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反经》卷九·蛇势、先胜、围师篇赏析


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反经》卷九·蛇势、先胜、围师篇赏析


  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

  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追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将校皆曰:“善。”虏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

  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征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锈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利矣。

  故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可使如率然乎?”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之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则相救如左右手。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


解释翻译

  谚语说:“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就容易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六亲也不能彼此相保。而在风雨飘摇中同处一只船上,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顾的常山蛇‘率然’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征伐。赵充国领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溃散,看到汉军逼近,他们便慌忙丢弃了装备物质,想渡过湟水,先零败逃的道路险狭,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为什么追逐敌人这样迟缓。”赵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如果慢慢地追逐,他们就逃跑了不再回顾;如果逼急了,他们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战的。”听了赵允国的话后,部下都说“是这样”。果然,在渡河时就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于是先零被赵充国打得大败。

  三国时,袁尚因为失败,逃奔到了辽东,手下仍有数千人。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着自己地方僻远,不顺服曹魏。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有人劝说曹操:“要紧接着讨伐辽东,袁尚兄弟就能被擒获。”曹操说:“我要让公孙康自己杀掉袁尚、袁熙,送来他们的首级,不用动兵。”曹操于是领兵而回。后来公孙康果然杀掉了袁尚兄弟,并送来了首级。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领兵返回,公孙康却杀了袁熙、袁尚,这是因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我如果逼急了,公孙康就会和袁尚兄弟合起来抵抗;如果松缓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形势决定的。”

  曹操要征伐张绣,荀攸劝谏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凭而逞强,然而张绣是领着的散兵游勇向刘表求食。长久下去,刘表是不会提供的,最终两人一定会离异。不如先暂缓征伐,看一下情况,引诱他前来。如果逼急了,刘表一定会来救援。”曹操不听,进军到了穰,与张绣作战。刘表果然来救助张绣,使曹操非常被动。

  孙武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象‘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和尾都来救应。”有人说:“请问军队可以使它象‘率然’一样吗?”孙子回答:“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相互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到大风,也能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援救。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住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整齐一致,奋勇杀敌,就要靠组织指挥得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

  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此之谓也。)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

  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追。’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吾前不击,避其锐也(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师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孙子曰:“怒而挠之。”言待其衰也。又曰:“卑而骄之。”言敌怒而进兵,则当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归,随而击之。又曰:“引而劳之。”言因其进退以观其变,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传也。)。

  青州黄巾众百余万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永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抄掠为资。今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则不能,其势必离散。然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果为贼所败。

  晋代王开攻燕邺城,慕容德拒战,代师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谭进曰:“昔汉高祖云:‘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是以古人先胜庙堂,然后攻战。今代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代悬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适近畿,顿兵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军方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池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机也。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众旅多弊,师老衅生,详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韩别驾之言,良、平之策也。”(孙子曰:“以远待近,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此先胜而后战者也。


解释翻译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时机。”为什么这样说呢?

  梁州贼寇王国围困陈仓,皇上于是拜皇甫嵩、董卓为将,各率领二万人去讨伐。董卓想迅速领军奔赴陈仓,皇甫嵩不听从。董卓说:“智者不会放弃时机,勇者不会迟留不决。速战就能保全陈仓,不去援救,陈仓就会被攻占。陈仓被保全或被攻占,都在此一举了。”皇甫嵩说:“不是这样的。百战百胜,也不如不战就使敌人屈服。所以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机会,战胜敌人。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机[范蠡说:“节令不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事情不探究清楚,不能勉强成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我们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有余。取胜条件有余的,象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元从防备;取胜条件不足的,就象陷在深深的地下一样,难有大的进展。现在,陈仓虽然小,防守牢固,并没有到了‘九地之陷’的因境;王国虽然强盛,进攻我军不准备去援救的地方,也没有具备‘九天之势’。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陈仓就不会被攻破。

  这样,我军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大获全胜,又有什么必要迅速进攻呢?”

