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豆瓣評分9.2的《想見你》刷新了大家對臺灣偶像劇的認知,乍一看以為是回到過去彌補青春遺憾的純愛片,沒想到是多時空穿越+莫比烏斯環+懸疑+懷舊+陰鬱少女的自我接納,以及一首無限上頭的《Last Dance》。

劇中有一對互為對照的女孩,陽光明媚的黃雨萱,陰沉憂鬱的陳韻如。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人人都想成為黃雨萱吧。那麼,無論如何努力都成為不了黃雨萱的陳韻如要怎麼辦呢?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陳韻如的故事,那麼沒有神采的她,如果不是最後幾集強行作惡刷存在感,恐怕你早已忽略她其實也是女主。


不夠好的陳韻如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陳韻如,17歲,高中生。

她有一個不夠好的原生家庭。

父母分居,準備離婚。爸爸欠債,媽媽陪酒,弟弟叛逆。雖然她懂事乖巧、努力學習、照顧家人,但父母偏愛弟弟,弟弟嫌她煩人,一家人血脈相連卻彼此冷漠。

她生活在不被愛的深深悲傷以及害怕被拋棄的恐懼中。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她有一個不夠好的性格。

內向、自卑的陳韻如,總是低著頭;迴避人群的陳韻如,總是一個人;禁錮在陰暗裡的陳韻如,已經沒有笑容。

她這樣評價自己: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後等待我的只有隕落。隕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她渴望被看見,但是不能。即使最後偏激到想用“被殺害”來換取大家的關注,還是失敗。

於是,她彷彿一個蒼白的背影,漸漸淡去。

她還有一段不夠好的愛情。

她喜歡上一個名叫李子維的男生,鼓起勇氣表白,但是被幹脆的拒絕。

後來她發現李子維喜歡穿越到自己身體裡的黃雨萱,她決定偽裝黃雨萱,即使扭曲自己也要贏得愛情。

然而,拋棄自我的她,崩潰了。

“這個世界,還是陳韻如的人生,根本就是一場噩夢”。她讓自己墜落,讓一切結束。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如果沒有穿越,在17歲死去,就是陳韻如的結局。這很殘忍,但也許更接近真實。

不夠好的陳韻如,有個不夠好的人生。

這就是陳韻如的困境。


令人嚮往的黃雨萱

黃雨萱,開朗、自信、有主見、有特長,充滿能量與陽光。

她穿越到陳韻如的身體之後,同學喜歡她,弟弟崇拜她,李子維也愛上她,黃雨萱幾乎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陳韻如求而不得的一切。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正因如此,與黃雨萱的強烈對比,生生撕碎了陳韻如原本脆弱敏感的心,讓“討厭自己、討厭世界”的她走向了毀滅。

為什麼黃雨萱是【好】,而陳韻如就是【不好】呢?

其實,社會對於什麼是“受歡迎的女孩”有一套標準:

  • 漂亮
  • 成績好(至少得是中上等)
  • 善良
  • 有主見、有個性,但懂事又隨和
  • 有特長(音樂、體育、繪畫……)
  • 善於社交,喜歡參與社團活動
  • ……
  • 類似於黴黴在她的紀錄片中提到的“好女孩”: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好女孩包括:

  • 要不斷努力超越以前,不然就是失敗
  • 要揮手微笑,不要惹麻煩
  • 被教導獲得讚賞時要開心
  • 要樂觀堅強
  • 必須符合人們對你的期待
  • ……

  • 如果你滿足以上條件,你就可以成為“美國甜心”,當然也可以成為中國的“黃雨萱”。

    如果你一條都不滿足,很遺憾,那你就是“陳韻如”。

    只是,有誰質疑過這樣的標準嗎?它是合理的嗎?它適合所有人嗎?它在維護誰的利益?它是不會改變的嗎?……

    300年前,大學不對女性開放。

    200年前,女性不被允許參政。

    100年前,女性被拒絕授予博士學位。

    標準,是會被修正的。因為標準本身意味著偏見、意味著侷限。

    正如美劇《良醫》中的一段劇情,肖恩是一位天賦異稟但患有自閉症的年輕醫生,醫院為此召開董事會討論是否接納肖恩作為住院醫入職。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自閉症,是肖恩的侷限,而侷限是缺點嗎?不,侷限更像是一種弱勢,因為人們思想的狹隘、視角的單一而造成的弱勢。

