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與他人不同,與社會格格不入。

他們很難融入群體,對群體所關注的、討論的話題,沒有太多興趣,他們更喜歡獨處。

他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經常為了一些看似“芝麻蒜皮”的小事而情緒低落。

他們對別人有意或無意的一句批評,沒法做到忘懷,總是在腦海裡一幕幕地回放當天的場景,每回放一遍都心生寒意,傷心難過很久。

其實,有很多類似事情是他們自尋煩惱,已經過度敏感的他們,更應該去學會掌握的,是“鈍感力”。

01

鈍感力強的人,感覺上會更舒適

鈍感力,這是在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書《鈍感力》裡的一個概念。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鈍感力》封面

他這樣解釋:“對周圍人的看法和評價沒那麼敏感,甚至反應有點慢。比起外界雜音,更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只關心有沒有實現目標,其餘的沒那麼在乎。”

實際上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臉皮厚,不怕批評的人,往往比敏感的人抗壓能力更強,也更能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說到這兒,你有沒有想起一個人?

我的第一反應是《三國演義》的“蜀後主”劉禪,通常都是貶義的嘲諷,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如果把他放到現在的職場中,可是一位抗壓能力超強的人。

雖然被人詬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卻在皇帝的寶座上穩坐40年之久。就連魏國大軍打到家門口時,大臣們都表示要與社稷同生死,他卻沒有經過多大思想鬥爭就決定投降。

可能你現在會說他怯懦、無能,但他的這種遲鈍力,又何嘗不是一種生存技能呢?作為一國之君,如果戰,死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黎民百姓,但降既能保全自己,還能免除戰火,保存蜀國百姓。

所以,你看有遲鈍一點,臉皮厚一點,生活還過得容易一些。

如果你太敏感,面太薄,受罪的只能是自己,生活本就不易,何必為難自己。

02

鈍感力強的人,更善於自我調節

小君是公司一名職員,工作能力一般,有一天在工作上犯了一個錯誤。

那是公司的一個重要項目,領導很生氣,在會議上狠狠地罵了她一頓。同事們也不禁替她擔心,眼看著她紅了眼眶,把頭低了下去。

這種事放在誰身上都不會好過,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第二天她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向領導和同事問好,彷彿把昨天的事兒已經忘了。

真正厲害的人能及時恢復狀態,隨時應戰。

Y醫生跟一位主任學習,主任醫術高明,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會在手術中不斷地指責那些協助他的助手。

每次Y醫生被主任斥責,我都表示十分的同情,甚至覺得他身材修長、駝背的樣子有些可憐,但是我發現每當他被貴備時,他總是回答“是,是,“弓著身子,一邊點頭。”

即便他遭到嚴厲訓斥,他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每次手術後,他照常約上同事一起吃飯、喝酒。正是因為樂觀面對自己的斥責,每次他都能夠近距離地直面主任的手術,良好的態度保證了手術的正常進行,一段時間後,他成為了醫療部最出色的外科醫生。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醫生劇照

實際上,像Y醫生這樣的人,他們身上都擁有著強大的鈍感力。他們不太認真聽別人講話,也就是說,當對方對他們嚴厲批評甚至謾罵時,他們並沒有完全放在心裡。

所以在做手術的時候,教授罵罵咧咧的話根本不會對Y醫生造成任何心理上的干擾,即使有時候他們聽到了對方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也不會思前想後的記在心裡,聽完了也就忘記了。

這種“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傾聽方式,雖然顯得有些麻木和遲鈍,但卻能有效地保持我們心靈上的安定和自洽,讓我們活得非常舒心,更能夠讓我們成為一個禁得住他人指責的人,可以坦然面對周圍的壓力。

這種有益的鈍感力,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挫折和打擊,讓我們在遇到周圍的不良情緒和無端指責時,可以調節好心態,變得更加堅韌和樂觀。

03

如何提高鈍感力

360的周鴻禕也曾說:“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遲鈍一點,讓自己的變得粗糙一點,才能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

1、 打破“聚光燈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定律叫做聚光燈效應,它指的是有時我們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總是過分重視自己,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聚光燈效應

比如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後馬上就忘了。

其實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聚光燈效應”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當你和其他人發生不愉快事情的時候,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此來幫助我們更快地忘卻它。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既然都是流言蜚語,那就是一些不存在的虛假話,或者是毫無根據的錯誤評判,不去理會它,不因為它而去和別人爭吵,就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剛到編輯部不久,王豪就經常成為部門裡面的“焦點”。他幾乎每天都會被主編叫到辦公室“喝茶”,有時候主編還會當著所有同事的面批評他的錯誤,場面甚至一度讓在場的人都感到尷尬。

