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45歲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兩個筆記本,一個保溫杯,一瓶小小的綠植,原本素淨的辦公桌上,如今擺放著一束黃白相間的菊花,花束中的卡片上寫著“艾哥,一路走好。”

艾冬,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民警,在同事的眼中,他說話快、走路快、辦事快,工作起來像踩著風火輪;他工作上敢於擔當,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交給我吧,您放心。”;他為人熱情,接待群眾耐心細緻,即便腰椎間盤突出的厲害,也“不下火線”。

然而,2020年2月15日,艾冬在前往單位工作途中突發疾病送醫院搶救,2月22日凌晨不幸犧牲。這位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5歲,定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3月14日上午,公安部追授艾冬同志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稱號。

永遠45歲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犧牲當天上午堅持指導文職完成派單

艾冬出生在革命家庭,舅舅是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戰鬥英雄董存瑞。小的時候,母親董存梅時常帶他參加紀念董存瑞烈士的活動。

“從他一懂事,我就給他看董存瑞的小人書。我跟他說舅舅是黨員,你以後也要做黨員。”董存梅說道。1996年,艾冬考錄為一名光榮的首都人民警察。

從警之初,艾冬被分配至西城分局德外派出所。1999年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們要繼承先輩們的精神,為共產主義事業,為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做出應有的貢獻”。

“工作上要上進,對自己要求要高,關鍵時刻要衝得上去”。這是在艾冬從警後,董存梅最常對他說的話。

實際上,受父母教育和家庭影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從小就在艾冬的內心生根發芽,聽黨話、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艾冬說話快、走路快、辦事快,工作起來像踩著風火輪。”提起艾冬,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支隊長康健回憶道,艾冬始終是以一種“拼”的勁頭在幹工作。

1999年,因為工作出色,艾冬被任命為警區警長。當上警長後,艾冬把“發條”擰得更緊了,幹勁鼓得更足了,他所在的警區各項排名始終在所里名列前茅。

2014年,艾冬擔任了非緊急救助管理科正科職幹部,母親董存梅專門給他發來一條信息,叮囑他要戒驕戒躁,好好工作,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艾冬常說,“群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訴求就是哨聲,就要接訴即辦”。為確保“派單不過夜、案件不積壓”,艾冬經常放棄休息,主動加班加點。

12345市民服務熱線實行7×24小時值班響應機制後,為方便工作,艾冬還特意在單位附近租了房子。在他心中,百姓的呼聲、群眾的期待,就是他努力的方向,就是他肩頭的使命。

永遠45歲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而對於艾冬的舅舅是董存瑞這件事。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副支隊長陳威說,“我跟艾冬相識多年,從來沒見他主動提過。也是一次總隊搞活動,請他媽媽來講課,我們才知道的。”

在犧牲的那天上午,值班文職給他打電話請示一件電話派單如何辦理,在身體已經極度不適的情況下,艾冬仍然堅持通完電話,辦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派單。

真情換真心 一心為群眾服務

從警以來,艾冬一直從事著服務群眾的工作,6年基層派出所、11年人民信訪接待、6年12345市民服務熱線辦理,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堅持從解決群眾實際訴求入手,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

在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時,艾冬紮根社區,宣講“防火、防盜、防騙”等安全防範知識,落實群防群治措施,幫助轄區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與大家建立了深厚友誼,他所負責的延安大院和馬甸南村社區連續多年“零”發案,受到轄區居民廣泛好評。在擔任警區警長時,遇到侵害群眾利益的案件,他總是寢食難安,經常帶著民警凌晨三、四點鐘就爬起來去蹲守,案子不破決不收兵。

2013年6月,艾冬調整到市局辦公室信訪處工作。信訪工作是黨群關係的“晴雨表”,想幹好信訪工作,就要用真情換真心,認真聽取群眾呼聲,為群眾解決困難。一天下午,群眾周女士來到市局信訪大廳反映,其因孤身一人,鄰里關係不太和睦,為此精神受到打擊兩次住院,希望得到公安機關的幫助。

艾冬耐心聽她反映問題後,表示一定儘快為其解決問題。周女士十分感動,從上衣兜內拿出一個信封,悄悄遞給艾冬,反覆說這2000元錢是自己一點心意。艾冬當即予以拒絕,並告訴她放心回去等候消息。隨後,艾冬與相關分局取得聯繫,積極推動工作開展,圓滿解決了周女士的訴求。

