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肝病患者皮膚、口腔會出現這些改變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確定了肝硬化患者皮膚微生物的改變與瘙癢強度和瘙癢調節劑有關。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Jasmohan S. Bajaj博士指出:“在肝硬化中,有證據顯示全身性粘膜免疫功能受損,表現為系統免疫激活改變,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和微生物組成變化。這些微生物的變化遍佈糞便,腸粘膜,腹水,血清和口腔。研究結果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肝硬化患者皮膚微生物成分有所改變。”



該研究包括20名對照和50名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20名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與所有三個皮膚區域(皮脂,溼潤和乾燥區域)的對照組相比,肝硬化患者的皮膚微生物群存在顯著差異。


與對照組相比,肝硬化患者在皮脂腺區域具有較高的潛在致病分類群(如葡萄球菌)和較低的潛在共生放線菌。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和視覺模擬瘙癢量表(VAS)得分為5的患者與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和瘙癢較輕的患者相比,丙種變形桿菌的相對丰度更高。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發現瘙癢程度更高的人的糞便和唾液微生物群有顯著差異,這與對照組,肝硬化組或代償性肝硬化組人群不同。這意味著腸道中存在的微生物成分的特定特徵可能與皮膚瘙癢有關。”


所有視覺模擬瘙癢量表(VAS)分數為5或更高的研究參與者的糞便中乳酸桿菌科,鐮刀菌科和真細菌科的丰度較高,而卟啉單胞菌科的較低。他們的唾液微生物群中腸球菌的相對丰度也較高,而菌毛菌,放線菌,雜菌和協同菌的成分較低。


在參與者中,脛骨的瘙癢強度最高,並且血清膽汁酸和細菌類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數量最高。鏈球菌科(r = 0.5; P = .001),假單胞菌科(r = 0.43; P = .003),鹼菌科(r = 0.3; P = .05)和巴斯德桿菌科(r = 0.3; P = .05)也與脛骨中的自分泌運動素水平。


皮膚瘙癢是晚期肝病最令人困擾的併發症之一,實際上,在研究中,

與對照組相比,瘙癢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長,對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更大,而與失代償或肥胖無關的肝硬化患者比例更高。因此,瘙癢程度更高的人中的皮膚微生物群,膽汁酸和自分泌運動素之間的差異性相關性可能是病理生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