  皇甫嵩因此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有八十余天,但陈仓防守牢固,不能攻破。久战不胜,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撤退了。

  这时候,皇甫嵩要进兵攻击王国。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迫,归众勿追。’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归众,追击穷寇。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搏斗,马蜂蝎子是有毒的,更何况是众多的人呢?”皇甫嵩说:“不对,以前我不攻击王国,是回避他的锐气。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伐的要旨。现在进攻他,是因他已衰颓。我们现在进攻的是疲乏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人虽多但都想逃走,我们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并非追击穷寇。”皇甫嵩于是单独领兵攻击王国,让董卓在后。皇甫嵩连战告捷,大败敌军,王国在逃跑中被杀。

  董卓因此惭愧,心中忌恨皇甫嵩。[孙子说:“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是说要等待其颓败之时。又说:“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让他更加骄傲。”是说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麻痹敌人,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就要及时进攻他。又说:“要引诱敌人,使其劳顿。”是说要通过敌军进退来观察敌人的应变。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

  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有一百多万人,东平的刘岱打算发起进攻。鲍永劝谏说:“现在黄中有百万之众,百姓都惊恐害怕,士兵也没有斗志,这样是不可能取胜的。我看黄巾军众多,一群群相随着,军中又无物质装备,唯以四处抢掠为物质来源。现在我们如果积畜士卒的力量,先稳固防守,黄巾不能交战、不能进攻,其凶猛之势就会逐渐被瓦解。然后我们选取精锐部队,占据险要地势攻击它,就可以战胜敌人。”刘岱不听从鲍永的建议,强行进攻,结果被黄巾打败。

  晋代王开攻燕的邺城,慕容德抵御代王的军队,结果大败。慕容德还要进攻,别驾韩潭劝说:“当年汉高祖说:我宁可去较量智慧,不愿去和对手较量力气。因此古人先在庙堂上出谋划策,然后才采取军事行动。现在代王不可以击的原因有四个,燕不宜采取行动的原因有三个:代王孤军深入,有利于旷野作战,这是一不可攻;敌军进入到首都附近,把士兵布置在了‘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这是二不可攻;前锋虽然失败,后面阵地仍然牢固,这是三不可攻;敌人众多,我军兵力少,这是四不可攻。我军在自己的地域作战,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一;行动了却不能取胜,军心难以稳定,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二;城郭未能修整,敌人来进攻不能防备,这是不能行动的原因之三。这些都是用兵的机要。不如深挖沟,高垒墙,充分得到休整后再迎击敌人。敌人从千里外运输粮食,田野里又难有所获,时间长了敌军耗费巨大,进攻多有不便。我们现在要尊老护幼,小心谨慎地图谋攻破敌人,才能获胜。”慕容德说:“韩潭的建议,有如当年张良、陈平的计策。”[孙子说:“以自己的靠近战场来对待敌人长途跋涉,以自己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的粮足食饱来对待敌人的粮尽人饥。

  这就是治理军力的方法。”这是首先创造稳操胜算的条件,然后再作战的方法。


  孙子曰:“围师必阙。”何以明之?

  黄巾贼韩忠据宛,朱隽、张超围之。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因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退保小城,乞降,诸将欲听之。隽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之,不克。隽登土山,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连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解围,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遂破忠等。

  魏太祖围壶关,下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许之必死,将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则引日持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

  (凡降人之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相向或有气上黄下白,名曰善气。所临之军,欲求和退。凡城中有白气如旗者,不可拔。或有黄云临城,有大喜庆。或有青色如牛头触人者,城不可屠。或城中气出东方,其色黄,此天钺也,不可伐,伐者死。或城上气如火烟,主人欲出战,其气无极者,不可攻。或有气如杵形,从城中向外者,内兵欲突出,主人胜,不可攻。或城上有云分为两彗状者,攻不可得。或有蒙气绕城不入者,外兵不得入。凡攻城有诸气从城中出入吾军上者,敌气也。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雨者,城有辅,疾去之,勿攻也。此皆胜气也。凡攻城围邑,赤气在城上,黄气四面绕之,城中有大将死,城降。或城上有赤气如飞鸟,急攻之,可破。或有气出入者,人欲逃。或有气如灰,气出而覆其军上者,士多病,城屠。或城上无云气,士卒散。或城营上有赤气如众人头,下多死丧流血。攻城有白气绕城而入者,急攻可得。若有屈虹从城外入城者,三日内城屠。此皆败气也。)

