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導言:何家村的獸首瑪瑙杯,造型極為罕見,可以說正是東西方文明的火花交流碰撞出來的產物。它既擁有來自來自東方的弧形角杯傳統,又融入西方來通杯上下貫通的特點,唯獨在飲用方法上固執地採用了傾杯暢飲的姿勢,那麼角杯與來通,究竟是誰轉化了誰?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一)東方角杯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何家村獸首瑪瑙杯

何家村的獸首瑪瑙杯,正如孫機先生所言將其稱為“角杯”,因為從輪廓上看,這種弧形的角杯形似獸角。以動物之角成杯的確屬於中國文化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河南禹縣谷水河遺址、曾經出土的一隻陶製的角杯。而戰國以及西漢的藝術作品中,也屢屢見其蹤跡。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河南禹縣陶製角杯②山西潞城戰國墓持角杯者③洛陽老城西北漢墓角杯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角杯有這麼兩個鮮明特徵:其一,為獸角製成,其二,從口部飲用。關於第一點,何家村出土的獸首瑪瑙杯,並沒有明確點出其中的“獸”究竟為何物,但多數學者認為它採用的應是角為羚羊面部似牛的造型藝術。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戰國中山國王墓出土犀牛銀屏座

實際上,如果考察中國的角杯傳統,這種面部似牛的“獸”極有可能與犀牛有關。犀字本從牛,《山海經》海外經中說:“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古人對於犀牛與牛的概念往往是混同的,所以何家村這種面部似牛的造型,就可以從角杯乃至更為具體的犀角去考察了。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馬王堆漢墓木犀角②廣西漢墓陶犀角

為何古人偏愛用犀角做杯?這與犀牛本身所代表的祥瑞、鎮水(辟邪)觀念有關。《宋書》卷二十九“符瑞志下”記載:“雞駭犀,王者賤難得之物則出”,而鎮水辟邪可以李冰于都江堰所置鎮水犀牛為例。犀牛本身神異,犀角則更為特殊,魏晉時人相信犀牛角能解毒的思想也延續到了唐代。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日本正倉院所藏古琴上的胡人

從以上材料來看,唐人在製作這件瑪瑙獸首杯的時候,極有可能是汲取過來自東方的犀杯傳統,故而才會在其上留下明顯的痕跡:即其一表現為整體造型的角形,其二表現為面部呈現牛形的特徵。但是,獸首之上的一處細節卻顯示了迥異於東方傳統的域外因素。那麼,它又是參考了誰?

(二)西方來通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何家村瑪瑙杯獸首細部

看到了嗎?在何家村瑪瑙杯的獸首的口鼻部,有一個類似於籠嘴狀的黃金塞子,卸下之後內部有流,杯中的酒便可從流中傾斜而出。如前文所言,按照東方的角杯傳統,角的下部應該是封閉的,而且飲者應該從上端的杯口傾酒飲之。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暗含了它已然受到了外來因素的影響,這便是西方所謂的“來通”。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烏爾王朝統治者烏爾娜姆持角杯祭神②亞述巴你拔國王夫婦宴飲圖

來通”這個詞是(rhyton)的音譯,源自於古希臘人的稱呼,取連通、流出之意。它像一個漏斗,可用於注入神酒,當時人相信用這種來通角杯是聖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而如果舉起來通一飲而盡,則是對酒神致以最高敬意的方式。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酒神狄奧尼索斯持來通飲酒

來通,從克里特島起源,再到希臘人的追捧,進而便向亞洲開始傳播,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外阿姆河的廣大區域,最終流入中國。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流通的式樣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

西亞地區,早期的來通基本呈現短而圓的圓錐形,以巴格達伊拉克博物館藏的陶來通為典型,其獸首除了羊首之外,牛首、馬首、獅首也常有出現,至於飲用方式則正是從來通底部的小孔注入飲者口中。這便是來通最初的模樣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巴格達伊拉克陶來通 ③旁遮普銀盤上的持來通飲酒者

很顯然,這樣的來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因為口大而底小,且杯身平直,不論是怎麼放置都無法很好的儲存美酒,總不能讓人始終用手端著吧?而接下來的工作,則幾乎全部是由古波斯人來逐步改造的。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波斯帝國

古代波斯,建立出許多重要帝國,包含公元前七至六世紀誕生的“米底王國”、公元前五世紀誕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二世紀的“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王國),以及公元二世紀的“薩珊王朝”。關於來通,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後三個王朝。

於是,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之時,聰明的工匠想了一個妙招:將底部平折而向前延伸,並結合底部的獸首為它加上了前肢!這樣一來,既能解決來通放置的問題,又為獸首平添了幾分趣味。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阿塞拜疆陶來通 ③銀來通、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

接下來,安息王國時期,不知為何又將這種平直的底部換成了圓弧形,此外此時底部的獸首,更多的是以神話中的生物形象出現,比如獅鷲、怪獸格里芬亦或是天馬。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天馬與獅鷲形來通杯

而到了繼安息王國興起的薩珊王朝,工匠們將來通的造型玩出了新花樣,即在來通杯的器身之上模塑人物頭像。事實上,這的確是薩珊王朝的傳統,因為在薩珊金銀器上就常常出現薩珊裝人物以及國王像。這種紀念碑式類型的來通,在我國主要發現於新疆和田地區北部的約特幹遺址。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薩珊釉陶來通(殘)②不列顛博物館來通 ③新疆和田來通

