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9:義和團運動

參考書:《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年。


前言:該讀書筆記是建立在筆者閱讀了《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所編輯的文章,後期會隨著筆者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入瞭解而不斷更新。


義和團原本叫做義和奉,包括了白蓮教和大刀會,所以義和團內部是非常雜亂的,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這也是後來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義和團的成員大都是些農民,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讓他們紛紛失業,清政府為了還債而加大搜刮百姓財產的力度,地主階級加劇土地兼併,於是農民起義反抗,這才有了義和團。剛開始的時候,義和團是主張反清的,後來就變成反帝,並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說明義和團沒看清當前中國的形勢,依然對清政府有好感。估計後來義和團被中外反動勢力給滅了的時候,也是懵了。

面對義和團轟轟烈烈的討伐,慈溪命令袁世凱解散義和團。之所以是解散,而不是直接給滅了,是因為慈溪怕義和團反撲得太過厲害,受不了,所以就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來解決義和團的問題。但後來慈溪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招撫義和團,想讓義和團和帝國主義打起來,然後她就坐享其成,安安心心地擁抱她的權力。不過,慈溪太后還是站在帝國主義這邊的陣營的,於是中外反動勢力,也就是八國聯軍加上清政府一起把義和團給幹掉了。由此可見,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態度是發生了三次變化的。

義和團之所以失敗,除了上面提到的,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義和團沒有新的經濟基礎,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都沒資本了,還跟別人鬥啥呢?加上義和團這批人大都是小農生產者,無法突破皇權主義的思想枷鎖。所以,義和團相信清政府,沒有看清中外反動勢力的本質。

對於慈溪的那點小心思,帝國主義也不是吃素的,一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僅把義和團給滅了,還進一步侵略了中國,於是中外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徹底地成為了洋人的朝廷,西方列強派兵駐紮在北京,瓜分中國,干涉中國的政治和經濟。

面對這樣的情形,清政府也做過垂死掙扎,頒佈新政。改官制,廢除六部,但沒有根除這種落後的封建等級的屬性。改兵制,建立“常備軍”,也就是新軍,但這隻新軍後來成為了反清的一股力量。改學制,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獎勵遊學,這批人後來讀成為了反清的力量。獎勵工商,除了立法和獎勵以外,沒有任何實際振興實業的措施,但商紳崛起了,有取代士紳的趨勢。禁止鴉片、廢除酷刑、禁止纏足等等。但總體上講,新政對於救國來說,是沒有什麼卵用的。

另外,農民又是什麼情況呢?在帝國主義的掠奪、清政府的壓迫、封建地主搜刮、自然災害等情況下生活的農民還能是怎麼呢,當然是破產了,但商辦、民用企業卻發展起來了,民族資產階級正緩慢而又艱難地發展資本主義。民族資產階級分為上層和中下層兩級,上層大都是些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大型企業,甚至在官場上有一定官職的人,這些人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都有所聯繫,因此這批人具有妥協性,他們的內心是矛盾的,因為他們的根本利益鬥都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是衝突的。於是上層人士把希望寄託於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立憲派成為他們的政治代表。中下層的人的經濟不夠雄厚,所擁有的企業規模也比較小,經常受到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打壓,因此與上層的人接觸比較少。中下層人士雖然反帝反封建的情緒比較強烈,但地位不高,所以在政治上唯上層人士馬首是瞻,是立憲派的追隨者。

在這樣的情形下,資產階級派站起來了,發起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下面我將會談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