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日本坦克的發展

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發展的坦克,主要用於侵華戰爭。日本兩次大戰間的坦克發展史,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一段侵華戰爭史,就是日本侵略軍蹂躪中國的一段罪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日本發展坦克開始走的是一條仿製的道路,日本購進英國IV型坦克、“賽犬”中型坦克和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1925年組建最初的坦克部隊—日本第1、2戰車團。20年代初日本又購進了英國“維克斯”C中型坦克,並以它為基礎,開始了日本獨立研製坦克的道路。並且日本工業界設法取得了坦克設計權,但模仿多於製造,自那以後,日軍就只用國產坦克了。20~30年代,日本研製出超輕型、輕型和中型坦克。

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把坦克看成是步兵的支援兵器,坦克隨時都要跟隨緩慢運動的步兵行動,起到支援火力和鼓舞士氣的作用。日本最高統帥部認為,要實現他們統治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計劃,陸軍必須與海上進攻的方針相適應,對裝甲部隊的裝備嚴格限制重量和體積。他們的所有坦克一般共有的特徵是:裝甲薄,發動機功率較小,武器口徑小。


94式超輕型坦克

20世紀年代20後期,日本向英國購買了6輛“卡登一洛伊德”超輕型坦克,隨後又買了2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日本對這些坦克試驗後,決定發展這類車輛。1933~1934年,日本東京煤氣和電氣工業公司(後為日野汽車公司)製造的樣車,在試驗定型後稱為94式超輕型坦克。該坦克是以日本皇紀年號命名的,日本以神武天皇即位年為元年,稱“日本皇紀”。由於公元1934年為日本皇紀2594年,因此在這一年研製成的坦克被命名為94式坦克。這種小巧玲瓏的超輕型坦克被日本人戲稱為“豆戰車”,意思是像小豆豆一樣小的坦克。

戰鬥全重3.4噸,乘員2人。初型車裝1挺6.5毫米機槍,後來換裝1挺7.7毫米機槍,有些車換裝了1門37毫米火炮。發動機為風冷汽油機,功率25.725千瓦,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8千米。

94式超輕型坦克於1934年開始裝備日軍,到1937年共生產746輛。該車主要配屬給日軍編成輕型裝甲車獨立中隊,執行偵察、警戒、聯絡等任務,大量用於日本侵華戰爭中。


97式超輕型坦克

97式超輕型坦克在94式超輕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而成,於1937年設計定型,是94式超輕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戰鬥全重4.75噸,乘員2人。主要武器為1門94式37毫米火炮,配彈102發,其中一部分車裝1挺7.7毫米機槍,配彈2800發。發動機為風冷柴油機,功率47.775千瓦。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車體和炮塔採用鋼裝甲鉚接結構,最大裝甲厚度12毫米。

94式超輕型坦克在哈拉哈河戰鬥中首次參戰,一直服役到1945年,曾用於日本侵華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日本坦克的發展

95式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

1934年,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出一種輕型坦克樣車,分別在中國東北和日本本土進行試驗。翌年,研製出第2輛樣車,命名為95式輕型坦克,裝備日軍騎兵和步兵,共生產1250輛。

95式輕型坦克的戰鬥全重7.4噸,乘員3人,即車長、駕駛員和機槍手。主要武器為1門94式37毫米火炮,後來換裝98式37毫米火炮。這種37毫米火炮身管長一些,可發射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120發,穿甲彈在300米距離上可擊穿45毫米厚的鋼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其中一挺是前機槍,在炮塔下方;另一挺是後機槍,在炮塔後部。彈藥基數3000發。發動機為直列6缸風冷柴油機,功率88.2千瓦。行動裝置每側4個負重輪和2個託帶輪,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50千米。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和鉚接混合結構,裝甲厚6~12毫米,僅能防禦小口徑機槍彈的攻擊。

95式輕型坦克共生產1250輛,被日軍用來侵略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一直服役到1945年。


98式輕型坦克

為了全面提高輕型坦克的性能,日軍於1938年研製出98式輕型坦克。該坦克的戰鬥全重7.2噸,乘員3人。車長4.11米,車寬2.12米,車高1.82米。主要武器為1門100式3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106發。輔助武器為1挺7.7毫米機槍,配彈3160發。發動機為100式直列6缸風冷柴油機,功率95.6千瓦。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為16毫米。

98式輕型坦克共生產100餘輛,1943年停產。在入侵中國的戰爭中,日軍使用了98式輕型坦克。

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日本坦克的發展

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1924年6月,日本開始模仿設計坦克,到1926年完成設計,畫出設計圖紙1萬多張。1927年,日本設計製造的第1號坦克試驗車在大阪兵工廠面世。該車重18噸多,最大速度20千米/小時,日本軍方認為,該車太重,而未被採用。

1927年,日本開始設計第2號坦克試驗車。該車於1929年4月由大阪兵工廠製成。日本軍方對第2號坦克試驗車的要求是,戰鬥全重約10噸,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發動機功率約73.5千瓦,越壕寬2米,裝35毫米火炮,1挺以上機槍,主要部位可抵禦600米射程以內的37毫米炮彈的攻擊。經過實車試驗表明,第2號坦克試驗車的性能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

89式中型坦克有2種車型,早期裝86.73千瓦汽油機的車型稱為89甲中型坦克。從1934年起,發動機改用功率稍大的柴油機的車型稱為89乙中型坦克。

89乙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1是門90式短身管火炮,發射榴彈,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5600米,彈藥基數100發。輔助武器為2挺5.6毫米機槍,最大射速600發/分,彈藥基數2745發。其中1挺為前機槍,裝在車體前甲板上的球形機槍座內;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為後機槍。發動機為J3型直列6缸風冷4衝程柴油機,功率88.2千瓦。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70千米。車體後部有尾架,利用它,可跨越2.5米寬的壕溝。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板鉚接結構,裝甲厚10~17毫米。

89式中型坦克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充當了他們的急先鋒,殺氣騰騰地踏進中國領土,侵佔熱河、進逼徐州、出擊京廣線、參加淞滬戰爭。在進攻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及太平洋島嶼作戰中,89式坦克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在1939年5~9月的哈拉哈河戰役(日本人稱“諾門坎事件”)中,日軍89式坦克敵不過蘇軍裝有45毫米長身管火炮的T-26輕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日軍坦克部隊受到重創。

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日本坦克的發展

97式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肆意製造事端,“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日軍總參謀部為侵華戰爭需要,1936年決定研製更加先進的坦克。1937年,大阪兵工廠根據總參謀部的意圖製成的1輛樣車稱為“奇尼”;三菱公司製成的1輛樣車稱為“奇哈”。兩種坦克各有優缺點,侵華戰爭爆發時,決定正式生產三菱公司的坦克,定名97式奇哈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15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1門97式短身管57毫米火炮,可發射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120發,其中穿甲彈40發,榴彈80發。穿甲彈可擊穿1200米距離上的5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輔助武器為1挺97式7.7毫米機槍,其中1挺為裝在車體前部的前機槍,另1挺為裝在炮塔後部的後機槍,彈藥基數2350發。發動機為“三菱”12缸風冷柴油機,功率125千瓦。行動裝置每側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10千米。

97式坦克從1938年起裝備日軍,共生產1500多輛,一直服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中國人民軍隊的戰利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該坦克在1948年10月遼瀋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命名為“功臣號”坦克。遼瀋戰役結束後,“功臣號”坦克從瀋陽出發進關,參加瞭解放天津的戰鬥。北平和平解放後,它參加了入城式。1950年它被送進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