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柏葰,原名松葰,後改為柏葰,字靜濤。

柏葰,巴魯持氏,蒙古正藍旗人,生於北京。

柏葰自小聰明好學,經過個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進土,授庶吉士。

柏葰這一生順風順水,仕途上也是風聲水起,曾做過工部、刑部侍郎,正黃旗漢軍副都統等職。

他為人和善,做官清廉,雖歷經兩朝而不倒,官越做越大,深得朝廷器重。

1858年,按照清朝的科舉制度,這一年要舉行鄉試。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當時已經六十三歲的柏葰,被朝廷任命為此次考試的主考官。此時,柏葰出任文淵閣大學土,官至一品。

在清朝,八旗子弟登臺唱戲,是被嚴令禁止的,那是丟人現眼的,八旗子弟多麼高貴,怎麼能做這下九流的事。

有一個考生叫平齡,鑲白旗滿州人。在發榜時中了等七名,而這個平齡,平時就喜歡登臺表演,由於經常唱戲,認識他的人很多。

這件事被傳得沸沸揚揚,議論紛紛。一個唱戲的,怎麼能中舉呢,前所未有。人們有驚奇的,有意外的,對於此事,茶餘飯後,人們津津樂道。

不久,有人把此事上奏了朝廷,咸豐皇帝很重視,命令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瑞華認真查辦此案。

查來查去,認為平齡的問題不是什麼問題,只不過是有些錯別字,考卷整體還是不錯的,考生本人“頗有才氣”,故錄為舉人。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事情到這也就沒啥事了,柏葰最多也就背個“失查”的小處分。平齡呢,取消舉人資格,終生不得參加考試。但還沒等結案,平齡卻驚嚇過度,死在了獄中。

此事看似應該結束了,但另一件事才剛剛開始。

柏葰雖然為官正直清廉,但在政治上,他還是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常常與載垣和肅順產生一些分歧。所以,他被載垣和肅順視為政治上的對手。

這次沒查出問題,不等於沒有問題,載垣和肅順不想放棄這絕佳的機會,他們還想往下挖一挖,以達到扳倒柏葰的目的。

誰知這一挖,還真有重大發現。

柏葰還真的參與了另一起舞弊案。

有一個廣東肇慶人羅鴻祥,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在考試前,他找到同鄉兵部官員李鶴齡,求他幫忙。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這個李鶴齡還真夠老鄉的情誼,他跟羅鴻祥說:這次考試要寫三篇文章做一首詩,你在文章的末尾分別寫上“也夫,而已矣,豈不快哉”,在詩末寫上“帝澤”。這樣,通過記號,閱卷考官就會找到你的試卷。

為了能夠讓同鄉順利考中,李鶴齡又找到好朋友鐵哥們兒,另一名考官浦安,並向浦安說明了做記號的事。

為了把朋友委託的事辦好,浦安通過柏葰的家丁靳祥見到了柏葰。

也許做官做這麼多年太順了,也許沒想那麼多,經浦安一陣怱悠,大高帽子一扣,老頭有點暈了,柏葰滿囗答應浦安的請求。

於是,錄羅鴻祥為舉人。

事後,柏葰得到的酬勞是:白銀十六兩。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案情真相大白後,咸豐皇帝很生氣,皇帝很生氣,後果不是一般的嚴重。

浦安、李鶴齡、羅鴻祥與柏葰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按清朝慣例,一品大員,一般不會被處死,而是在人犯到達刑場之後,由皇帝下詔,特赦,改死刑為流放。

柏葰以為自己死不了,臨上刑場前,他還讓家人準備行李,一會兒就流放了。

柏葰想的太樂觀了,也太天真了,慣例也有例外的時候,清廷處死一品大員的事,也不是沒發生過。

到了刑場之後,柏葰發現不對勁,怎麼監斬官都戴上了墨鏡。因為柏葰為官多年,人緣不錯。與這些官員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往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有一些交情。

戴上墨鏡,就表示“慘不忍睹”,這規矩柏葰懂的。

柏葰全明白了,心想這下完了,自己難逃一死。

他是朝廷一品大員,卻因受賄十六兩銀子被殺頭!


咸豐皇帝最終決定對柏葰這個一品大員,大學士處以斬刑,很不情願,很不捨,所以,在諭旨中有這樣幾句話:

情有可原,法難寬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淚。

對於斬殺這個兩朝老臣,咸豐皇帝也禁不住掉了眼淚。

自有科舉制度以來,柏葰是因舞弊案被殺的最高級別的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