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大家好啊!我是苟且,一個鹹魚歷史寫手。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我的新欄目“假如讓苟且來講歷史課!”,那麼今天的這一期是本欄目的第一期,我會給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歷史課,去講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那麼,上課了!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而困在家門不得動彈,每天只能刷刷微博,看看短視頻,每天看著感染人數不斷增多,而不由地發自內心地祈禱。但也有一些東西為我們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幾分閒趣,比如之前日本民間贈送給我國的支援物資,就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那麼,我們第一節歷史課就來講一講你那些不知道的中日關係的歷史!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日本援助中國物資



第一講:日本的遣唐使

兔子和腳盆雞的過去

中日關係並非一開始就是要鬧得你死我活的,相反,中國和日本在古代的隋唐有一段甜甜的蜜月期,兩國之間關係超好。當時日本仰慕強大的唐朝,自詡為唐朝最忠實的小弟,是唐朝無二的忠實狗腿子。隋唐時期,日本和中國的地位雖然互相獨立,但是隋唐兩代王朝的實力,卻完全碾壓日本。而遣唐使,便是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種主要且重要的手段。

日本在隋唐之前仍是落後的奴隸制國家,而中國自秦朝公元前221年就已經確立了自身的中央集權,並不斷強化。接下來苟且會從多個方面帶你分析,日本的遣唐使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日本遣唐使



  • 背景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日本遣唐使


  • 規模及起始時間: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日本遣唐使路線圖


  • 目的:使遣唐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為了改變落後的現狀並使 自己強大起來,必須學習借鑑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決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為了促進日本國家 的文明開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國的社會秩序,作為日本政治的基礎 和精神武器, 佛教兼集促進日本政治 、經濟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 對當 時的世界各國而言,對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國擺脫舊有的傳統政治體 制的束縛,使國內臣民變得順從, 尊重統治階級意旨,進而躋身於先 進國家的行列 。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日本遣唐使


  • 歷史貢獻: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範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曆法、節令、習俗也儘量仿效中國。
  •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餘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於文獻的達九十餘。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並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嶽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嶽﹑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鑑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那些你在歷史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你不知道的中日關係史

中國漢字


那麼今天我所要給大家講的歷史知識講完了,大家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可以發在下面的評論區裡哦!如果你有自己不會或好奇的歷史小知識,也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裡留下你寶貴的意見。

我是苟且,一個鹹魚歷史寫手。點贊,轉發,關注

苟且。帶你去看你從來沒有去了解過的歷史。

下一講,苟且帶你走進鑑真的生平

本文文獻,圖片資源來自網絡,侵權聯繫,核實後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