但是,王豪卻從來不生氣,而且每次被批評的時候,他也就是微笑著,連忙點頭回應,也從不進行過多的解釋。

後來,隨著職場經驗的增加,後面他的錯誤越來越少了。但一向嚴格的主編照樣會揪住他的細節問題批評他,王豪還是和從前一樣,絕不給予“回應”,只點頭。而且結束後,不像其他人那樣心情低落,就跟個沒事人一樣,以驚人的速度把一切不快拋之腦後。

就這樣,他在訓斥中依然認真地完成著手上的工作,不斷學習主編交給他的要點。五年後,憑藉著出色的文筆,成為了當時部門裡面最年輕的副主編。

對壞的事情不耿耿於懷,能迅速忘記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這種心靈上的正面鈍感力,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能。

正是憑藉著這種正面的鈍感力,王豪成為了當時部門裡面最年輕的副主編。

而那些有才能而又過於敏感的人,一旦得不到外界的認可,就會頹廢,從此消沉下去。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鈍感力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2、 突破“野馬結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種法則——野馬結局,是指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個結局告誡我們,有不少人常常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在想清楚了自己真正因為什麼而生氣,而不是無緣無故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之後,我們就更容易讓自己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小麗一直做得都是行政秘書的崗位,每天負責總經理的行程安排、文書起草和接待事宜。因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極高的情商,不到三年,她就成為了行政部的總監。

但隨著她職位的快速提升,背後也有許多流言蜚語,有一些人在背後議論她就是個花瓶,沒有什麼真本事,能夠升到總監這個職位,全靠在總經理面前拍馬屁。還有少數人甚至說,她是想借著總經理上位......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按理來說,如果是聽到這樣的詆譭言論,想必是誰都會和他們大吵起來吧。然而她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坦然面對這些莫須有的事情,繼續積極地投入到工作當中。

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作為公司代表,小麗以一口流利的英語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也擊碎了所有同事的詆譭,證明了自己的絕對實力。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過錯,挑起自己的情緒,最後讓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

相反,他們豁達、眼界更高,他們看到的都是更重要的本質,一切指責、暴怒,在他們眼裡如同一陣風吹過,什麼也不能改變。

負面情緒就像黑夜,唯一能做的是帶光進來。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冷靜一下,總沒錯,不糾結不糾纏,放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3、 對嫉妒、諷刺常懷感恩之心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就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別人的嫉妒、諷刺的確是會給我們帶來不小的困擾和麻煩,甚至還會讓我們的職場和生活變得一團糟。

當你面對別人惡意的挖苦、諷刺,以及背後因為嫉妒而給你“穿小鞋”,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對於普通人而言,當然是以牙還牙。但是有智慧的人卻從不這麼做,這類人不僅不會和對方對著幹,反而會對他們的嫉妒和諷刺表示感謝。

一是因為嫉妒實際上是證明了自己在他們的心裡的地位非常重要,二是自己可以因此更加鞭策鼓勵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公司裡都知道有一個叫小丹的新員工做PPT特別厲害,所以每當有做PPT的需求時大家第一時間都會向她求助。

她的突出不免讓部門裡面幾個“老油條”員工心生嫉妒,於是他們會經常安排小丹去做一些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幫他們倒咖啡,跑腿打印等等。在會上,他們甚至會說到:“都是一些網上的模板,有什麼好看的?”

但小丹卻從來都沒有怨言,對於他們交代的工作一定會第一時間完成,至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她也總會從自身上找原因。

她始終都有一個信念:別人對我的“關照”正是我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對此我應該表示感激才對。

再後來,她成為了公司路演項目的負責人,對於從前“欺負”過她的同事,她也沒有去給予相應的打擊,這讓她在公司裡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人。

何為鈍感力?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這項高段位能力

小丹成為項目負責人之後肯定會有嫉妒、諷刺的聲音出現,如果她過於在意,那麼她也成不了最受歡迎的人。只有感激哪些負面的評價、嫉妒與諷刺,才能讓這些幫助自己成長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多教育孩子不要對別人的嫉妒諷刺產生怨恨,而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成就一番事業。

結語:

鈍感力其實是一種生活智慧、一種處世態度、一種生存技巧。它讓我們明白了世界上不僅僅存在智慧能幹這種才能,相比之下,不為瑣事所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保持鈍感,保持學習,保持進步,當你不再依賴於外界的評判,而是自己去獲取學習和進步的動力,你的前進也將變得無比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