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所謂的選官制度就是為中央選拔人才,而產生的這

種選官制度。中國的選官制度從漢朝到南北朝時期就不斷髮展,一直到隋唐時期出現的科舉制,利於打破世伐貴族勢力壟斷選官的局面,在用人方面得到公平公正,促進教育和文化的發展。同時期古代日本出現的選官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歷史背景

公元645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頒佈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天皇制封建國家;在經濟上,廢除原有的經濟制度,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並徵收賦稅。大化改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日本當時社會生產力,對日本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發展,鞏固了日本統治集團的政權制度,確立了一套先進的管理體制,奠定了古代日本國家的發展方向。

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到唐朝交流和借鑑。古代日本對唐朝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學技術無所不學,科舉制也是他們當時借鑑與模仿的對象,其目的是為中央選拔人才加強統治,推行律令制,但是最後的貢舉制漸行漸遠,成為被日本貴族所壟斷教育的一種工具

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圖一:古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圖)

發展概況

日本的貢舉實行於公元7世紀中期,貢舉制度和唐朝的科舉制度類似。隋唐時期的科舉則較具有平民色彩,為寒門子弟提供了仕途之路。

日本貢舉制則帶有貴族化,實際上官僚子弟佔絕大多數,對於廣大平民則是限制較大。由於貴族勢力阻礙中央政權,再加上學官世襲的發展,到10世紀廢除貴族世襲制,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日漸流於形式化表面化,並沒有真正的為中央統治集團服務。

日本貢舉制度的起源

自隋朝中日雙方相互派遣使者訪問,日本開始直接地接觸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與文化風尚。公元645 年,日本在消滅蘇我氏的專擅勢力後實施大化改新,引進唐朝的政治制度和選官制度以求加強中央統治,建立律令制國家

。這次的改新使日本由奴隸制轉變成封建制國家。

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圖二: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發展歷程

1、早期內容科目的創新和發展

貢舉制度在日本平穩發展約兩個世紀。在《菅家文草》文獻中提到: "況為進士揚名後。"詩文中提及"進士揚名"一事。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證實在日本貢舉制度中可能存在進士科之名。

日本貢舉制度其間雖經歷了各個科目的調整,但日本在仿製唐制規定的整體內容上並無多大差異,但也在自身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醫、針兒科加入的仕途之中。

2、中後期的趨於形式邊緣化

隨著時間的演變貢舉制度對應舉者的身份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古代日本在法律上對於參加貢舉者的身份限制較為嚴格,但仍為身份家世較低者提供了一些機會。到公元10世紀左右貴族勢力日益壯大,日本教育多被貴族勢力所掌控,貢舉者的身份多是貴族子弟。

為律令制而產生的貢舉制度起到的作用無非就是文化繼承和文化教育,趨於政治邊緣化。有記載說明: "子孫後世相承父祖之業,不易門風偶攀仙桂者,不過幾人罷了。"這一記載更是直觀地反映了古代日本貢舉應試者身份之變化。

3、貢舉制退出歷史舞臺

在日本進入平安時期,貴族勢力日益壯大,對律令制度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之後隨著律令制的崩潰,為律令制服務的貢舉制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圖三:有關日本貢舉制的書籍)

三、貢舉制度出現邊緣化

1.在經濟上,由大化改新的以班田製為基礎的經濟受到貴族勢力所壯大的經濟基礎的衝擊,國家經濟基礎處於危機局面。另一方面貴族勢力不斷壯大,日益成為日本政權的主導。此種趨勢持續發展,最終導致了律令制的解體。

2.在政治上,古代日本雖經歷了大化改新,但實際上不過是一批新的貴族代替舊貴族的一場變動,在後來的時間裡貴族勢力日益壯大,天皇制的封建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因此,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產生的選官制度也只是發揮著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始終在政治方面徘徊。

3.在文化上,改新時期,日本對中國文化之風高度崇拜,積極引進唐文化,選官制度遭到重視。但隨著日本"家學"的興盛和"國學之風"的產生受到文化的衝擊,貢舉制度逐漸衰落。

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圖四:古代貢舉考試圖)

四、日本的貢舉製為何未能延續?

用馬克思主義學說"一個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日本的貢舉制度究其原因是由於貴族勢力日益強大,致使日本缺乏實施貢舉制度的社會基礎

在古代中國隋唐時期,科舉制是在舊門閥世族走向衰落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歷史的進步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加速了門閥世族的沒落終結,給廣大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參加考試仕途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它是具有公平公正性的官吏選拔制度。

然而,當時日本實施貢舉制度的時代,正處於貴族勢力上升的時期。貴族勢力在7世紀中期的大化改新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消滅,僅僅是在結構上規模上發生了變化和改變

實際上在大化改新後不久,新貴族勢力壯大併成功代替舊貴族勢力,並日益成為與皇室抗衡的力量,衝擊了封建制度,這也就導致貢舉制度並沒有如願以償的延續和發展。

外部原因分析

古中國唐朝在貞觀之治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在當時都處於領先水平,加之遇到日本進行社會制度的轉型期,對隋唐時期則是高度重視和膜拜,但是隨著"安史之亂",唐朝經歷了由盛轉衰,國力衰落,日本對中國的制度和思想崇拜程度下降,這也是導致最後日本製度衰敗,貢舉制度走歪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中國相比古代日本選官制度為何在歷史只是短暫出現

(圖五:唐朝貞觀之治盛世圖)

內部原因分析

日本貢舉制度只是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其衰落原因和日本的文化經濟政治制度有密切聯繫,日本當時所處背景和古中國有所不同,古中國自先秦時期就有大一統的文化思想,推行法制社會,漢朝又推崇儒家思想,董仲舒的天權神授,強調君臣禮儀綱潔,一直到隋唐時期,大一統的思想文化早已根深蒂固。科舉制也是有漢朝的舉孝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逐步演變發展形成,其目的就是為中央和地方選拔人才。

然而,日本是在結束奴隸制轉變成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其社會文化也是派遣唐使者借鑑唐文化,如日本鑑真東渡,歷史文化大一統的思想也不過是引進而來,故到後期貴族勢力的壯大,大一統的思想和中央制度受到衝擊,在律令制度的崩潰下其為之服務的貢舉制度也就快速衰落。因此,貢舉制度的衰落是社會歷史存在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經濟基礎上看,古中國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加之政府的重農抑商和頒佈的制度,給中國的封建經濟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反之,日本的封建經濟基礎班田制遭到衝擊,貴族掌握了國家經濟基礎,對統治地位產生了動搖

所以,貢舉制的歷史產生與日本當時的經濟基礎不適應,它當時的經濟基礎並不能滿足與日本上層政治的需求,因此,它的消失也是歷史發展的正常現象。就比如在封建經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失敗,這是歷史必然的趨勢。

五、貢舉制產生影響

貢舉制對日本來說也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積極的作用。可以簡單的說說,日本貢舉制的實施為古代日本全面引進唐代文化提供了某種制度的保證。其存在的歷史意義是利大於弊的。

如果沒有貢舉制實施期間的文化積澱,日本平安時代以後的"國風文化"也不可能順利地誕生

。日本正是在脫離了貢舉制度之後,才發展出實用主義教育並形成了尚武精神。

總結

對於貢舉制度的產生和消失,我們個人並不能很好的去看待,還是應該留給後人去思考和借鑑。日本貢舉制度的產生對日本當時社會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促進日本當時的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也為日本後期思想文化的轉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儘管,當時貢舉制度的產生並未能很好的服務於當時的日本統治者和社會,但也不能否認它存在的歷史意義。因此,一個制度的產生必定要符合當時的社會意識和經濟基礎,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