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古零在唐宋之前屬於思恩羈縻州管治。由於歷來是瑤族和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雖然名義上是思恩州屬地,然而朝官涉足不多,也沒有駐兵營堡,因此文書記載較為匱乏。清代前期,金鉷的《廣西通志》記載有:“古零土司多狼苗,謂之土人。”(狼即壯族別稱之一,至今客家話尚有用“狼家”指代壯族人)。現在古零仍然保留後不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幹欄建築遺蹟、壯族三聲部民歌、活躍的師公戲和《傳揚歌》經文等等。

古零地區在明代初期,曾設立有古零(陵)、那學、通感、下畔四個營堡。是官方為了防禦少數民族和其他盜寇。其中古零堡屬於,岑瑛管治下思恩軍民府的十三個堡之一。

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兩廣總督應檟修纂的軍事著作《蒼梧總督軍門志》。紅圈部分即古零舊地。

“古零堡,在司治左勞山下,不知建自何時,相傳古設堡於此地,尚堪模擬。”(《古今圖書集成》),另外《隆山縣誌》又有補充:“古零堡城,距縣城五十里,在群賢鄉(今古零鎮)北東村前,明洪熙年間,土州牧岑瑛剿蠻到此,築堡以守。”

明代名臣于謙曾記錄有,古零在明代前期,部分地區屬於賓州(今賓陽)、上林縣管轄。由於岑瑛的思恩府擴大疆域,古津村(推測為今古寨鄉的古今村,筆者注)的壯族村民覃潘趙接受其管轄,並出任官職。景泰三年(1452年),遷江縣(今來賓)的叛亂勢力韋多烹,率領宜州、都安和忻城等地一萬多兵眾前來圍攻賓州城。古零地區和上林縣的村民們不肯順從,在那學堡與叛軍對抗。而後遭叛軍報復,攻入古津、那勞等村落。殺死覃潘趙的弟弟覃公盤等三十餘人,擄去村民一百九十四人。(《于謙集·奏議卷六》)

從上述記錄除了能看出古零的領地變遷,亦可看出,本地覃姓、韋姓等姓氏很多是土著居民,不一定是覃氏土司官族後裔,或從外地遷徙而來的漢族移民。據古零籍民族文化學者梁庭望先生所考證,覃姓對應的是古代壯族的黃牛圖騰部落,而韋姓則對應水牛圖騰部落(參見《壯族風俗志》,注意黃牛和水牛的壯語發音。另外亦有評論推測韋姓對應生殖崇拜)。這個話題過於寬泛,此處不深入討論。

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收錄王守仁文集的《王文成公全書》,其中《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這篇對嘉靖七年後思恩地區的行政說明

到了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因為不滿“改土歸流”政策,原屬岑猛部下的田州府(今田陽縣)土官盧蘇,和思恩府丹良堡(今為平果縣)土官王受,率幾萬兵眾叛亂,史稱“思田之亂”。這場叛亂深刻的影響馬山縣,甚至左、右兩江地區的歷史進程。

在思恩府擔任千夫長,忠於朝廷官軍的土官覃益,帶人連夜將官印和思恩知府吳期英,護送到了賓州。後來覃益又參與的王守仁(王陽明)平定“思田之亂”,以及忻城、上林地區的“八寨之亂”。因而立下戰功。受封為古零土巡檢司第一任巡檢官,世代沿襲。今天覃氏後人仍有紀念覃益的節日,謂為“公益節”。另外,須值一提得是,位於古零楊圩之東,離楊圩街四公里遠的羅降隘,原先石壁上曾刻有明代總兵王守仁手跡“羅降”二字。60年代因為修公路的原因,石壁被炸燬而不復存在。

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金鉷主持修纂的《廣西通志》,古零土司插圖頁

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光緒十五年,1889年,蘇宗經修纂的《廣西通志輯要》古零土司插圖

從覃益起,至民國四年(1915年)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古零土司制度,將其轄地分割成隆山(今馬山縣東部)和上林兩縣管轄。這一期間共經歷十六代土巡檢司官管治古零地區,歷時387年。改流前夕,古零土司擁有的疆域涵蓋了今天馬山縣古零鎮、加方鄉、古寨鄉,和上林縣鎮圩鄉及西燕鎮、塘紅鄉、澄泰鄉、大豐鎮、三里鎮部分地區。

《古今圖書集成》對古零土司的地理形勢俯瞰:

“……割裂鄰境攢合為治。西踞刁律,東控青木,南由羅降以直抵郡城。龍角虎頭峙列,紗帽溪水朝拱,迴環周匝,以山為籬,競奇聳秀,形勝可觀。”

和其他土司官族常擇地搬遷官府駐地不同,古零土司四百年裡幾乎沒有太大變動。司治最初設在德明屯,至明朝中後期,第四世土官覃大欽將官署兩度搬遷,最終定居在紗帽山前,今古零中學校內。而且建立土司官署沒有動用太大人力資源,這在眾多重捐雜稅,苛詐鄉民的土司集團裡顯得十分難得。“古零原無衙宇,歷來司官自行捐資,構椽而居。共置署宇三進,前為大門,中為大堂,二堂後為廨舍。”

在古零土司官署西南方向約一公里處,拉社屯的後山上,古代曾設有古零司兵營,名為“金剛寨”。相傳此處曾為儂智高女將得駐兵處,儂軍在此組織當地土民抵禦宋軍,並“擂鼓而進”。這個典故真實性難以考證,但它後來和當地的民俗文化結合,發展成為馬山的文化遺產之一:壯族會鼓。亦有史料記載,金剛寨的建立者是岑瑛。

關於馬山縣古零鎮的古事……

■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北洋機器製造總局算學堂繪製《廣西輿地全圖》,興隆土司轄境圖。上圖黃色為筆者上色,注意古零司有飛地

《古今圖書集成》同時也對土司時代的風俗環境記錄在冊。筆者試譯成白話:古零處在偏僻深山之間,四時季節冷熱變幻不定,因此農作物收成較晚。當地的村民們性格淳樸溫和(與之不同的是,周圍幾個土司屬地的村民們則顯得很暴戾,舊城、下旺、白山都是腰不離刀,興隆和定羅則是“稟性剽悍,稍有爭論(拂意)即相鬥殺”),多數人從事耕種和紡織農活,甚少經商,所以貧困人口占多數。家中沒有積蓄。古零的村民們所穿的衣著,衣服短裙子長,男女經常赤足不穿鞋子,到了深冬也缺少厚衣物禦寒。村民所居住的房屋,必定是幹欄房架子樓,生病時不善求醫,反而求助師公道士祈禱鬼神。飲食方面缺少茶水和食鹽,喜好吃酸和辣。

“……僻處荒陬,疊山圍繞,四時寒燠,難調五穀遲發少收。民樸性軟,知耕褥而不事商賈,故多貧窶。無積貯。衣短裙長,男女跣足不履,冬無重裘,居必架樓。病則禱鬼,食無茶鹽。味喜酸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