友们的共鸣。

李诞在《笑场》的序言中说“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从这句话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蔡康永要说李诞跟马东一样底色是悲凉的。

其实脱口秀的调侃精神,娱乐至上精神也是丧文化的衍生物。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在讲知识付费、知识焦虑的那期,我提到了一个概念,群体性焦虑

群体性焦虑是一个当下全社会都面临的命题,焦虑来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知,是对自己能力能否应付未来变化的怀疑和担心。

从根本上说,群体性焦虑来源于阶层流动性。而焦虑的正向意义就在于,只有阶层流动性还存在的国度,才会有大面积的焦虑在蔓延。

如果阶层流动性的阀门关闭了,人生不会有太多变化,父母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那焦虑文化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从时间顺序、经济发展来看,历史上,社会都会先经历群体性焦虑,再走向丧文化,而佛系文化、喜剧文化则是丧文化的一种衍生。最极端的例子就如我们邻国日本。

日本低欲望社会和丧文化催生

新闻中,我们时常可见,日本青年缺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宁可呆在当前的舒适圈内,也不想承担更多的责任,担任更高的职务,以获得更高的薪水。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7年12月22日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估算值显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人,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同时,2017年新婚情侣数为60.7万对,也创战后新低。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出版过一本《低欲望社会》,他在这本书中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以至于一向激进的北野武老先生,他拍摄了一个“假摔”广告,他在广告片中一连摔了七次,并对镜头之外的日本年轻人说:“时常跌倒也没关系,人生只有一次,拿出干劲,改变未来吧。否则,以后只能站在一旁羡慕别人。”

他说日本这代年轻人废了,低欲望社会毁了他们。而低欲望社会恰恰是丧文化滋生的土壤,而佛系文化、喜剧文化则是丧文化的外延。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日本是较早进入中产阶级社会的国家,受自身经济运行负增长影响和全球经济化的下新兴国家的竞争影响,日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产阶级下沉情况和阶层固化情况。

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再努力工作,也很难获得较大的职业上升空间。因此,明知努力奋斗了不一定有自己想要的结果,年轻人就自然干劲不足了,过起了“佛系生活”。

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过度推崇容忍妥协这件事情。我觉得那是我们的懒惰。

我看到好多文人的房间里挂着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然后我看到网络上好多人说认真就输了这五个字。我全部都不喜欢这些态度。

(马东:还有我们有些小朋友说人间不值得)

我刚好今天上场前就在和李诞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文化里面许多曾经尊重过的创作者,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不再创作。

因为他们不再跟他们的人生闹别扭,我觉得好可惜。

我们的文化里那么推崇容忍,宽容,包容,智慧,最后每一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大佛。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该画画的不画画,该搞音乐的不搞音乐,该写小说的不写小说,全部变成了盘腿坐在那边变神仙。

我们觉得我们对容忍的过度推崇,使得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变得冷淡,什么叫容忍,就是装没事让它过去。

然后你装一次没事,第二次就更提不起劲儿来要找茬。你会想,上次不都忍了,这次有更严重吗?没有吧,那就再让它过去吧。你让一件事情过去三次,你就再也不想去追究了。

就觉得活着不过如此而已,人间不值得。

所以我们这么推崇容忍干什么,是要每个人都出家最后变唐僧吗?你有什么忍不住的就不要忍,那个显露是你对生命的热情,不仅是婚姻如此,我们大家活着就得这个样子。

容忍会让我们变得不在意,而不在意会导致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人民日报在谈“丧文化”流行,表示中国年轻人总体上并不丧,不必过于忧虑。

英国某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

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

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相对更悲观。

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看不到阶级跃升的希望,是孕育丧文化的土壤。以中国目前经济形态,虽增长放缓,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短期内,群体性焦虑仍是社会主流文化焦虑,丧文化及其衍生文化并不会获得广泛共鸣。

经济下行,丧文化席卷“网生代”,市场需要第二个李诞吗?

从“丧文化”代言人李诞的实际行动来看,他努力写稿演讲,频繁上综艺,更有传闻笑果文化欲科创板上市等情况看来,李诞一点都不丧,甚至可谓是比谁都更努力的精神小伙。

而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经济增速虽有一定放缓,但社会阶层跃升通道并未完全关闭,丧文化并没有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自然,市场也不需要第二个李诞。

(全文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