除了以上列舉的各式西方來通杯之外,與何家村獸首瑪瑙杯最為接近者,還要屬塞克勒美術館收藏的一件薩珊銀質來通,同樣採用類似的圓弧形杯體,獸首表現也是極為生動的羚羊,但何家村的明顯技高一籌。因為器物本身就是角的形狀,而俏色瑪瑙的紅、棕、白三色將真實羚羊雙頰上的毛皮顏色模擬地極為逼真。這表明來通的設計者顯然極為熟悉這種自然界的生靈——瞪羚。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何家村獸首瑪瑙杯②塞克勒銀質瑪瑙杯③自然界中的瞪羚

顯然,何家村出土的獸首瑪瑙杯極為特殊,它既有西亞早期來通獸首造型的影子,也有希臘式典型的自然主義風格,同樣也包含東方角杯的文化傳統,那麼這些複雜的文化因素是怎麼碰撞、融合,最終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

(三)文化碰撞

唐人對於異域文化無疑是有著極為強烈的好奇與包容之心,其中尤以與薩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更是極為頻繁。前文所舉薩珊塞克勒美術館的銀質來通,在造型與風格上類似,但藝術品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表現出作者的個人風格和藝術品位。對於這件造型極為罕見的瑪瑙杯,還需要從東西方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傳統角度入手探析。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河南安陽北齊圍屏石榻 ②太原出土虞弘墓圍屏石榻

在絲綢之路所引發的文化背景之下,來通杯曾經頻繁出現在於不同的生活場景中,為此杯的使用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西安、太原等地發現的屬於粟特人獨特葬具的圍屏石榻上,就有許多胡人持杯圖像。

圖一河南安陽圍屏石榻中,在葡萄架之下,中間大翻領的胡人身份尊貴,手持典型來通飲酒,而周圍跪坐之人則手持舟形杯或小碗,生動地反映了粟特貴族的宴飲生活;圖二太原虞弘墓圍屏石榻上則是兩位胡人對飲的圖像,一人持角杯以底部飲酒,另一人持淺底多曲碗飲酒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甘肅天水石馬坪文山頂唐墓出土石棺床線刻圖

從上面兩個畫面中的案例來看,來通角杯經常和舟形杯和圓碗一起出現,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信息,也為我們討論何家村的獸首瑪瑙杯提供了絕佳的思路。此外,甘肅天水石馬坪文山頂唐墓出土的石棺床有一副線刻圖也是一個線索,在單層塔式建築中有一個穿著緊身衣的男子,坐在束腰圓凳上,手舉角杯正在飲酒,前面跪著一個侍從雙手舉著舟形杯在奉酒。從這種飲酒方式來看,似乎是用長杯來給角杯注酒,而持角杯者則通過下方的流嘴飲酒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獸首瑪瑙杯 ②瑪瑙長杯

巧的是,與何家村獸首瑪瑙杯同出的還有兩件瑪瑙長杯,何家村的獸首瑪瑙杯不論是外形還是流嘴都是典型的西方來通式,而與之配合使用的應該就是這種瑪瑙長杯(舟形杯)。至於使用方法,有如上述甘肅天水石馬坪文山頂唐墓石棺床上的線刻圖中所示:尊貴者以來通飲酒,而侍奉者以長杯注酒。也有如保加利亞索菲亞銀來通上所表現的,一個鬍鬚濃密的胡人,一手高舉來通,一手則執長杯,兩相配合使用的情況。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保加利亞索菲亞附近出土來通細部

說完了性質特殊的獸首瑪瑙杯,反觀與此同時的隋唐杯形物,則呈現出另外兩種造型傾向:一種以倫敦大英博物館的白瓷獅首杯安大略博物館的白瓷牛首杯為代表。從造型方面來看,的確是極力地想去模仿來自西方的來通式樣,比如依舊保持著底部獨立的獸首形態,但是卻沒有來通杯最為關鍵之處:底部的洩水孔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倫敦大英博物館藏白瓷獅首杯 ②安大略博物館藏白瓷牛首杯

另一種以來自西安南郊唐墓洛陽苗灣唐墓出土的三彩器為代表,這兩件杯形物的底部獸首呈現為另外一種樣式,向上捲曲如象鼻從獸首中吐出,而後上捲成為杯具的把手。這樣一來由於獸首與把手相結合,所以底部獨立的獸首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當然同樣沒有來通杯的洩水孔。

酒以通神:獸首瑪瑙杯,東方角杯與西方來通的文化碰撞

①洛陽苗灣唐墓三彩杯 ②西安南郊唐墓三彩杯

可以看出這兩種類型的杯形物,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西方來通的仿製品,但由於生活習俗的不同以及對西方來通的生疏,它們已經失去了原本用於飲酒的實用性,而徹底淪為一種純粹意義上的觀賞物和明器。

結語:奇特的造型與珍貴的材質,令何家村的獸首瑪瑙杯,成為由東西文化潮流激揚起來最為耀眼的一朵浪花。儘管學者們對於它的看法相去甚遠,但都認為它應該是西方的來通無疑,而在開放而繁榮的唐代社會,這種獨特的酒器便成為一種奢侈品與身份的象徵。然而飲酒方式的特異之處即便通過工匠的加工與改制,也終究無法進一步廣泛流行,和胡人抱瓶圖像一樣最終成為歷史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