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哨所


乃堆拉哨所

乃堆拉,藏語譯為“風雪最大的地方”。這裡風雪雷霧四季不斷,每年平均有4個月大雪封山,有時達半年以上,大霧籠罩長達200多天。

1965年,時任某部排長的劉世果帶領30多名戰士奉命進駐乃堆拉。在沒有路的深山老林裡,他和戰友們每人揹負50多公斤物資,硬是靠揹包帶一個拉著一個,艱難行進8小時,最終按上級要求進抵乃堆拉山口。

從此,乃堆拉成了人民解放軍的前沿哨所,劉世果也成為乃堆拉哨所的第一任哨長。當時,戰士們吃乾糧,喝雪水,個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圓滿完成了守防任務。但由於條件艱苦,在完成此項任務中幾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冬居水晶宮,夏住水簾洞”,就是對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乃堆拉哨所發生了鉅變,曾經困擾官兵的住房、洗澡、用水、取暖、用電、如廁等“六難”都已解決。上級還配發了電腦,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哨所值勤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然而,乃堆拉哨所高寒缺氧的條件沒有變,一年中長達半年的封山期沒有變……在這個“風雪最大的地方”,永遠不會改變的,還有一代代哨所官兵對軍人職責的生動詮釋。

2000年8月,年僅19歲的炊事班新戰士熊波,外出打水時突遇雷電,光榮犧牲。人們找到他時,他的頭和雙手,執著地伸向哨所的方向,懷裡還裝著一份入黨申請書……戰友們用白布裹好他的遺體,一邊抬著一邊唸叨:“走吧,熊波,我們接你回家,回哨所去,回你的崗位去。”

在哨所通信機房裡,記者見到了正在低頭擦拭裝備的三級士官劉長民。這位來自南方的戰士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祖父在美國紐約經營電器數十年,資產過億,多次要他復員去美國幫助經商,可劉長民不為所動。問其原因,他的話語樸素而真誠:“乃堆拉哨所需要我,我更需要在這裡磨練自己。”

記者正準備辭別下山時,遇見外出歸來的哨長範海博。他臉上的稚氣雖還未完全脫去,但他堅毅的目光卻告訴世人堅守在這高山之巔的決心和勇氣。當記者問他為什麼選擇到邊防哨所站崗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軍人就是保家衛國,這是義務,更是責任!”


乃堆拉哨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