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理论丨父母、成人、孩子,你属于哪个?

一直期待的第六季《奇葩说》开播了,节目的宗旨是要寻找“最会说话的人”。每一个辩手都特色鲜明,妙语连珠,一来一往刀光剑影。听着他们的辩论是一种享受。

在我眼里,辩论是一群很会说话的人聚在一起讲道理讲情怀讲星辰大海。

如果同一辩题,你要他切换正方反方模式,也能张口就来,可谓是真正达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境界。

PAC理论丨父母、成人、孩子,你属于哪个?

01

一直很羡慕会说话的人。人作为社会人,无时无刻在与人沟通。辩论需要技巧,沟通更要讲究技巧。

沟通技巧理论有很多,今天跟大家介绍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PAC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分别是:

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取三部分的首字母简称:PAC理论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P)”、“成人(A)”、“儿童(C)”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换句话说,这三者是构成我们人类复杂天性的三部分。

P(父母自我状态):代表权威和优越感,行为表现就是控制感强,独断专行。讲话方式就是“你应该……”、“你必须……”。

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明言明语“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就是属于这一类。

A(成人自我状态):代表客观和理智,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待人接物冷静,慎思谨言。讲话方式是“我个人想法是……”

C(儿童自我状态):有时容易冲动生气,有时又逗人喜爱,容易服从。行为表现就是无主见,畏首畏尾,易怒易感情用事。讲话方式是“我不知道……”、“我想……”

PAC理论丨父母、成人、孩子,你属于哪个?

根据P、A、C三者不同比例,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做多姿多彩的行为,说各种各样的话。

02

前段时间,朋友向我吐槽他老公,结婚前,每次意见不合吵架,都是他先道歉。约会看电影他都会安排好,不用自己操心。就是因为相处下来,觉得他是个谦谦君子,成熟稳重才会选择嫁给他。

结婚他却变得占有欲强,有时候对自己很好,有时候又无缘无故发脾气,还很依赖自己,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朋友操心,自己却把时间拿来打游戏。

其实不是他老公变了,而是因为朋友老公在婚前有意识降低自己的父母态,呈现的主要是成人态。结婚后,他提高父母态和孩子态的比例,呈现给朋友的就是目前的他,一个控制感强,喜怒无常的老公。给朋友造成天差地别的感觉。

PAC理论丨父母、成人、孩子,你属于哪个?

心理学有一个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像你期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希望别人尊重你,那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同理,你希望别人用成人态对你,那你也应该用理智冷静的态度对待别人。

朋友只看到老公的变化,但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朋友是孩子态比例较高的人,大多时候两人吵架时其实是因为朋友的无理取闹造成的。

婚前作为恋人,朋友的老公会包容她是因为两人还没成为我们,你是你,我是我,要在恋人面前保持自己的风度。但结为夫妻就不一样了,在她老公眼里,两人是共同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没必要隐藏自己的父母态和孩子态了,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朋友了。

03

PAC理论告诉我们,你有父母态、孩子态,别人也会有。我们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孩子态和父母态,对自己的谈话出自父母态还是成人态保持敏感,识别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沟通状态,理解他人。

PAC理论丨父母、成人、孩子,你属于哪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