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17世紀以來,英國施行的政策堪稱政治典範,如果將其政策歸結於四個字,便是“大陸均勢”。憑藉該政策,英國曾經成功登頂世界,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龐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在遠離歐亞的美洲大陸上,有一個脫胎於英國殖民地的國家也在學習英國,然後通過結合本國以及周邊國際環境的實際,推出了自己的“大陸均勢政策”,最終取代英國成功稱霸,這個國家便是美國。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瓜分中國狂潮

第一次“大陸均勢”

甲午戰爭結束後,俄國憑藉“還遼功臣”的身份在中國攫取大量利益,英日兩國為了對付俄國越走越近,最終在東亞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但這種平衡很快就被打破,因為在甲午戰爭中,列強發現擁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的滿清政府居然敗給了當初列強誰都不看好的彈丸之國日本。

而且戰後日本提出的《馬關條約》條件之苛刻、吃相之貪婪可以說超過了以往列強提出的任何條約,而滿清政府居然全盤接受,其腐敗無能讓列強的野心無限膨脹,俄、法、英、美、日、德等列強紛紛拋出自己的瓜分理論,伺機而動。

很快,在1897年11月13日,蓄謀已久的德國藉口“曹州教案”佔領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紛紛開始強佔租界劃分勢力範圍,爭奪在中國的利益。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門戶開放

美國擔心列強的爭奪會肢解中國,破壞甲午戰爭後建立的東亞均勢,損害美國的利益,因此也想參與瓜分。

但美國此時忙於美西戰爭,無力抽身參與瓜分,等結束戰爭,美國又得不到什麼插手的空檔了。

為了維護均勢和利益,美國在1898年9月提出三大原則:對列強的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條約稅則繳稅;各國在各自“勢力範圍”內對他國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

1900年7月3日,美國擔心列強借助鎮壓義和團的時機把勢力範圍變成殖民地,再次照會各國,提出: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保證各國權利,保證各國公平貿易的原則。

而英法俄等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有限度得相繼接受美國照會。憑藉此政策,美國成功阻止列強中任何一方在東亞坐大,維護了東亞均勢,提高了自己在列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並確立了獨立的對華政策,開始更加積極地參與對中國的侵略。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日俄戰爭漫畫

第二次“大陸均勢”

門戶開放政策提出後,美國幾次想插手東北,但都被俄國拒絕。而俄國自己則不斷向東北增兵,企圖獨佔東北。

如果俄國真的獨佔東北,必定會破壞美國苦心經營的東亞均勢。為遏制俄國維持均勢,也為了自己的利益,1904年1月,美國派駐菲律賓高級專員塔夫託專程訪日,唆使與俄有仇的日本開戰,並保證支持日本。

日俄戰爭開始後,美國銀行家認購了絕大多數日本公債,對日本貸款利息從一分降至六釐,加上英國,英美借給日本貸款共4.1億美元,佔日本軍費開支的40%,並且提供了大量糧食等物資。

政治上,美國在開戰之初就警告德法不得助俄,以免“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重演。

但美國又不希望日俄雙方中的任何一方獲得完全的勝利,最好的結果就是雙方兩敗俱傷,精疲力盡然後締結合約,形成均勢相互牽制,防止任何一方獨佔東北。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朴茨茅斯和會

此外戰爭規模擴大對美國也相當不利,為防止滿清聯日抗俄導致戰爭擴大,美國又分別向滿清、日、俄三國政府聲明要求交戰國尊重滿清政府的中立地位和行政完整。因為此時滿清尚未宣佈自己的立場,美國這麼做實際上就是向滿清施壓,迫使滿清中立。

當看到日俄兩國打得精疲力盡,美國又積極出面斡旋,促使兩國召開和會,達成朴茨茅斯條約。

在美國操縱下,日本得到了俄國在南滿的權益,但沒能得到賠款,得到的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地區實際上形成了日俄對峙的局面,滿清政府則被徹底排除在外。

結果就是日俄雙方勞民傷財卻都沒能獨佔東北,反而在東北相互牽制,均勢得到了維持,美國則得到了日俄雙方在滿洲實行“門戶開放”的承諾,羅斯福還在1906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一戰美軍行軍中

第三次“大陸均勢”

一戰爆發後,美國打著“中立旗號”大發戰爭財,看到同盟國敗像顯露後開始積極加入協約國參與一戰,並在1918年1月8日率先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作為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談判的基礎。

