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文|公子漁

創作於1948年的黑白片《偷自行車的人》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作,給導演德·西卡帶來了很高的榮譽。電影根據一則新聞改編,筆觸細膩、情節感人,紀實美學和現實主義完美交融,構成了在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其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對電影發展影響深遠。

電影通過主人公安東·裡奇尋找自行車的艱難過程,展示了二戰後意大利工人的悽苦生活,反映了真實的社會面貌。

失業已久的安東幸運得到一份海報張貼工作,需要有一輛自行車才能工作。他和妻子當掉家裡的床單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但很不幸,他剛上班自行車就在眼皮底下被偷走。為能繼續工作,他帶著兒子走遍羅馬的大街小巷尋找,但一無所獲。最後,絕望的安東鋌而走險去偷別人的自行車,被當場拿獲,所幸被好心人放了沒有被送往警察局。

《偷自行車的人》以紀實性手法營造的時空裡,濃縮了二戰後羅馬城市生活的圖景。影片以完整的劇作結構,豐富的人物群像,以及俯瞰芸芸眾生的藝術視角,體現出悲憫和關懷的情感取向。如果單純從劇情內容來解讀,很難全面瞭解這部影片的深刻內涵。在此,我將從影片的主題呈現、劇情結構和拍攝手法等三個方面,深入解讀影片的特色,以便能更好地學習和理解。

01、 主題呈現: 以個體遭遇引發對苦難現實的思索

02、 劇情結構:以線性敘事串聯起全面的社會圖景

03、 拍攝手法:以紀實美學彰顯新現實主義人文精神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01、 主題呈現: 以個體遭遇引發對苦難現實的思索

影片選擇了一個失業的底層小人物安東,觀眾跟隨安東找自行車的視野,看到了戰後意大利的社會風貌。影片以個體遭遇表現了深刻主題:戰爭造成的苦難與不幸還在延續,基層民眾生活心酸而卑微。

①以小人物遊歷展現貧苦現狀

影片中有很多反映底層人民艱難生存的場景,多方位呈現了戰後羅馬的現實生活。

一開始就有一大幫求職人員蜂擁到招聘公司,都希望能得到工作機會,但競爭激烈,他們很難如願,不滿抱怨叢生。

安東的同事指點如何張貼海報,同事身後有兩個乞討的小男孩,同事一腳踢開了在身後拉手風琴的男孩,鏡頭跟拍另一個小男孩,跟著一個西裝革履的人乞討,但那人無動於衷。

安東找不到自行車,狠下心帶兒子去吃披薩,餐廳裡的富人著裝華麗,品嚐著精緻的美食,鏡頭兩次對準一個著裝整齊的小男孩,跟安東寒酸的兒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導演試圖以有限的畫面,把貧困、失業和貧富差距等悲慘現實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引人深思社會問題背後的原因。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②對宗教有一定程度的反思

現實生活處處不幸,未來無比迷茫,人們屢屢碰壁,不免把希望寄託於巫術或宗教。影片以旁觀者的姿態,把宗教場所納入視野,並以否定的意味來宣示宗教的虛偽。

裡奇找到工作,安東的妻子歸功於占卜師的預言,於是就去付費表示感謝。裡奇還算理智,根本不相信這一套。但自行車丟了,費勁千辛萬苦也找不到,裡奇絕望中也寄希望於占卜師,讓她掐算自行車的去向,當然得到了敷衍搪塞,不會有結果,那個占卜師明顯就是騙錢的。

教堂裡各色人等祈禱期盼擺脫苦海,當然也不乏為了喝到免費的菜湯去聽彌撒的人。在貌似神聖的教堂裡,無所不能的上帝沒有懲罰罪惡,反而令安東在這裡跟丟了小偷。教堂容納了罪惡,充當了小偷的庇護所,這一設定極具諷刺意味,表現出宗教救贖苦難的虛偽性。