2014年,艾冬開始負責非緊急救助服務管理工作,也就是12345“接訴即辦”工作的前身。工作期間,他始終秉承“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著落”的工作理念,帶領同志們認真做好接單、派單、督導、反饋等工作,確保件件有記錄、有答覆、有回訪、有督辦、有考核。6年來,他帶領同志們累計完成接單派單任務近34萬件,辦結率、回覆率均為100%。

對於艾冬來說,加班加點是常事,有時累了,中午就趁著午休的時候,在辦公桌或者沙發上眯一會兒。同事常問他,為什麼不去宿舍裡睡會兒,艾冬總是說,“我打呼嚕,怕吵到你們。”

可實際上,艾冬在辦公室睡覺,是因為電話多。“艾冬在接待群眾時,經常把自己的手機號留給群眾,讓群眾有急事就直接找他。”陳威向記者表示。

永遠45歲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打電話回訪,同時也有老百姓給他打電話,問一些情況。艾冬從來都是不厭其煩,百姓就都喜歡跟他聊。”康健說道,不只是老百姓,在一些派單中,同事遇到不明白的,也經常打電話問艾冬。“他特別好學,在各個分局的工作群裡,他一直都是在瞭解相關的政策,不停的學習。”

自戰“疫”打響以來,市公安局12345“接訴即辦”分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員值守,截至艾冬犧牲前,共辦理各類群眾訴求1.23萬件,其中涉及疫情派單320餘件。作為市公安局12345“接訴即辦”分中心負責人,艾冬工作中始終衝在前、幹在先,帶領同志們每天加班加點,對群眾各項訴求進行細緻梳理,堅持第一時間轉派、第一時間盯辦、第一時間反饋,確保響應快、辦得實、無疏漏。

“他是派出所轄區老百姓身邊的自家人’小艾’,他是信訪群眾信賴的’艾警官’。”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黨委委員、副總隊長李豐評價道。

17年如一日 積極推進“接訴即辦”工作

從事信訪工作以來,艾冬17年如一日,始終戰鬥在首都法治公安建設的最前沿。在信訪接待崗位期間,艾冬累計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1萬餘件(次),督辦1786件。結合多年工作實踐,他參與編寫了《北京市公安局信訪基礎工作手冊》,經公安部推廣至全國公安信訪部門,獲得一致認可。

201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接訴即辦”工作,12345“接訴即辦”派單量激增,全年涉及市公安局的派單達10.7萬件。

為了提高派單的速度和質量,實現“第一時間轉辦,第一時間反饋”的目標,艾冬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中心接線人員進行培訓,實現接線人員第一時間答覆群眾,力求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延伸。

他牽頭制定《北京市公安局12345市民服務熱線派單辦理工作規範》,建立了定期通報、電話回訪、研究會商、領導約談、“三率”考核等工作機制,確保響應率始終保持100%,解決率、滿意率提升50%。他針對群眾集中反映的難點問題,主動徵求街道等部門意見,與有關單位以及各警種協同配合,提供公安服務意向,解決疑難訴求,有力推動了全局“接訴即辦”工作的整體提升。他還第一時間把派件中發現的案件線索轉遞給治安、刑偵等部門,為打擊違法犯罪提供民意支撐。2019年,艾冬獲評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

艾冬犧牲後,同事在他的工作電腦中,發現他還有很多想幹卻沒有來得及乾的事兒:他計劃要進一步優化派單系統功能,讓辦理的流程更順暢,提高派單和反饋的工作效率;他準備對工作人員進一步優化分組,確保責任落實到人……

與母親的最後一面 艾冬依然想著工作

2020年春節臘月二十九那天,母親董存梅給艾冬打電話,讓他回家吃餃子。“那天我兒子要值班,中午1點多,趁著午休回來的。我給他煮了12個餃子,他就吃了7個。我說你怎麼吃那麼少,他說我單位還有活。”董存梅回憶道,自己知道艾冬平時工作挺忙的,就沒再要求他回來,並告訴他,就好好工作,幫百姓解決問題。可沒想到,這一見,竟然是最後一面。

永遠45歲的“法制之星”艾冬:百姓的自家人“小艾”

“他2月15日出的事,13日還給我買了幾瓶酒精,讓別人給我帶回來。他對我來說,是失去了一個兒子,對公安系統來說,是損失了一個好民警。”董存梅說道。

在艾冬侄女的手機裡,也一直保存著艾冬穿警服的照片。“我舅舅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我經常看著他的照片,感覺他就一直守護著我。”艾冬的侄女說道,“這次疫情期間,我學會了做飯,原本想給你做一次飯,讓你嚐嚐我的廚藝,但卻沒有等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