1918年9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又提出和平方案的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國際聯盟、國際經濟合作、公開外交五項原則,催促同盟國投降,希望以此讓美國主導與同盟國的談判,建立美國希望的“大陸均勢”。

不過“十四點原則”遭到了盟友的反對,最後在美國威脅單獨與德國媾和的前提下,協約國同意了“十四點和平原則”作為停戰和和平談判的基礎,但美國也做出妥協,“十四點和平原則”第二條“公海航行絕對自由”對英國沒有約束,對德國賠償則增加了德國對協約國公民進行賠償而不單單是國與國之間。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

只是美國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在協約國與德國的停戰談判中確實是以“十四點和平原則”為基礎,但又超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框架,直接將德國定義為戰敗國,要其退出佔領地、撤軍、交出所有戰俘和大批物資。

而且當時的德軍參謀總長興登堡默認了德國戰敗國的地位,令德國喪失了抵抗能力,也失去了與協約國日後進行和平談判的籌碼,成為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如此一來,美國便丟掉了對德處置問題這個向協約國施壓的重要籌碼,大大增加了實現“十四點和平原則”的難度。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

在《凡爾賽條約》談判過程中,英法兩國操縱會議進程,儘管威爾遜已經極盡所能將“十四點和平原則”塞入《凡爾賽條約》,但對德國的嚴苛懲罰已成定局,實際上美國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

《凡爾賽條約》標誌著美國計劃的落空,加上美國國內政局的變化,美國既反對簽訂《凡爾賽條約》,更反對加入當初美國自己主導建立的國際聯盟,美國第三次“大陸均勢”破產。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道威斯計劃簽訂

第四次“大陸均勢”

巴黎和會的失利並不代表美國就此放棄,1921年8月美國單方面與同盟國簽訂和平條約,正式表明不承擔《凡爾賽條約》的任何責任,保證自己的靈活立場,之後逐步啟動與德國的貿易談判,通過民間途徑向德國提供經濟援助。

1922年4月,熱那亞會議召開,美國反對英國建立以英鎊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依附英鎊的金匯兌本位制的提議,並利用戰爭債務和貸款迫使英國放棄金匯兌本位制,接受美元主導的金本位。

1923年3月,美國通過《溫斯洛法案》,向德國返還了所有被美國扣押的價值在1萬美元以下的德國資產,並在此後的5年內返還大部分被扣押的德國資產。

1923年6月18日,英美簽訂戰債協定,英國做出妥協,接受美國提出的將利息由5%降到3.3%、然後分期付款到1984年12月15日的債務償還計劃,美國獲得了全面介入德國賠償問題的機會。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德國人拿馬克當柴火燒

此後美國迅速介入“魯爾危機”,利用債務問題向法國施壓,並與英國一道拋售法郎,造成法郎貶值加劇和法國更嚴重的財政危機,迫使法國接受美國提出的解決德國賠款問題的建議,奪得了對德索賠主導權,並著手研究德國賠償問題。

1923年底,德國遭遇嚴重經濟危機。為解決危機,美國堅持德國新馬克與黃金而不是英鎊掛鉤,並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通貨膨脹讓英鎊升值,向英國表明自己的實力和控制力,脅迫英國支持德國恢復金本位。

1924年8月20日,也就是《道威斯計劃》生效前夕,德國帝國馬克以4.2馬克對1美元的比例與美元和黃金掛鉤,德國建立了美國希望的金本位。

而在1924年4月開始的《道威斯計劃》談判中,美國利用債務問題向協約國成員施壓,最終雙方在當年8月16日接受《道威斯計劃》,通過向德國貸款幫助德國發展經濟的方式來償還賠款。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道威斯計劃委員會

《道威斯計劃》實施之後,德國重回金本位,經濟開始穩定,在1924~1929年,德國共得到外國貸款及投資326億馬克,其中美國資本佔70%,大量的美國資本開始進入德國,滲透德國實業界,整個國民經濟嚴重依賴美國。

《道威斯計劃》讓德國的經濟得到復甦,緊接著在美國的壓力和支持下召開洛迦諾會議,並於1925年12月1日在倫敦簽訂《洛迦諾公約》,法國受到削弱,喪失作為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權,德國開始恢復正常地位,並在1926年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