在我看來,自行車能否找到關係這個家庭的生存,所以安東會不顧一切去尋找,最後,安東無奈之下偷別人的自行車被抓遭到羞辱,他的不幸反映了深刻的社會悲劇。影片對安東寄予了無限的同情,他沒有因盜竊罪被送往警察局,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善良和包容。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02、 劇情結構:以線性敘事串聯起全面的社會圖景

《偷自行車的人》具有非常成功的劇情結構,採用線性敘事結構,以一輛自行車為主線,貫穿了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以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一個個小事件和小插曲,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

①按照事件發展順序組織情節

《偷自行車的人》按照順序紀錄了主人公贖車、丟車、找車到最後偷車這一變化過程,敘事結構看似鬆散,實則很嚴謹。

裡奇應聘成功,跟妻子當掉床單贖回自行車,第一天上班自行車就被偷走,裡奇急切尋找自行車,最後自行車沒找回,絕望中偷自行車被抓住,按照順敘展開故事,結構簡潔巧妙。

很多文學作品和電影都選擇主人公的遊歷來展開現實畫卷,不過本片主人公的遊歷時間和空間更集中,更具有類型片的藝術特質。通過尋找自行車,主人公從找到偷,其情緒由焦急到憤怒,從希望到失望,其邏輯發展真實、自然,令人信服。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②父子關係是推動劇情發展的要素

安東與布魯諾的父子之情是影片極力展現的,布魯諾乖巧懂事,顯得很早熟。父子情感從和諧到緊張,再到和諧,這種親情令人動容。

父親贖回自行車,布魯諾一大早就細心擦車。安東心情愉悅把兒子送到學校,然後去上班。自行車丟失後,安東與兒子去尋找,在集市無功而返,父親的情緒開始低落。在教堂找到跟小偷打過交道的老人,老人卻趁安東不注意時跑了,安東變得很焦急。他生氣打了兒子一耳光,布魯諾哭著走開了,父子關係變得緊張。後來,安東讓兒子等他,獨自尋找老人,聽到呼喊有小男孩落水,安東驚慌失措跑去查看,發現男孩不是布魯諾,安東這才意識到跟自行車相比,兒子更重要。於是安東帶兒子去餐館吃飯,父子關係又和諧起來。

安東窮盡力量去尋找自行車,目的是保住工作賺錢養家,親情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片中安排了一個“落水人”,引起人的注意,使安東得到了錯誤信息,以為落水的是自己的兒子,重新看到兒子時,在他的心中,兒子幾乎是失而復得。這時,父子情深凸顯出來,影片的情感節奏達到了頂點,也為影片結尾兒子撿起他的帽子安慰他埋下了伏筆。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③影片高潮是尋車人向偷車人轉變

尋車無果,作為帶領觀眾遊歷羅馬的線索來說,自行車已經完成了使命,顯然,影片就把尋找上升到偷自行車,把劇情引向高潮。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沒有給主人公安排命運,或為他指點迷津,而是把問題留給觀眾,讓觀眾基於主人公的情況,自己展開想象。

絕望的安東去偷別人的自行車,被車主和路人抓住,遭到羞辱和責罵。布魯諾拼命鑽進人群,抓住父親的衣服哭喊“爸爸”。顯然,失主因為看到孩子可憐,才動了惻隱之心,放走了安東。

也可以說,在生活重壓下頭破血流的安東,兒子是他心靈唯一的救贖,父子倆緊握雙手,預示著面對殘酷的現實,只有父子同心才能彼此依靠。

影片巧妙的敘事結構,能直接感受到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變化,父子緊握雙手默默走向茫茫人海,自行車無影無蹤,安東一家人的命運如何,人們只能自己思索。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03、拍攝手法:以紀實美學彰顯新現實主義人文精神

影片遵循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跟隨人物活動拍攝,採用自然光照明,紀錄真實的社會氛圍,體現出現實主義和紀實美學的完美統一。

