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也许你已经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和自以为正确恰当的发展路线,甚至连计划书都做好了。不要以为你做了这些之后,只要投几份简历,参加几次面试就可以轻松搞定一份满意的工作了。很可能你信心百倍、踌躇满志地启程过了很久还是两手空空。现实就是这样的,很少按照你的预想出牌。

有些年轻人总是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的行动指指点点,觉得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但是从来想不起反思自己。这并不是个好习惯,尤其在求职这件事上,你应该先做运动员,再做自己的裁判。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刘嘉是一所语言大学的英语系毕业生,最后找到的工作是宋庆龄基金会网站的英文编辑。这与他原先的职业规划相距甚远,在此之前,他一心想进的是大型外企。但是,刘嘉并没有觉得失落,反而感觉还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毕竟专业对口,而且工作之余有充足时间用来学习知识,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一刚开学时,在毕业学长与新生的交流会上,刘嘉就非常羡慕那些通过努力奋斗进入世界顶级企业的师兄师姐。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在学生会呆过,所以刘嘉也进了系学生会,并且一干就是三年,从普通干事一直做到系学生会主席。

进入大四后,大家都开始找工作,刘嘉像别人一样投简历、参加招聘会。其间,尽管也有一些公司向他发出offer,可他并没有最终定下来,他心中依然向往着知名的国际大企业。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在这一期间,他觉得自己积累了大量的面试经验,应该会在面试外企时有用。之后,刘嘉经历了多次大型外企的激烈竞争,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使他顺利通过了每次网申,笔试也发挥得很出色,不过面试总会成为他实现外企之梦的门坎儿。从毕马威到玛氏,还有在利洁时的最终面试中,他都由于临场表现功亏一篑,似乎每次离外企要求都有一步之差。

刘嘉开始总结失败的原因,他归结为自己的表现力还不够,没能抓住外企面试官的心理。但他认为这些失败的面试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准备面试的过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让自己了解不同的公司及所在行业,而这些都是在学校里难以得到的宝贵财富。

经历过几次失败,时间已到了四月份,周围好多同学在这个时候基本都有了归宿,但是刘嘉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调整心态,不再死守着外企不放,在下一轮的网申、笔试和面试中积极地争取着任何难得的机遇。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这时宋庆龄基金会开始招聘的消息,发送到了刘嘉所在学校英语系那里,看到系里的通知后,刘嘉向宋庆龄基金会投递了简历。按照常规经过了笔试、一面和二面之后,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他从众多具有工作经验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他被录用了!

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让自身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自己、逐渐挖掘自身亮点的过程。当你按照既定目标屡屡受挫时,就要在行动中对自身进行检验和盘点,并适当地对目标做出修正。

我们在求职进程中,必须经常进行评估,在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为自己的每一步打分,要具体指出来自己的表现好或不好,并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再据此修正自己的规划。对自己进行裁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之后的行动。

进行自我评估和改善的途径主要包括: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1.判断实际行动效果与期望值的偏差

探索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究竟在哪儿?哪几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

2.寻找导致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目标不够明确,行动力不够强,还是跟不上形势,脱离了当前的实际?

3.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纠正

找出失败的原因,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纠正措施了。有前人说过: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而不成功的人总改目标,就是不改方法。

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自省是必要的,尤其当你接连遭遇不顺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短期规划,有意识地回顾得失,检查前期的策略措施执行效果,纠正分目标与现实的偏差,就有利于得到最优的结果。

求职要执着,简历多投递,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