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之——向姓

向姓中华姓氏之一,向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中华姓氏之——向姓

向姓始于国名,发源于陕西,发祥地今宋国。炎帝生的二十四个儿子之一,起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陕西建向国。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西周的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向国与山东莒县没有任何关系。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第四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子肸的孙子子戎,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四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史称“向父”氏的正宗祖宗。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源流四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

源流五

起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源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始祖


中华姓氏之——向姓

西周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为向氏始祖。

迁徙分布

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百七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战国时,秦国有向寿。可见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及潇湘,西入关中。此期至两汉,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有一部西迁洛阳,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向长,二人均为河内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见在东汉以前,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

此期至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三国时,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向宠、向充兄弟,向郎、向条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向姓有避居江东,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

北宋时,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耻后,向敏中玄孙向子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明初,陕西、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北京,广东等地,后来又有向氏族人迁往台湾定居。

如今,向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向氏人口的35%左右。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

山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西汉建元年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

姓氏名望


向荣,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行伍出身,因镇压白莲教、李沅发起义有功,调升广西提督。

向敏中(948-1019),宋代诗人,官至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著有文集十五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向海潜,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中将军衔,武昌起义发动者之一,曾获孙中山授予“文武勋章”。曾任鄂省卫戌司令,历任鄂将军援湘司令。

向孝书(公元1925~2004年),山东荣成和镇南卧龙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华强:1948年12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陆丰市,制片人、演员,监制。


中华姓氏之——向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