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復工,汽修店用人面臨三大痛點,怎麼破?

前言:突如其來的疫情,其實並沒有給我們創造新的問題,而是將原本的問題放大了。


作者 | 趙昕

來源 | 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和尚挑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一個和尚可以挑2桶水,2個和尚卻只能抬1桶水,三個和尚就“變得”無水可喝了。


把這個故事放在汽車服務企業管理上,就映射出如何讓維修廠內的員工更高效的團結合作、如何以最少的人力創造最大的價值。


也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講述的問題——人效(產值/人數)。


熬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現在終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陸陸續續開啟了維修廠的復工潮,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原本關於人才的“三難問題(招人難、用人難、留人難)”,在疫情的衝擊下變得更加艱難,加上由於整體消費能力下滑,維修廠資金壓力等影響,維修廠對於提高人效的訴求就顯得更加必要,因為疫情將很多維修廠“逼到”盈虧平衡線上,猶如走鋼絲,甚至“逼到”了盈虧平衡性以下,隨時都有破產倒閉的風險。


人員成本變成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高效越好。


想要提升人效,有三個問題是在疫情下復工,我們必須仔細考慮並且認真解決的:


1、 門店的組織框架需要多少崗位?

2、 門店需要多少人員?

3、 門店該給人員發放多少工資?


這三個問題不可跳躍,必須一條一條的解決。一旦出現混亂,那麼門店的人效就不可能達到最佳水平。


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思路,筆者總結了12個字:


“按責定崗,按量定人,按權定資。”


接下來,我們按照這12個字來學習今天的內容,如何建立高效的團隊,讓人效接近峰值。

一、 按責定崗


這是在疫情之下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我們的門店需要哪些崗位?確定了之後,就很容易得出組織框架圖。


可是在我們以往的輔導經驗中,發現很多門店喜歡先找一張較為完整的組織框架圖,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往裡面“填”。這樣做非常容易造成崗位分工不明確,責任防區不清晰等問題,自然也就效率低下了。


正確的思路是:門店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也就是責任。無論您的企業定位是快修快保店、洗美店、一站式還是綜合性維修廠,都會有相應的責任。根據這些要解決的問題,去確定需要設置哪些崗位。


新建店面要做市場評估和可行性報告,最好找專業的人員來做。而已經在運行的門店可以根據往期的數據,尤其是去年的數據來判定崗位是否應該增減,判定的標準是該項目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今年有沒有辦法盈利(提高產值)?兩個答案都是否,那麼就要刪減人員,或者整個項目組去掉。

二、 按量定人


確定了我們需要多少崗位之後,接著要解決的是人數的問題。


而解決人數的問題有兩步,核心思路都是“按工作量定人數”:


第一,每個崗位需要多少人?


根據“按量定人”的原則:該崗位有多少工作量,就配備多少人員。也就是要確保每個人員的“工作飽和度”,如果工作不飽和,人力資源就會浪費,而且員工上班會變得無所事事;反之,工作過於飽和會導致工作不能及時完成或工作質量下降,員工也容易產生抱怨。


如:假設門店每天的進廠量為18批,而原本僅有一個專職接待。按照SA的正常接待能力7-8批/天測算,一個人是無法接待這麼多的進廠量的,而有人會說,我可以讓其他崗位人員負責接待啊?


如果僅僅超出一點或者只是臨時性的,那麼讓其他人員兼職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超過過多,門店依舊可以讓其他崗位兼職,只能說明門店其他崗位安排不飽和。


因此,門店完全可以考慮新設置一個接待崗,這樣既提升了接待質量,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客戶滿意度。同時讓每個SA有更多的時間去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點和推薦產品,客單價自然也就會比原本高。


第二,遇到工作不飽和但又需要的崗位怎麼辦?


經過“按責定崗”的邏輯完成了崗位設定,但是推算到“按量定崗”時,發現沒有那麼大的工作量怎麼辦?


首先,是否存在多個“必要但量不足”的崗位,如果有可以進行合併,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一人多崗”,這點對於獨立的汽車後市場企業來講尤為重要,不可以生搬硬套固定的框架。


其次,不要光考慮“現量”還要考慮“增量”。“現量”指的是現在擁有的崗位工作量,“增量”指的是未來會增加的量;如現在美容組每天維修的是10臺,這個數據是否已經無法再增加,接待時有沒有更多的轉化可能?關於美容產品的宣傳集客是否還有增加的可能性?


答案是有,那該崗位人數依舊可以增加,而增加的人員工作量是不飽和的,多出來的時間就是用量挖掘提升未來的產量。


以及半年左右時間有開新分店的計劃,那麼就可以做好B角培養。

三、 按權定資


有一句網絡段子叫做“工作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發工資來解決,如果不能,那就發更多的工資。。。”笑一笑中,我們不難理解,工資所得是員工積極性的原始驅動力。而很多人的理解是,做事越多的人工資應該越高。是這樣的嗎?


站在企業規劃的角度來看,絕對不是,“按權定資”中的“權”不是權力,而是權重,企業需要的權重。作為企業老闆需要做的事情是:“讓員工做更多企業當下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忙碌。”


那什麼是“維修廠當下需要做的事情呢?”先看下圖:


疫情下復工,汽修店用人面臨三大痛點,怎麼破?


這是任何一家汽車後市場企業都會經歷的四個階段,大家可以先思考,目前我們門店處於哪個階段,然後在根據不同階段制定出不同的工資體系。


起步期:業務為王,沒有客戶進店,一切都是浮雲。因此,所有人想拿高工資,都需要為門店吸引更多的客戶,每個崗位的分工不同,即使是技術性崗位也可以增加“會員卡推薦”“客單價”“轉介紹”等業務性考核與獎勵。


發展期:快速推進,起步期解決的是從無到有(即從0到1)的過程,發展期階段解決的是從1到N的問題,需要增加回頭客,那麼工資制度考核時,“客戶滿意度”“返修率”等質量性考核與獎勵要多,如“月度轉介紹數第一名,額外獎勵2000元”等。


成熟期:精細管理,穩中求進。卓越的團隊各級管理者(前臺主管、車間主管、庫管等)的成為高工資群體,因為他們高質量的完成工作會是維修廠當下的需求。


衰退期:創新,推陳出新。由於一家維修廠的有效服務半徑最多5公里,長期之後,業務會遇到瓶頸或衰退,這是需要以工資為引導,讓員工更積極的開闢新的客戶或者新的業務。

小結:


突如其來的疫情本質上並未給汽車後市場創造問題,但放大了很多問題。團隊中常見的問題就是“組織框架不清晰”“人員安排不合理”“工資隨意發放”,進而導致“和尚越多,廟裡水越少”——人效低下;疫情給我們踩了剎車,使得只有好的團隊才能生存下來,而好的團隊源自“按責定崗,按量定人,按權定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