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节期间正是海东民俗文化集中表现的时节。无论这些年俗有多么古老,程序有多么繁杂,但这片土地上的老老少少还是愿意年复一年地重温上演。因为,海东人总忘不了这片土地给自己带来的丰收、吉祥和安康。

如果来青海过年,海东是你春节假期的一个目的地,因为这里年味十足,灿烂的民间艺术一定能让你过一个不仅热闹,而且眼界大开的新年。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在互助土族地区,要说一种全民舞蹈,那绝对非安昭舞莫属。这不仅在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在于它可以不用乐器伴奏就能集体欢跳,因此安昭舞也被人们称作是土族的入门舞蹈。在互助土族地区,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总能看到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昭舞的欢快景象。

每逢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在互助总能看到人们身着彩装在转盘上飞旋起舞的场景,这就是互助有名的土族轮子秋。为求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幼在“轮子秋”上转一转已成习俗,技艺高超者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

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平安区索家村村民都会开展“敬德洗马”的民俗活动。一名男青年画着尉迟敬德的脸谱,只穿一个红色短裤,骑在没有马鞍的马背上,在另外两名男青年的护持下飞奔穿过村巷,村民们则不停地朝“敬德”泼水。整个活动有着为全村祛除灾殃,迎来吉祥的美好寓意。

螭鼓舞是流传在循化藏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每当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活动时,每个藏族村庄都要轮流表演螭鼓舞,用螭鼓舞表演增添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久而久之,螭鼓舞就成了当地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高台”在乐都被称为“亭子”,是一种集戏曲、故事、装饰、绘画、剪纸、锻造、数学、力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高空造型艺术。“亭子”是将小演员捆扎在装饰成的牡丹树、桃树等的表演形式。那站在树枝上的脚其实是假脚,以此凸现扮演者形象,进而取得以假乱真的效果。

在乐都社火中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节目《火龙》。《火龙》也称《耍火龙》、《火把会》,是流行于乐都洪水镇马家营、下王家、岗沟镇台子、蒲台乡山桃等地的一种传统社火节目。

《火龙》因其演出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属于典型的“夜社火”。在演出过程中,由于其他节目的陪衬,其形式之独特,场面之盛大,场景之欢腾,气氛之热烈,是其他社火节目无法比拟的。

社火中的高跷艺术吸引观众的三大要素是木跷之高、服装道具之得体和脸谱化妆之到位。高跷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高跷表演人员装扮成戏剧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配秦剧服装及道具。表演过街社火时表演人员只是列队行进而已,坐场表演时表演人员也只是走几圈而已,但他们的表演抬脚快,落脚实,动作自如,潇洒大方。

互助县“二月二”擂台庙会,始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体活动,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祈福禳灾,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各地武林高手、戏曲高手、“花儿”高手、赛马高手、名贵山货、百货食品、杂耍等云集于此。整个庙会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规范周全。 (时报记者 祁国忠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