  此围师之道也。


解释翻译

  孙子说:“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中军的首领之一韩忠占据宛城,朱俊、张超包围了他们,并垒土成山、君临宛城,在鸣鼓声中攻打宛城的西南,敌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张超于是进攻宛城的东北,攀上城墙进入城中。韩忠退进了小城中要求投降,其他将领准备答应。朱俊说:“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当初秦政暴虐、项羽起兵之际,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所以用奖赏归附的人来争取民众。现在海内统一,只有黄中反叛,如果同意投降就不能让人从善,讨伐韩忠,足以达到惩恶的目的。现在如果接受了敌人的投降,就再次纵容了叛逆。再说,叛贼看形势有利就进攻,失利便乞降,纵容助长敌逆,也不是好的主意。”

  于是加紧了进攻,却不能取胜。朱俊登上土山看着张超说:“我现在知道敌人拼死抵抗的原因了。叛贼眼下被四面围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万众一心,尚且不可抵抗,更何况是十万人呢?这样下去危害更大。不如撤去包围,合并各路部队人城。韩忠看见包围已解除,一定会自己出来,出来之后其斗志就会减弱,这正是打败叛贼的途径。””解围之后,韩忠果然从小城中出来作战,结果被朱俊、张超打得大败。

  曹操包围壶关,下达命令说:“如果拔取了壶关城,要把城里的人都活埋了。”结果接连几个月不能攻克壶关。曹仁这时对曹操说:“包围城池同时一定要指出逃跑的缺口在什么地方,这是为了给逃跑者一条活路。现在您扬言要活埋全部守城人,这样城中人人都会坚守阵地。况且壶关城固,城中粮食又多,强攻就会造成士卒的更大伤亡,把守又会旷日持久。现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下,进攻发誓死战的敌人,这不是上策。”曹操听从了曹仁的建议,于是壶关城的守军便投降了。这就是围困敌人应采取的正确办法。

  [大凡敌军意欲投降,就会有云气如人形,十十五五,叉手低头。又,云和云相对,上黄下白,名叫“善气”,表示被这种云气笼罩的军队想讲和撤退。凡城中有白云如旗,此城不可攻。或有黄云临降城中,有大的喜庆事要发生。或有青云象牛头触人,此城不可屠杀。或城中云从东方升发,颜色呈黄,这是“天钺”,不可讨伐,伐则亡。或城上云如火烟,是预示守城之军要出战;若云气无边,不能攻伐。或云气如杵状,从城中向外涌出,表示城内敌军要突围并能得胜,固不要攻伐。或城有云气分成两慧星状,攻伐不胜。

  或有蒙蒙云气环绕却不入城,表示城外的兵不能回城。凡攻城时有云气从城中飘入我军阵地上,是“敌气”。凡攻围城,过了十天还没有雷雨,就预示着此城有辅佐,要快速离去,不要进攻。以上都是于敌有利的“胜气”。凡攻围城,有赤气在城上,黄云四面环绕,表示城中有大将死,城中军队要投降。或城上有赤气如鸟,要加紧进攻,此城右破。或城中有云气出入,预示城中军队要外逃。或有云如灰覆盖在军营上,表示士卒多病,城必被屠。如城上无云气,士卒多逃散。或城上有赤云如许多人头,表示下面多有死伤流血之灾。攻城时有白云环绕着进入城内,加紧攻打可破此城,若有曲虹从城外入城,表示三日内此城被屠。以上都是于敌不利的“败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