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始終說的來源,古代王朝興衰與之有何聯繫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歷史觀。“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五德終始”指這五種性能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鄒衍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

五德始終說的來源,古代王朝興衰與之有何聯繫

早期的五行學說,經春秋時期的“必有勝”、墨家學派的“毋常勝”(交相勝)到鄒衍發展為“五德終始”、循環相勝的觀點。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又說:“代火者必將水”“數備將徙於土”(《呂氏春秋·應同》)。他認為虞(舜)、夏、殷、周的歷史是一個勝負轉化的發展過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階段性,又按照始於土、終於水、徙於土的循環往復而具有周期性,“陰陽消息”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五德轉移”,又決定著“並世(當世)盛衰”。在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存在著陰陽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爭。兩者交爭,“勝者用事”,歷史屬於鬥爭中的勝利者。而這種五德相勝又是被機械的週期律預先決定的,“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認為王朝的興起必有天意符瑞作為象徵和驗證。這種天人感應論是為周秦之際的新興統治勢力服務的,故“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五德終始說具有深遠的影響,明代有“奉天承運皇帝”一說,所謂“承運”,即繼承某一“德”運。

後世影響

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嚇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之施”及於黎庶。但是五德終始說的創立客觀上卻迎合了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於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