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群英譜」她們,是天使也是戰士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她們挺身而出守護在抗疫最前線,用溫暖點燃勝利的信心,用身軀築起堅固的長城。

17年後再上戰場的她說:“這幅畫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17年前,面對非典她日夜堅守在隔離病房;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她再次穿上這身熟悉的防護服 ,在方艙醫院堅守了30天。從這裡收治第一名患者到住滿1500餘名患者,再到這些患者陸續出院,武漢市第四醫院常青花園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兼公衛科副主任王志紅見證了江漢方艙醫院從空空蕩蕩到人滿為患,再到“冷清”的全過程。

“雖然辛苦,但在這期間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很欣慰。”近日圓滿完成任務的王志紅,拿出了方艙患者專門送她的一幅畫。

「戰疫一線群英譜」她們,是天使也是戰士

“當時準備交接班,我在清點方艙其中一個區的病人數,看到一位患者比較焦慮,口罩也沒戴好,便開導了他一會。”王志紅沒想到,對面病床的一個小夥子,就把這個瞬間畫了出來,送給自己,王志紅坦言,這是她人生中最棒的一份禮物。

今年51歲,有著17年黨齡的老黨員王志紅,曾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當時還是預備黨員的她,主動請纓來到隔離病房參與救治幾位高度疑似病人。同樣是穿著隔離服、戴著護目鏡和雙層手套,王志紅和同事們在17年前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

“我經歷過非典有經驗,我是護士長,更是一名黨員,讓我去!”王志紅寫下了請戰書。從2月4日到3月5日,她在江漢方艙醫院整整工作了30天,同事們心疼她年紀大,硬是把她從一線換了下來。

下了最後一個夜班,王志紅清點了一下患者人數,整個江漢方艙醫院只剩下不足300名患者。接受採訪時她表示:“雖然3月9日休艙我沒有親身經歷,但作為其中戰鬥的一員我深感榮幸。”

戰“疫”天使李豔:最艱難的時候也是成長最快的時候

今年37歲的李豔是武漢市漢口醫院呼吸內科醫生,也是隔離病區最年輕的負責人之一。醫院從最開始的忙亂,到現在井然有序地救治,對她來說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成長。

「戰疫一線群英譜」她們,是天使也是戰士

李豔(左三)和團隊成員

1月4日,武漢市漢口醫院呼吸病區已經開始收治有華南海鮮區域接觸史的病人。“那個時候只要一進入診室坐診,就很難再離開。每天都是不斷地收病人、搶救病人。”李豔回憶說,為了讓更多的病人可以得到及時救治,她必須全天在崗。據瞭解,除了門診之外,李豔還需要負責病區查房和協調病人入院。

1月15日晚上22點,已經結束了一天工作的李豔回到住處洗漱完後準備休息。這時,醫院的一個緊急電話讓她再次穿上衣服準備回醫院。“當時電話裡說有一位31歲的年輕患者病情突然急劇加重,血氧飽和度只有56%,合併呼吸窘迫,呼吸頻率達到40次/分,生命垂危。”李豔說,來不及多想,她和科室其他同事立即投入搶救,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點半才結束。

據李豔介紹,自醫院成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以後,發熱門診量一度高達1500餘人,工作量相比日常翻了4—5倍,經常剛躺下休息,深夜十二點突然一個急救電話就要趕到病房。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一直持續了一週左右,周圍的戰友開始慢慢地倒下。“醫院及時調來3名ICU醫生參與管理病人。但不久這3名醫生在RICU搶救重症患者時陸續中招,同時還包括本科室的2名醫生,陸續在1月18日前後病倒入院。”

1月21日,處理完病區8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工作後,李豔回到隔離休息區。手機突然響起,母親告訴她,女兒發燒了,38.5℃。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發燒,都會顯得格外緊張,作為呼吸專業的李豔,心裡明白這次疫情的非同尋常。她深呼一口氣,先讓自己冷靜了下來:“在電話裡可千萬不能讓老人著急了。”詳細問了孩子情況後,她隨即聯繫兒科同事,通過微信視頻,為孩子制定了合適的治療方案。一邊是戰友們滿負荷地工作,她不能後退,一邊是孩子含著淚期盼的眼神。“寶貝,媽媽上班,病人也需要媽媽,你要多喝水、按時用藥,要堅強。”李豔掛掉電話,繼續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去。

1月26日,廣東省醫療隊前往武漢馳援武漢市漢口醫院,並接管了李豔所在的病區。這時,已經連續高負荷工作20余天的李豔,又開始著手帶領同事先後創建呼吸三病區、呼吸四病區和呼吸五病區。“雖然已經累到快虛脫,但是病人能夠得到及時救治,那時感覺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李豔說。

回憶起戰“疫”最艱難的那段時光,李豔說要非常感謝同在一線的丈夫。“在我心情特別焦躁、低落的時候,他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候給我信心和勇氣。”據瞭解,李豔的丈夫張力是武漢市漢口醫院骨外科主治醫師。疫情發生以後,夫妻倆先後投入一線,雖然在同一個醫院,但是見面的機會不多,每天只能通過微信鼓勵對方。目前,他倆依舊堅守在戰“疫”一線。

「戰疫一線群英譜」她們,是天使也是戰士

李豔和丈夫張力

湖北之聲記者:謝青、羅冰

通訊員:荊彤、陳捷、李俊平

審核:曹寧、張宇、劉開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