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热控专业生存年鉴(八)热控专业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大约17世纪,德国加里宁城有个科学家,在观察数字的时候发现,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是两个质数的和。比如:2=1+1,4=1+3,12=5+7,102=41+61等等,根据这个规律,这个数学家就得出一个结论偶数=质数+质数。也就是所谓的“1+1”,这个数学家叫哥德巴赫,这个猜想叫“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猜想提出后,很多人就像去证明他的正确性,虽然很多人找了很多例证,但截至到目前为止,哥德巴赫猜想只证明到了“1+2”,也就是偶数=质数+质数*质数。得出这个结论的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陈景润,此后的时间,在这个数学猜想的证明上,人类再也未能取得新的成果。

哥德巴赫猜想被比喻成数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其实,在我们的发电厂中,也存在类似“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论,只是在我们应用生产中,我们把这些理论给忽略了。

之前的文章中我不止一次的说过,人类在19世纪后应用物理得到了深刻的发展,但是基础物理似乎停滞不前了。上一篇文章我也说过,“量子纠缠”理论如果被证实,将是基础物理的重大进步。火电厂是应用物理的重要体现形式,从化石燃料的燃烧到水变成汽的过程中,从汽轮机的转动到带动发电机进行励磁转换,期间都充斥着大量的物理应用。之前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瓦特不是发明的蒸汽机,而是发明的光能机或者其它,那么人类文明会不会朝着另外一种形式在发展。等到人类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来可以用蒸汽能来推动发电机,那么会不会也感到很惊讶。

其实人类目前对于能源的利用已经多种多样,比如我们头顶的卫星,它的运行除了借用万用引力之外,其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光能。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将来的太空飞船会用光子的推力作为动力,光子是没有质量的,但是光子运转的速度非常快,因此科学家认为光子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推力。这个我不反驳,但是如果光子真的有强大的推力,那么我们逆光行走的时候,是不是会被击穿呢?

火电厂使用蒸汽能作为动力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根本没法追究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可能在社会进步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回头会发现当初使用煤作为动力源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但是在今天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是必须选择的一个命题。就好像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我们现在目前无法证明所有的偶数=质数+质数,但是至少目前我们在可知的范畴内,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所以,“蒸汽作为发电的动力源”就是目前一个正确的选择。

昨天的文章有人说我写的东西“天马行空,没什么意义”,但是哥德巴赫猜想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如果站在我们的角度,这个猜想就是一个拆数游戏,或者站在当前,他可能确实没什么意义。但是,哥德巴赫猜想蕴含了数字中一个奇妙的存在,我们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意义的,至少他的意义只是我们目前还理解的不深刻,毕竟我们甚至还没有正面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就好比在4G网络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很多人一直在质疑推广4G没什么利用价值。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你还觉得当初4G是没有意义的吗?如今,中国在5G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一大批的公知开始说5G就是劳民伤财,5G的意义只有在他被广泛应用后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

哥德巴赫猜想本身的意义尚未发现,但是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整个社会价值修养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在DCS刚刚走进发电厂领域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感觉就是“新奇”,但是老一辈的电厂人至今对DCS还有着不信任的感觉。如今,DCS系统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你还会觉得它是个新鲜事物吗?我曾经跟我的同时说过,再下去十年,DCS系统的组态将是电厂所有专业都要学会的技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你要知道在十年前,一个600MW机组的电厂,有资格靠近工程师站的都没几个,更别说打开工程师站去组态逻辑。可如今,如果你在热控专业,还不会使用DCS系统的组态功能,那么你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热控工程师。之前的文章我也说过,一个合格热控工程师至少要学会三套DCS系统的组态。

我之所以敢自信的说十年后各个专业都要学会DCS系统的组态,并不是空穴来风。大约五年前,国内很多电厂都开始培养全能值班员的岗位,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电厂招工难问题的显现,另一方面随着DCS系统的进步,整个电厂系统的各个专业不再独立,而是全面的组合到了一起。

前几年我去了一个电厂参观,他们的领导问我你懂协调控制吗,我说还行。他让给他讲一下什么是协调控制,于是我就把火电厂的机炉协调洋洋洒洒的讲了一遍。结果呢,人家把我嘲笑了一顿。他说你那是机炉协调,我们厂的协调控制只要投入,可以把输煤、化学所有的系统都能联动起来。他说完的时候,我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通过跟他简单的交流,这个人对协调控制是没有概念的。而且我当时认为协调控制的边缘其实没必要到输煤系统和化学制水系统,协调控制只要把锅炉的进煤和进水控制好就行,没必要对制煤和制水进行控制,那样只会增加协调控制系统控制的难度,而且不利于控制的精度。况且煤和水在前端都有储存的余量,何必要掺和进来呢?更重要的是,作为热控人员,这样也需要DCS系统的统一,难度可想而知。

后来我去了那个现场,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的协调控制只是AGC指令往燃机和汽轮发电机分配的一个过程,与传统煤电单元制机组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至于所谓的联动化学制水和输煤系统,纯粹是领导的一厢情愿。不过,这个想法并非不能实现,至少在目前很多大型火电机组已经实现了整个电厂的主辅一体化,全场各个系统的数据都汇集到了同一网络层面,方便了调度和监控。

所以,全能值班员的岗位就这么诞生了,一方面节省了电厂的人力资源,一方面也培养了全能型的人才。随着DCS系统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总线技术的出现,甚至将来无线技术的使用,都会为主辅一体化增加可靠性。那时候我们可以想象,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提高,电厂对人员的需求会进一步下降,而对全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加大。那时候的热控专业,将会减少现场仪表工,而对DCS系统维护方面有能力的人才将会得到重视。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热控人员一定要熟悉现场的工艺,也就是懂得运行的相关原理。我相信,一个对现场工艺熟悉的热控人才更有能力解决现场运行的问题。将来的电厂会出现各专业较差学习的情况,热控专业开始研究运行岗位,而运行人员也将参加热控的相关培训。这种交流,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单纯的培训学习,而是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未来简单的温度测点更换、DCS画面修改、甚至简单的逻辑修改,可能都会由运行人员来完成。

这不是没有可能,我记得当年在某家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运行人员给我打电话说他的DCS画面中有个点是坏点,而其它电脑是正常的。我突然想起来白天在更改画面的时候忘记下装那台电脑。于是,我就让他带钥匙去工程师站,电话里指挥他完成了画面的下载。这里面其实有个故事,这个哥们白天一直与我一起在工程师站修改画面,只不过他负责画面的设计,我负责完成他的设计。因为我担心运行人员交接班之后会将这个问题写进缺陷影响我的个人绩效,所以违规让他帮了我这样一个忙。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却证明DCS系统的组态并没有什么神秘性。前段时间我自己学习爬虫,发现它跟JAVA真是异曲同工,没什么难度。

所以,热控岗位的同行,必须要加强运行工艺的了解,同时还有紧密把控当前DCS系统发展的方向。未来的DCS系统一定会向着一种更加轻便的方向发展,但是其智能程度、稳定程度、综合程度会进一步提高。看待热控或者电厂未来的发展,就像看待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一样,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个猜想有什么现实意义,但是在将来回头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初付出的努力研究其实都是值得的。我们现在把热控的发展朝着全能型的方向看待,那么将来有一天我们回头看,或许会嘲笑以前的岗位设定有多愚蠢,热控的居然不懂工艺,运行的居然不懂热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