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這是美國電影《天氣預報員》中的臺詞,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準確寫照。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作為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喪文化以傳播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片,以表現“反雞湯”情緒而流行於青年群體之中,其中“葛優躺”、“廢柴”就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這種文化趨勢也能變相反映出當代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李誕作為“喪文化”的代表人物,一句“人間不值得”被奉為經典,他的文字也往往能夠通過簡單的表達方式引起網友們的共鳴。

李誕在《笑場》的序言中說“未曾開言我先笑場,笑場完了聽我訴一訴衷腸。”從這句話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什麼蔡康永要說李誕跟馬東一樣底色是悲涼的。

其實脫口秀的調侃精神,娛樂至上精神也是喪文化的衍生物。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在講知識付費、知識焦慮的那期,我提到了一個概念,群體性焦慮

群體性焦慮是一個當下全社會都面臨的命題,焦慮來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感知,是對自己能力能否應付未來變化的懷疑和擔心。

從根本上說,群體性焦慮來源於階層流動性。而焦慮的正向意義就在於,只有階層流動性還存在的國度,才會有大面積的焦慮在蔓延。

如果階層流動性的閥門關閉了,人生不會有太多變化,父母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那焦慮文化自然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從時間順序、經濟發展來看,歷史上,社會都會先經歷群體性焦慮,再走向喪文化,而佛系文化、喜劇文化則是喪文化的一種衍生。最極端的例子就如我們鄰國日本。

日本低慾望社會和喪文化催生

新聞中,我們時常可見,日本青年缺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寧可呆在當前的舒適圈內,也不想承擔更多的責任,擔任更高的職務,以獲得更高的薪水。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7年12月22日公佈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估算值顯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僅為94.1萬人,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同時,2017年新婚情侶數為60.7萬對,也創戰後新低。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出版過一本《低慾望社會》,他在這本書中感嘆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以至於一向激進的北野武老先生,他拍攝了一個“假摔”廣告,他在廣告片中一連摔了七次,並對鏡頭之外的日本年輕人說:“時常跌倒也沒關係,人生只有一次,拿出幹勁,改變未來吧。否則,以後只能站在一旁羨慕別人。”

他說日本這代年輕人廢了,低慾望社會毀了他們。而低慾望社會恰恰是喪文化滋生的土壤,而佛系文化、喜劇文化則是喪文化的外延。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日本是較早進入中產階級社會的國家,受自身經濟運行負增長影響和全球經濟化的下新興國家的競爭影響,日本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中產階級下沉情況和階層固化情況。

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人再努力工作,也很難獲得較大的職業上升空間。因此,明知努力奮鬥了不一定有自己想要的結果,年輕人就自然幹勁不足了,過起了“佛系生活”。

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蔡康永在《奇葩說》裡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

我覺得我們的文化,過度推崇容忍妥協這件事情。我覺得那是我們的懶惰。

我看到好多文人的房間裡掛著難得糊塗這四個字,然後我看到網絡上好多人說認真就輸了這五個字。我全部都不喜歡這些態度。

(馬東:還有我們有些小朋友說人間不值得)

我剛好今天上場前就在和李誕討論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文化裡面許多曾經尊重過的創作者,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不再創作。

因為他們不再跟他們的人生鬧彆扭,我覺得好可惜。

我們的文化裡那麼推崇容忍,寬容,包容,智慧,最後每一個人都活成了一個大佛。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該畫畫的不畫畫,該搞音樂的不搞音樂,該寫小說的不寫小說,全部變成了盤腿坐在那邊變神仙。

我們覺得我們對容忍的過度推崇,使得我們對很多事情都變得冷淡,什麼叫容忍,就是裝沒事讓它過去。

然後你裝一次沒事,第二次就更提不起勁兒來要找茬。你會想,上次不都忍了,這次有更嚴重嗎?沒有吧,那就再讓它過去吧。你讓一件事情過去三次,你就再也不想去追究了。

就覺得活著不過如此而已,人間不值得。

所以我們這麼推崇容忍幹什麼,是要每個人都出家最後變唐僧嗎?你有什麼忍不住的就不要忍,那個顯露是你對生命的熱情,不僅是婚姻如此,我們大家活著就得這個樣子。

容忍會讓我們變得不在意,而不在意會導致我們失去活著的滋味。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人民日報在談“喪文化”流行,表示中國年輕人總體上並不喪,不必過於憂慮。

英國某基金會發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資質調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顯示,中國青年對未來最樂觀。

2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中國是安居樂業之所,因為在這裡“只要勤奮就能出人頭地”。

約93%的中國受訪者還因為醫藥、可再生能源和計算機等技術的進步而對未來充滿希望。

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的青年則相對更悲觀。

經濟發展停滯、社會階層固化、年輕人看不到階級躍升的希望,是孕育喪文化的土壤。以中國目前經濟形態,雖增長放緩,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短期內,群體性焦慮仍是社會主流文化焦慮,喪文化及其衍生文化並不會獲得廣泛共鳴。

經濟下行,喪文化席捲“網生代”,市場需要第二個李誕嗎?

從“喪文化”代言人李誕的實際行動來看,他努力寫稿演講,頻繁上綜藝,更有傳聞笑果文化欲科創板上市等情況看來,李誕一點都不喪,甚至可謂是比誰都更努力的精神小夥。

而社會發展到目前階段,經濟增速雖有一定放緩,但社會階層躍升通道並未完全關閉,喪文化並沒有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自然,市場也不需要第二個李誕。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