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如何科學“春捂秋凍”?牢記這幾招,無病健康一整年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因為春天的氣溫升降不定,需要靠增減衣物來平衡人體的溫度,才不會受到雜病的困擾。

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會造成很多其他疾病的趁機侵襲,對白癜風的治療也有很多不利的影響。

“春捂秋凍”最重要的原則,是不“捂”不行,“捂”過了也不行。因此,把握“春捂”的度就十分重要。那麼,科學“春捂”,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點呢?

乍暖還寒,如何科學“春捂秋凍”?牢記這幾招,無病健康一整年

如何判斷

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

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 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的脫衣。

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捂對地方

“春捂”並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為好。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

因此,“春捂”應重點做好手腕、腰部、肚臍、小腿及雙腳保暖。

厚褲和厚襪不可過早減去,並常用熱水泡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此外,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

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