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45岁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两个笔记本,一个保温杯,一瓶小小的绿植,原本素净的办公桌上,如今摆放着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花束中的卡片上写着“艾哥,一路走好。”

艾冬,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警,在同事的眼中,他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工作起来像踩着风火轮;他工作上敢于担当,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交给我吧,您放心。”;他为人热情,接待群众耐心细致,即便腰椎间盘突出的厉害,也“不下火线”。

然而,2020年2月15日,艾冬在前往单位工作途中突发疾病送医院抢救,2月22日凌晨不幸牺牲。这位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定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3月14日上午,公安部追授艾冬同志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永远45岁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牺牲当天上午坚持指导文职完成派单

艾冬出生在革命家庭,舅舅是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小的时候,母亲董存梅时常带他参加纪念董存瑞烈士的活动。

“从他一懂事,我就给他看董存瑞的小人书。我跟他说舅舅是党员,你以后也要做党员。”董存梅说道。1996年,艾冬考录为一名光荣的首都人民警察。

从警之初,艾冬被分配至西城分局德外派出所。1999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作上要上进,对自己要求要高,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这是在艾冬从警后,董存梅最常对他说的话。

实际上,受父母教育和家庭影响,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从小就在艾冬的内心生根发芽,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艾冬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工作起来像踩着风火轮。”提起艾冬,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支队长康健回忆道,艾冬始终是以一种“拼”的劲头在干工作。

1999年,因为工作出色,艾冬被任命为警区警长。当上警长后,艾冬把“发条”拧得更紧了,干劲鼓得更足了,他所在的警区各项排名始终在所里名列前茅。

2014年,艾冬担任了非紧急救助管理科正科职干部,母亲董存梅专门给他发来一条信息,叮嘱他要戒骄戒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艾冬常说,“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诉求就是哨声,就要接诉即办”。为确保“派单不过夜、案件不积压”,艾冬经常放弃休息,主动加班加点。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实行7×24小时值班响应机制后,为方便工作,艾冬还特意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在他心中,百姓的呼声、群众的期待,就是他努力的方向,就是他肩头的使命。

永远45岁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而对于艾冬的舅舅是董存瑞这件事。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副支队长陈威说,“我跟艾冬相识多年,从来没见他主动提过。也是一次总队搞活动,请他妈妈来讲课,我们才知道的。”

在牺牲的那天上午,值班文职给他打电话请示一件电话派单如何办理,在身体已经极度不适的情况下,艾冬仍然坚持通完电话,办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派单。

真情换真心 一心为群众服务

从警以来,艾冬一直从事着服务群众的工作,6年基层派出所、11年人民信访接待、6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坚持从解决群众实际诉求入手,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在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时,艾冬扎根社区,宣讲“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防范知识,落实群防群治措施,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大家建立了深厚友谊,他所负责的延安大院和马甸南村社区连续多年“零”发案,受到辖区居民广泛好评。在担任警区警长时,遇到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他总是寝食难安,经常带着民警凌晨三、四点钟就爬起来去蹲守,案子不破决不收兵。

2013年6月,艾冬调整到市局办公室信访处工作。信访工作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想干好信访工作,就要用真情换真心,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为群众解决困难。一天下午,群众周女士来到市局信访大厅反映,其因孤身一人,邻里关系不太和睦,为此精神受到打击两次住院,希望得到公安机关的帮助。

艾冬耐心听她反映问题后,表示一定尽快为其解决问题。周女士十分感动,从上衣兜内拿出一个信封,悄悄递给艾冬,反复说这2000元钱是自己一点心意。艾冬当即予以拒绝,并告诉她放心回去等候消息。随后,艾冬与相关分局取得联系,积极推动工作开展,圆满解决了周女士的诉求。

2014年,艾冬开始负责非紧急救助服务管理工作,也就是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前身。工作期间,他始终秉承“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工作理念,带领同志们认真做好接单、派单、督导、反馈等工作,确保件件有记录、有答复、有回访、有督办、有考核。6年来,他带领同志们累计完成接单派单任务近34万件,办结率、回复率均为100%。

对于艾冬来说,加班加点是常事,有时累了,中午就趁着午休的时候,在办公桌或者沙发上眯一会儿。同事常问他,为什么不去宿舍里睡会儿,艾冬总是说,“我打呼噜,怕吵到你们。”

可实际上,艾冬在办公室睡觉,是因为电话多。“艾冬在接待群众时,经常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群众,让群众有急事就直接找他。”陈威向记者表示。

永远45岁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打电话回访,同时也有老百姓给他打电话,问一些情况。艾冬从来都是不厌其烦,百姓就都喜欢跟他聊。”康健说道,不只是老百姓,在一些派单中,同事遇到不明白的,也经常打电话问艾冬。“他特别好学,在各个分局的工作群里,他一直都是在了解相关的政策,不停的学习。”

自战“疫”打响以来,市公安局12345“接诉即办”分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守,截至艾冬牺牲前,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1.23万件,其中涉及疫情派单320余件。作为市公安局12345“接诉即办”分中心负责人,艾冬工作中始终冲在前、干在先,带领同志们每天加班加点,对群众各项诉求进行细致梳理,坚持第一时间转派、第一时间盯办、第一时间反馈,确保响应快、办得实、无疏漏。

“他是派出所辖区老百姓身边的自家人’小艾’,他是信访群众信赖的’艾警官’。”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党委委员、副总队长李丰评价道。

17年如一日 积极推进“接诉即办”工作

从事信访工作以来,艾冬17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首都法治公安建设的最前沿。在信访接待岗位期间,艾冬累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万余件(次),督办1786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他参与编写了《北京市公安局信访基础工作手册》,经公安部推广至全国公安信访部门,获得一致认可。

201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接诉即办”工作,12345“接诉即办”派单量激增,全年涉及市公安局的派单达10.7万件。

为了提高派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第一时间转办,第一时间反馈”的目标,艾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中心接线人员进行培训,实现接线人员第一时间答复群众,力求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

他牵头制定《北京市公安局12345市民服务热线派单办理工作规范》,建立了定期通报、电话回访、研究会商、领导约谈、“三率”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响应率始终保持100%,解决率、满意率提升50%。他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难点问题,主动征求街道等部门意见,与有关单位以及各警种协同配合,提供公安服务意向,解决疑难诉求,有力推动了全局“接诉即办”工作的整体提升。他还第一时间把派件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转递给治安、刑侦等部门,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民意支撑。2019年,艾冬获评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

艾冬牺牲后,同事在他的工作电脑中,发现他还有很多想干却没有来得及干的事儿:他计划要进一步优化派单系统功能,让办理的流程更顺畅,提高派单和反馈的工作效率;他准备对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分组,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艾冬依然想着工作

2020年春节腊月二十九那天,母亲董存梅给艾冬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饺子。“那天我儿子要值班,中午1点多,趁着午休回来的。我给他煮了12个饺子,他就吃了7个。我说你怎么吃那么少,他说我单位还有活。”董存梅回忆道,自己知道艾冬平时工作挺忙的,就没再要求他回来,并告诉他,就好好工作,帮百姓解决问题。可没想到,这一见,竟然是最后一面。

永远45岁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他2月15日出的事,13日还给我买了几瓶酒精,让别人给我带回来。他对我来说,是失去了一个儿子,对公安系统来说,是损失了一个好民警。”董存梅说道。

在艾冬侄女的手机里,也一直保存着艾冬穿警服的照片。“我舅舅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我经常看着他的照片,感觉他就一直守护着我。”艾冬的侄女说道,“这次疫情期间,我学会了做饭,原本想给你做一次饭,让你尝尝我的厨艺,但却没有等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