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盟軍在歐洲大陸地區的戰爭宣佈勝利結束。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盟軍已佔領硫磺島和沖繩,並在亞洲大陸各戰場發起了反攻,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

蘇、美、英三國為了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和解決戰後歐洲及其他一些問題,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1945年波茨坦會議中丘吉爾、杜魯門和斯大林

這是戰爭期間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以及三國的外長等。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已於1945年4月12日因腦溢血逝世,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第一次代表美國參加會議。

波茨坦會議進行期間正值英國大選,因此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半途回國參加大選。由於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下臺,新任英國工黨首相艾德禮偕新外長貝文於1945年7月28日參加了最後幾天會議。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波茨坦會議,是丘吉爾和杜魯門、斯大林籌劃著二戰後世界的政治地圖,忽然新首相艾德禮上來把他擠到一邊去了。這麼大的會議,這麼大的人物,會開到一半就下課、“被退場”,這未免太尷尬了。

此刻,丘吉爾引用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Ingratitude towards their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strong peoples。

對領導人物不感恩戴德,是一個強大民族的標誌。

這完全符合一位有著廣闊胸襟的偉人的言辭,因為丘吉爾終於明白了英國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1945年7月英國的大選,丘吉爾的保守黨競選口號是“選擇國民領袖,幫他完成歷史使命”。丘吉爾就是要求“吃水不忘挖井人”,你們應該讓我一直當首相當下去。

但是英國人就不是這麼看的,打仗打的蕭條不堪的英國民眾真的已經厭倦了歷史使命,他們只希望好好的生活下去。

而工黨則理智很多,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面向未來”,並推出了非常細緻的戰後恢復計劃。後果還用說嗎?

對英國來說,丘吉爾的功勞非常偉大,但是不能因為你偉大,就耽誤民族的進程。英國不愧是現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英國人用自己的理智和能力,選擇了一位更加優秀的重建管理者。

這就是強大聰明的民族和弱小糊塗的民族區別,前者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選擇感恩的方式,而不是按照這些大人物自己要求的方式,而且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來表達感恩,絕不按照大人物的需要來感恩。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英國倫敦國會廣場的丘吉爾塑像

那麼,英國人民是怎樣來感恩丘吉爾的。

1951年的大選,英國人民又一次選擇了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1965年1月24日,91歲的他與世長辭,英國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

英國倫敦的國會廣場樹立了丘吉爾的塑像。在國會廣場街對面的 Churchill War Rooms, 帝國戰爭博物館五個分館中的一個,專門用來紀念丘吉爾一個人。

2002年BBC評選“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丘吉爾排名第一。

這就是人民感恩的方式。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英國倫敦的丘吉爾博物館

英國國會廣場 Parliament Square,被稱為“英國之心”。四周都是英國最高權力機構,東邊是立法機構國會 , 北邊是行政中心唐寧街首相府, 西邊是國家司法最高法院 , 南邊則是宗教聖地西敏寺教堂 。

英國國會廣場豎立著12位受世人尊敬的名人雕像。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印度聖人甘地、美國總統林肯等。其中,最不容錯過的,自然是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偉人丘吉爾。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只見丘吉爾雕像身裹風衣,手持手杖,一副典型的英倫裝扮,神情剛毅,炯炯目光正視著國會大廈。

英國人說,我們要讓丘吉爾替我們看著我們的國家。因為丘吉爾塑像的對面就是英國最高權力機構議會大廈。丘吉爾佇立在那裡,就是讓他看著英國議會的議員老爺們一舉一動。每個決定,每次會議,國會議員們進進出出的時候都要看看丘吉爾的眼神,要知道那個叫做丘吉爾的人還在看著你們。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丘吉爾雕塑的精彩之處,是丘吉爾濃重的背影。在Lynne Olson的《Troublesome Young Men》書中介紹到二戰著名政治家丘吉爾的時候,對於關於丘吉爾背影的評價,有一個叫做克里斯的英國人這樣說,他丘吉爾跟那些人不很一樣。我至今還記得他轉身走進首相府的背影,有點傲慢,有點落寞,像個夜歸的老作家。

丘吉爾在下野6年中,專心致志地撰寫六卷關於二戰的權威性記錄與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其最後一卷於1953年問世。就在這年10月15日,瑞典文學院投票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丘吉爾,理由是:“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

1945年波茨坦會議被退場,讓丘吉爾明白,人民有選擇感恩的權力

1940年,德國轟炸倫敦後,整個英國都沉浸在懷疑、憂鬱的情緒中。

1941年10月29日,丘吉爾出席了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整個會堂有上萬個學生,他們等待著丘吉爾的出現。正在這時,丘吉爾在他的隨從陪同下走進了會場並慢慢走向講臺,他脫下他的大衣交給隨從,然後又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視所有的聽眾,過了一分鐘後,丘吉爾說了一句話:“Never, never, never,Never give up !”永遠,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放棄!

丘吉爾說完穿上大衣,帶上了帽子離開了會場。這時整個會場鴉鵲無聲,一分鐘後,掌聲雷動。

劍橋的學生們記住了這句話,英國的民眾讀懂了這句話的意義。

永不放棄!never give up!

這是丘吉爾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演講,也是世界上最簡短最震撼的一次演講,也是他最後一次演講。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只有繼續向前的勇氣。”——溫斯特·丘吉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