    肖恩最終用卓越的工作能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標準,不過是標準而已”。

    黃雨萱,代表的是一種大眾審美,就像風靡一時的流行金曲排行榜,上榜的幾十首歌曲俘獲了社會大多數人的心,它們主宰了流行,定義了標準,掩蓋了其他“非主流”的聲音。

    然而,當主流文化逐漸分裂成無數個文化碎片時,情況發生了改變。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假設這條曲線反映的是在線音樂零售商某個月的下載數據(橫軸表示曲目排名,縱軸表示下載次數),名列前茅的曲目極受歡迎,隨後流行度會隨著排名的下降而急劇下滑。

    但故事沒有結束。無論怎樣延伸曲線的右端,長尾末端的需求量仍然不是零。

    也就是說,“只要往曲庫裡添加新曲目,這些歌就能找到聽眾,即使每個月只有那麼幾個人聽,即使這幾個人不知來自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這就是長尾理論的奧秘。

    不符合社會期待而無法躋身曲線頭部的陳韻如,就像是站在長尾上的人。那麼,長尾等於失敗、等於不幸嗎?


    長尾的幸福

    陳韻如曾經拼盡全力試圖改變自己的位置,從長尾走向頭部。但殘酷的事實是,她做不到,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勉強自己去改變,結果是失去更多: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這樣努力去迎合社會期待,真的有必要嗎?

    其實,陳韻如的悲劇,不在於她內向的性格,也不在於她身處長尾,而是她思想的狹隘導致她感受不到生活的多元化,她嚮往的頭部位置不過是某一種標準下的美好。

    將她困在痛苦裡孤獨無助的,是她自己封閉的心。

    她認為家人不愛她。

    可媽媽是愛她的,從來沒有想過丟下她,也十分擔心被襲擊的她。弟弟也是愛她的,為了她獲得更多的愛而假裝叛逆。

    她認為大家都喜歡黃雨萱,沒有人在意陳韻如。

    可一直默默注視著她、守護著她、喜歡著她的莫俊傑,她卻看不見。

    她認為“你不喜歡我,是因為我不夠好”,卻忽略“你喜歡我的時候我也恰好喜歡你”,並不是稀鬆平常的大概率事件。

    編劇用黃雨萱的穿越來揭示這一切,明明是長相一樣的兩個人,一樣的環境,一樣的同學,一樣的親人,當你換一種角度去體會,生活竟然也變換了模樣。

    這正是說明,如果抱持著“就是沒有人愛我”的信念,周圍的人與事就真的會給你這樣的反饋,因為陷入偏執的你,看不見那些“被愛”的存在與珍貴。

    所幸,劇情還有一次驚天大逆轉,死裡逃生的陳韻如也被打通了思維的任督二脈,開始感受到生活中的一點點幸福。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不一樣的結局

    一直拿一把過度理想的尺,努力讓自己達到那樣的標準,很累很徒勞。

    一直用非黑即白的絕對化思維去評價生活,很粗暴很狹隘。

    陳韻如做不了黃雨萱,她可能永遠不會活潑開朗,永遠不會多才多藝,永遠不會備受矚目,但那又如何?

    當她的世界足夠寬廣,好女孩的標準就不再唯一,她也就不會對自己那麼苛刻,執著於去追尋一個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她會有自己的容身之所,會遇到喜歡同一首歌的人、可以一起喝咖啡的人、愉快共事的人、在悲傷的時候握住她手的人……


    站在人生長尾的陳韻如,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總有一個人,願意走近你,願意瞭解你,願意喜歡你。

    只是,你願意相信嗎?願意看見嗎?

    你上不了主流排行榜,但你可以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