①實景拍攝紀錄現實生活

攝影機鏡頭好像一隻驚愕的眼睛,對準羅馬的街道、貧民窟、教堂、警察局甚至妓院等場所,捕捉著令人驚奇和困惑的時代。

影片開頭的場面調度就極具匠心。安東在一大群失業工人中率先找到工作,但他卻不在擁擠的人群中,而是不抱希望去休息了。人們找到他,他擠進人群,鏡頭拍下了工人們失望和怠倦的臉,以安東出場為線索,交代出真正的主人公——龐大的失業人群,而安東因為沒有自行車片刻猶豫,人群裡立刻就出現了競爭者,這也反映了找到工作機會的不易。

再比如,安東找到工作,妻子去樓上感謝占卜師。安東在樓下等候,這個小插曲好像一幕小話劇,人來人往顯然是精心佈置的。一群婦女打聽尋找,外邊還有閒人和兒童,這種方式豐富了影片的人物群像,也帶有戰後經濟稍顯復甦的跡象。

總之,新現實主義不是紀錄片,有著巧妙的場面調度。影片精心佈置環境,安排人物關係,豐富信息量,呈現出一種奇觀的效果。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②長鏡頭展現真實的空間

在影片中,合理運用長鏡頭,以表達事件的客觀性,增添了可信度。

安東為贖回自行車到當鋪典當床單,攝影機以安東的視點,跟隨店員仰拍。當鋪高高的貨架足有幾層樓高,為把安東的包裹放到架子上,店員不得不借助巨大的梯子,爬上堆積如山的貨架,攝影機仰拍的長鏡頭,表現出戰後意大利典當行業的繁榮,說明當時有無數家庭因為生活窘迫不得不典當東西。

一系列的鏡頭,跟隨安東父子紀錄了舊自行車市場的繁榮,紀錄了羅馬的大街、小巷的人流湧動,也深入貧民窟反映了殘酷的貧富分化現實。另外,在最後安東偷自行車被發現,一個跟拍長鏡頭把偷車、逃跑和被抓完整地拍攝下來,一氣呵成極具真實感。

總之,影片大量運用具有紀實風格的場面調度,並採用戲劇性小細節,表現人道主義精神和悲憫意味,富於質樸動人、凝練集中的藝術特色。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③由非職業演員擔任主要角色

主人公安東的扮演者是一名失業工人,屬於本色出演。他以自己的生活閱歷,刻畫出一個被生活所迫,從被害者變成偷車人這一合乎邏輯的底層人物形象;布魯諾的扮演者是導演從看熱鬧的人中選取的,這個小男孩眼睛忽閃著,成功塑造出一個懂事乖巧的兒子形象;裡奇妻子的扮演者是一位新聞記者,她也把一個飽受貧困之苦的家庭主婦形象演得很到位。

新現實主義追求真實自然的表演風格,注重演員的形象、氣質和經歷與角色吻合。這些非職業演員因生活閱歷豐富,本身出演毫無修飾,往往能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極大增強了這類影片的紀實性和感染性。

《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傑作

04、總結一下:

總之,電影以自行車為線索,跟隨安東一家人的活動,展現出二戰後羅馬的社會生活概況。影片運用大量具有紀實風格的場面調度,設計溫馨的戲劇性情節,來體現新現實主義的悲憫意味和人文精神。

在鏡頭下,新現實主義畢肖摹本的功力盡現。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都呈現在鏡頭裡:失業者、算命人、小偷、教徒、商販……鏡頭跟隨主人公,遊歷了當鋪、市場、警局、教堂、餐館……

懸念貫穿影片始終,溫馨的細節和經典的橋段設計使矛盾突出,風格凝重洗練。而非職業演員,實景拍攝及自然光運用,營造出一個艱難求生的好故事。

所有這些,足以讓《偷自行車的人》名垂影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