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把你當外人”真的好嗎?

人們期望和諧的氛圍、融洽的關係、密切的感情,但卻常常由於處理不當而使關係惡化,很可能就是因為“沒把你當外人”。

外人是相對於自己人來說的,一個在圈外、一個在圈內,除了心理感覺不一樣外,交往相處自然是區別對待的。

大多數人對待外人往往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無論是態度、說話、辦事無不追求得體和有範兒,為的當然是想留下好印象。

而對待自己認為的自己人,就隨便了、簡單了,可以不修邊幅,可以言不走心,可以負氣任性,總之更多是“沒當外人”的同時讓人感到也“沒當回事”。

不當外人,最後反而成了外人,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一旦關係惡化,就大悔當初的付出,大罵遇上負心女、薄情男,喂出了“白眼狼”,一派好心都成了“驢肝肺”的,也是屢見不鮮。

因為不當外人,態度上就會散漫和輕視,有時侯甚至表現為愛搭不理,行勝於言、心表於行,沒有幾個人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你的真實想法,而是要聽你是怎麼說的、看你是怎麼做的。

如果你認為和對方熟,不必拘泥於禮節,經常出現忽視、慢待、誤待等情況,一次兩次可以,如果次次都是這樣,相信沒有什麼關係能經得住如此糟蹋和破壞。

該說的不該說的、該做的不該做的,只顧自己說的痛快、做著順氣,不顧及“自己人”的感受和需求,忽視、輕視甚至無視,使“自己人”體會不到存在感、價值感,自然會由牴觸到反感,以至關係惡化最後鬧掰。

“不當外人”本沒有錯,錯的是少了界限和尊重,多了隨便和輕率。人是需要被尊重的,如果一個人所說的不被認同、所做的不被欣賞、所付出的得不到回饋,你想讓他對你保持恆久的熱情,怎麼可能?

如果換種思路和方式去處理和應對,或許能從根本上改觀,那就是在內裡“沒當外人”,外在卻“當成外人”。也就是無論關係再怎麼親密,都要“當成外人”去對待、去交流、去處理和解決問題。

否則,真的就是本不當外人,結果反成了外人。

“沒把你當外人”真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