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謨克利特的摹仿說

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左右)西方古代著名哲學家,古代原子論的創立者。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構成的,物體中的原子流放射出來,造成影像,作用於人的感觀與心靈,從而引起人對事物的認識。根據這一樸素的唯物認識論,他建立起自己的文藝觀。他說:“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歌唱。”他接受赫拉克利特的“文藝摹仿自然”的觀點,又有所發展,他說:“任何藝術……都不能不經過研究而獲得。”這一“研究”包括:

首先是對文藝和美學對象的研究。認為文藝描寫的對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外形和內心同一的人,認為文藝應“仿效好人”、“好事”。要求文藝真實,反對虛假的描寫。


德謨克利特的摹仿說


其次是對作家藝術家主觀條件的研究。他十分重視作家、藝術家的天才、靈感和語言。認為:“沒有一種心靈的火焰,沒有一種瘋狂式的靈感,就不能成為詩人。”同時已意識到藝術創造和社會實踐的聯繫:“如果兒童……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提出“言辭是行動的影子”,文藝家只有具備準確、生動而能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的語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一句言語常常比黃金更有效。”

再次,對文藝作品社會效果的研究。特別重視文藝與審美的關係,提出求美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之一的觀點,說:“動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東西,反之,人則要求超過這個。”詩人為什麼要追求和創造美?他提出“快樂”說:“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這種說法是文藝審美作用理論的萌芽。它還對“快樂”的內容作了思考,指出作家“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提出:“快樂和不適構成了那‘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的標準。”也就是說,對讀者有利,就會使他快樂,不利就會使他不適。還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給予我們最大的快樂”的觀點。


德謨克利特的摹仿說


德謨克利特是西方第一個從研究自然過渡到研究社會,探求美和藝術的本質的哲學家,提出“文藝摹仿自然”,並對自然做了“人生”的解釋,文藝不只摹仿人的身體,而且模仿人的才智、行為和心靈。把美作為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提出追求和創造美“是一種神聖心靈的標誌”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文學家、美學家都有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