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先贤对甲骨文的特殊贡献

淮安先贤对甲骨文的特殊贡献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汉字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符号,记载了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从新石器时期图案符号到殷商后期应用文字的甲骨文,从先秦之后各式字体的演变,如篆、隶、行、草到今天的电脑文字,穿越了数千年的岁月,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意蕴。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载体,是历代炎黄子孙用于表达思维记录的文字符号,可谓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字史上独树一帜,如果说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与汉字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纵观中华文字的发展,特别是后来经历代先贤呕心沥血而形成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六种造字方法(其中核心应是象形),应该归功于甲骨文。毋庸置疑,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的发展,标志着汉字的形成。也许有人说甲骨文,只是古代人用于占卜,但如果没有刻画在龟壳的甲骨文,就不能形成后来的汉字,因此甲骨文的发现,对后来汉字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础。
甲骨文的发现应是清代文人学者对中华文字起源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世界文字史上,是最具显赫的一页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当我们对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作出贡献的清代学者们点赞之时,我们不可不推荐我们淮安达人,即罗振玉、刘鹗,从这个意义上说,淮安人对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是作出特殊贡献的。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生于淮安淮城更楼车街?。自幼聪颖过人,很早就识字作文,因其祖籍浙江上虞,16岁时回上虞应试,得中秀才,但他并不十分重视科举,1882年,1888年两年乡试落第后从此绝迹棘围,潜心向学。直到39岁时才离开淮安,后潜心研究农业。1900年秋,应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等职。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以遗 ?自居,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积极参与建立伪满洲国活动,任伪满国“监察院”院长。1937年辞职回旅顺,从此专心从事著述,1940年6?月19?日病逝。
罗振玉在政治上存在重大污点,但在学术上却颇有建树和功绩,堪称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治学勤奋,学识渊博,著作 身,成就斐然。集农学、教育学、甲骨学、金石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经?学,校勘学、简 ?学,档案学于一身,开一代风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相较于其他方面,罗振玉最高学术成就毋疑是他对甲骨文的研究。董作?,王国维对其赞誉有加,郭沫若先生说罗振玉:“中国的文化史上,实际做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遗臣自认的罗振玉。”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学术界有“甲骨四堂”之说,罗振玉位居第一。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北京达仁堂药店接到一张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龙骨即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文字,病者王懿荣,是一位古文学者、金石学家又兼南书房行走,国子监忌酒,他见到“龙骨”,认定其中必有秘密,即派人购得达仁堂的所有龙骨,又派人四处寻找,这一重大发现,致王懿荣欣喜若狂,不想王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死于国难,因其家境困顿,后辈欲将父亲收集的甲骨出售,以偿还债务,正好卖给了在京为官的刘鹗(镇云),刘鹗长期客居淮安,后与罗振玉成为儿女亲家,在刘鹗家中,罗振玉看到这些甲骨,不禁叹为观止,怂恿刘鄂拓墨排次?为《铁云藏龟》。
罗振玉发现甲骨后,即投入对甲骨文的研究,1915年3月,罗振玉,亲临安阳小屯村,这是中国甲骨文研究学者第一次踏上商朝故都。罗振玉此行的意义如甲骨学家王宇信?所言,有王:减少了甲骨资料的损失,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扩大了甲骨文的搜求,为甲骨学研究积累了资料;扩大了殷墟甲骨文以外出土文物的搜求,为考古学研究积累了资料;对确定小屯村为晚商都城和甲骨文为晚商遗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甲骨文出土地点的确定,促进了1928年以后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从而为殷商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此后,凝聚着罗振玉多年甲骨文研究成果的《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出版,这标志着甲骨学研究已由古董时期进入文字考释时期,意义深远。同样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取得斐然成绩的郭沫若曾盛赞罗振玉:“甲骨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制度也深赖罗氏。”故罗振玉被称为“甲骨四堂”之首,当为名副其实。

对甲骨文发现研究的重大贡献者,当推另一位淮安人,那就是刘鹗。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号老残。清?江苏丹徒人,后寄籍淮安山阳县,后长期居住淮城,死后也归葬淮安。说其为淮安人,当不为过。
刘鹗博学多才,精于考古,在数学、医术、水利等方面多有建树。后来为济朋友之困,创作小说《老残游记》,竟一不小心而成为清末四大遗素小说之首,又成为小说家。而他最具成就的当属对甲骨文的研究。
我国甲骨的早期搜集工作,始于王懿荣,但后来王之后人将甲骨均卖给嗜古成性的刘鹗,刘鹗如获至宝,一下子买了王家的1000多片甲骨,后又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收购甲骨,先后又购得3000多片,前后共得5000多片,对甲骨资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识辨了40多个字,其深刻见解后来被日益多的研究证据所证明。此后,刘鹗将甲骨文拓本带到了江南,罗振玉看到后怂恿其编印成书,1903年刘鹗从搜集到甲骨卜辞中精选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共6册),罗振玉,吴昌绥,分别为书作序。《铁云藏龟》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使甲骨文由仅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成可研究的珍贵史料,由此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刘鹗是甲骨文具有开拓者的作用,可贵的是刘鹗还是将甲骨文字介绍给外国学者的第一人。1899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来到中国,与刘鹗、罗振玉、王国维成为好友,并见识到刘鹗收藏的龟板,方知道中国文字有甲骨文的存在,如今日本文字中几乎有60%还是汉字,日本学者从此对甲骨文的研究也由此起步,可以说刘鹗也是将中华文字文明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字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字的重要来源,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是世界文字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世界文字宝库中独树一帜,熠熠闪光,而最早对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作出贡献的学者中,就有我们两位淮安人,他们的名字不仅已镌刻在中华文明史册中,也为淮安增添了光彩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