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感謝本文作者黃家雙先生的友情供稿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讀書為人們所鼓勵,然讀書是苦是樂,實在難以一言概之,而苦樂原本在於讀書類型的不同。

著名學者、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曾經將自己的讀書生涯歸納為三種類型:其一,讀應試之書。比如從小到大林林總總的各類教科書,為了應付考試獲取學位職稱之類,不得不讀,枯煩乏味,深以為苦;其二,讀專業之書。出於搞學術研究的需要,也為了謀生,大量閱讀一般人甚少翻閱的專業典籍,他認為,這類讀書儘管偶有所得也會欣喜不已,然而終究還是痛苦多過快樂;其三,讀“閒書”。所謂“閒書”,就是與個人生計和職業發展全無關係的一類書。只有讀“閒書”,在陳平原看來才是最最純粹的“讀書”行為,完全從個人的興趣出發,隨性所閱,興味盎然,也最能達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地步。其實這三種讀書類型,又何嘗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切身體驗呢?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從小學到大學,期末考、高考、考英語、考計算機、考研、考公務員……大考小考,考之不盡,考之不絕。近二十年的讀書生涯,應試之書可謂讀得最多了。應試之苦從古至今人們都深有體會,只是苦法不同而已。“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有損視力,不宜效仿;“頭懸樑、錐刺股”有損身心健康,實不可取。至於“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就更不科學了。今日讀應試之書,雖不及古人苦,但也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千軍萬馬為過這一獨木橋。個個日出而起,月沉而息。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窗外鳥語花香無暇顧及,國事家事事不關己,一心埋頭苦讀。實在看不下去偷看兩眼電視,那又是何等罪過。特別是我這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常客來說,更是苦不堪言。如此讀書,自己變得不是自己,讀何書、何時讀書、如何讀書都不由得自己。讀書已成為一種工具,一個階梯。書再乏味也得啃下去,沒有選擇,沒有退路。當為了功利而讀書,何來快樂可言?

讀專業之書,多是在攻讀碩士學位時讀的。為了完成導師佈置的課題研究,也曾找遍學校圖書館每一個角落,翻閱各種讀懂讀不懂的書籍,花大量時間搜尋每一點資料,加工成可憐的幾篇不堪入目的論文成品。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若不是真心喜愛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就如陳平原教授所言,終究還是痛苦多於快樂。要享受讀書之樂,讀書就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帶任何功利思想,真正樂於書中而非樂於書外。何為不帶功利思想?孔夫子晚年讀《易經》,多次將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讀斷,卻堅持“述而不作”,將讀書作為人生的追求,不為功名利綠。他弟子三千,卻不曾為自己留下任何著作以揚名後世。我懷念大學時在學校圖書館,聞著書的香氣,暢遊在書的海洋裡,讀想讀的書,無拘無束。聆聽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智慧語言,踏著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足跡旅行,欣賞李白的瀟灑,品味黛玉的悽美……讓自己的精神沐浴在時間和空間的瀚海里,天馬行空,盡興遨遊。此時讀書不為考試,不為評學位,不為找工作,讀書成為一種真正的精神享受,讀書之樂,盡在其中。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一個人讀“閒書”,看似孤獨,並不孤獨。讀書時與作者共鳴,走進不同的世界,讓自己的生命更開闊。讀書出於自然,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發現自我,品味人生。如此讀書,何其樂也!可惜如今人們生活節奏緊湊,難有閒情靜下心來讀“閒書”,嚐盡了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或許,人們該開拓小塊綠地,閒來時讀讀“閒書”。

男男女女日出而起,月沉而息,嚐盡讀書之苦,卻難以享受讀書之樂

清人張潮雲“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我現在讀書,充其量如井底觀月。雖然十幾年雜亂地讀過一些書,但在茫茫書海中,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加之人生閱歷短淺,鬥敢談讀書苦樂,實為胡侃亂彈,一己之見。苦也好,樂也罷,書還是要讀的。讀書苦,可以苦中作樂;讀書樂,卻是樂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