1928年8月27日由法國外長白里安和美國國務卿凱洛格倡議、美國擬定的《非戰公約》簽訂,德國作為一個正常國家參與了公約的締結,大幅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通過打壓英法扶持德國,美國實現了“大陸均勢”,對歐洲的控制得到加強,國內進入了“柯立芝繁榮”。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大蕭條中的紐約

第五次“大陸均勢”

1929年德國藉口國內經濟危機停止支付賠款,為了削弱英法勢力、同時牽制蘇聯,美國繼續扶持德國,由美國企業家和銀行家O·D·楊格主持的國際專家委員會又制定了更加寬鬆的《楊格計劃》。

但德國很快受到了美國撤資和大蕭條的雙重衝擊,出現了嚴重的債務違約,到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後乾脆就停止支付賠款,卻同意向英國支付《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規定的款項。

美國依然選擇扶持德國。在1932年2月召開的日內瓦裁軍會議上,美國支持德國的主張並向法國施壓,允許德國擴軍並生產部分《凡爾賽條約》禁止生產的武器。

也因為美國的縱容,德國的態度更加強硬。1933年10月23日,德國宣佈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二戰德國坦克工廠

在德國擴軍備戰到二戰爆發的6年時間裡,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美國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先後跟德國簽下了鉅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提供了大量最新技術。

此外美國向德國提供了其急需的石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自然資源和戰略物資。

而且在出資支持希特勒的壟斷組織卡特爾裡,到處可見福特公司、紐約聯儲銀行、標準石油公司、曼哈頓銀行、美國國民城市銀行、美國公平信託公司等美國大型公司的身影。

1935年,隨著歐洲局勢越來越劍拔弩張,美國出臺《中立法案》;1936年2月又通過《中立法案修正案》,延長有效期,對德國參與西班牙內戰、派軍隊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吞併蘇臺德地區的種種作為視而不見。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九一八事變遭到攻擊的北大營

在亞洲,美國為了禍水北引,對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實行所謂的“史丁生主義”,以犧牲中國來滿足日本,維護美國利益,並對日本撕毀條約擴軍備戰的行為持縱容態度,甚至在經濟上進行支持。

1929年,美國在日本的投資佔外資總額30%,1937年美國對日輸出額達到2.89億美元,1938年對日輸出2.4億美元,到1940年5月,美國在日投資總額據估計已經達到了5億美元,另外美國資本還持有1億美元日本政府公債。

而且美國對日本的出口貨物中62%是軍需品,1932年以後,日本每年從美國進口的貨物中石油和石油製品佔65%,廢鋼鐵佔90%,鉛佔46%,銅佔90%,鋁佔18%,車床等工業設備佔70%,並且逐年遞增。

美國還向日本出口飛機,1937年美國出售給日本價值248.4萬美元的飛機,1938年增加到1745.4萬美元。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日本坦克工廠

此外,美國還幫助日本發展軍工,美國國際機器製造公司幫助日本發展軍事工業,洛克菲勒除了出口石油,還為日本擴大石油工業提供最新技術設備。福特和梅隆所控股的公司還向日本中島公司提供了大量設備,幫助改進飛機生產工藝和廠房。

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也成為了美國的貿易和援助對象。

美國的扶持極大助長了德日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德日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結果就是美國不僅沒能達成“大陸均勢”,反而自身利益和安全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差點陰溝裡翻船。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珍珠港事件

第六次“大陸均勢”

為了重建被法西斯破壞的均勢,美國放棄“中立”,在1941年3月11日出臺《租借法案》,開始向蘇聯、英國、中國、波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等國家和流亡組織提供了從鈔票到武器再到食物被服全方位的援助;

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拖下水之後,美國加大了援助力度,整個二戰《租借法案》總共提供了價值501億美元的租借援助,包括貸款與貨物,壯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實力,穩定了戰局,為贏得戰爭奠定基礎。

並且美國直接派兵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國一起打敗了軸心國,贏得戰爭勝利。

藉助戰爭,美國打敗了法西斯軸心國,同時也徹底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國,重建了“大陸均勢”,並將勢力擴張到了世界各個角落,成功取代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地位稱霸世界,成為新一代的全球霸主,並且一直維持至今。

大陸均勢政策的另一面——美國大陸均勢政策發展簡史

美國的擴張

美國繼承自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發展到今天已經推行了一百多年,為了維護霸主地位,繼續享受霸權帶來的便利,美國還將繼續推行下去。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國際局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化潮流越來越難以阻擋,“大陸均勢”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也遭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反對,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和阻力,未來能否繼續實施下去,恐怕也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