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1697年夏爾·佩羅出版了一本故事書,裡面收錄了這則《Cendrillon》(灰姑娘)的"童話",從此魔幻的南瓜馬車、象徵"高貴"的水晶玻璃鞋以及"灰姑娘"最後會和王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廣為流傳,成就多少女孩、少女們"公主夢"的原型。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2011年一部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上映,頂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噱頭,披著"無階級"溫暖友情的外衣,一個真誠直白(粗鄙不堪)的"灰姑娘"黑人德希斯(Driss),搖身一變成為"王子"白人富翁菲利普(Philippe)的"小夥伴",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的人生。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原諒”筆者這樣的另類解讀,因為觀看簡介:

迷戀跳傘的白人富翁因事故癱瘓,必須接受看護的他,出人意料的選擇了一位毫無經驗且剛從監獄釋放的黑人混混。融洽而幸福地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最後各自娶妻,分別......

如此一個白日做夢般老套的故事,居然是當年法國的電影票房冠軍,還在豆瓣上有超過67萬人,打出了高達9.2的評分,筆者被挑起很大的興趣。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但全片看完,沒有特殊CP賣點,沒有熱血英雄劇,不是情感勵志片,更不是或搞怪、或惡趣味之類另闢蹊徑的"出牌"......

112分鐘裡,最突出的居然是從黑人"小保姆"口中和莫名其妙的肢體裡,傳遞出的豐沛的笑點,溫情不足,但溫暖有餘,其實看完,第一時間從腦海蹦出的感覺是——人生第一知己,死而無憾。

但如果只看到這些,未免太過片面,屬於兩位導演,奧利維埃和埃裡克的迥異思維的"激情"碰撞,巧妙地讓深層次種族問題、階級矛盾以及隱藏在最深處,說不出口的意猶未盡——現實主義對西方文明的沒落的憂慮等設計,不是可惜了。

其實很喜歡原本的法文名《Intouchables》,也可譯為不可觸碰如此其實就把全片的溫情友情基調給全部"否定",像是一個美好的夢境,被冰冷的現實打破,只留下那漫長人生中,短暫而渺小的"曾經有過",亦真亦假的回憶。


黑VS白

窮VS富

被演繹地溫情脈脈的種族"隔離",似真?還假?

1963年,馬丁·路德·金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澱,看似在如今這個地球村裡,夢想成真,實際上在美國,居然是奧巴馬於2016年簽署的法律條案,被稱之為"新版"的《民權法案》,才正式以"公正"的法律給確立下來。

那麼在2011年以前的歐洲,黑皮膚的德希斯與白皮膚的菲利普,真的可以如伯牙和子期一般,得一"知己"(朋友),死而無憾嗎?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雖然,或許《觸不可及》的兩位導演並不想把如此沉重的"東西",擺在檯面上,只是用兩個如此天差地別的人物來引導觀眾,讓故事碰撞出異彩紛呈,"法式浪漫"的深邃。

人人都愛"灰姑娘",不僅女孩喜歡,其實男孩也喜歡,所以有另一個名詞——"鳳凰男",但灰姑娘可以幸福美滿地和王子在一起,大家卻難以忍受(容不下)鳳凰男與公主過著美好的生活。

為什麼?

因為前者定義上的"主人"是高富帥、霸道總裁般的王子,是一切幸福的最高水準,豪車、豪宅、數不清的財富以及高雅藝術的代名詞,令人產生無限憧憬;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而後者在定義上的"主人"卻是模糊不清的富豪的掌上明珠,亦或"貴族"的寶貝公主,一個窮小子如何帶給什麼都有的公主幸福?與生俱來的階級鴻溝就足以消弭一切,比如所謂的"愛情"。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本片從一開始就把"高潮"用倒敘的方式帶給觀眾,刺激過後,才把"源頭"徐徐講述,換句話說,也就是意外殘疾的高富帥"王子"菲利普,是如何與一無是處的混混"灰姑娘"德希斯"結緣"的。

影片告訴觀眾,王子之所以選擇灰姑娘是因為:

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

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灰姑娘德希斯,有著每個"灰姑娘"最美好的品質——不愛財不媚富,就像是那些年無數此類偶像劇中,那個傻白甜,對霸道總裁(王子)不屑一顧,卻偏偏總是糾纏不清,最後在一起的灰姑娘擁有一樣,在王子眼中這恰恰是最"可貴"的優秀品質。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灰姑娘”最佳範本

但現實是,德希斯確實不愛財,但要地更實際,比如失業金、美女和可吸的XX,當然,這不是他單純,只是他從小在父母雙失的環境中摸爬滾打地長大,早被現實給打了無數巴掌,他深知"天上不會掉餡餅",所以只要"應該"得的,"王子"菲利普"允許"範圍內的,比如僱傭金。

當然,"王子"菲利普能坐擁一切財富,除了含著金湯匙以外,能有如此積累,也不是傻瓜,所以事實上,正是初次見面,德希斯那種,從前不可能出現在他的世界的肆無忌憚,給吸引了,這也正是他作為"病人"最想要的——所謂的"尊重"(平等對待)。


天生"王子"的菲利普,即使意外殘疾,還是一個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富豪,他還是什麼都有,但正是如此,缺乏了活下去的動力,比如尊嚴和內心的"完整"。

是的,他可以用錢買來對自己最好的照顧,但維繫這段關係的不過是"金錢"而已,是沒有"感情"的,也缺乏"尊嚴"的。

但德希斯不同,他從一開始的肆無忌憚,正是因為他從來沒想過從菲利普身上獲取除了"僱傭金"以外的東西,所以對他而言,菲利普與自己的平等的,在他眼中並不自卑自己貧民窟的黑人身份,教育也沒有"告訴"他,富豪白人就高尚到哪裡去。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於是他們可以當"朋友",他可以陪著菲利普看名畫,看不懂會吐槽"什麼玩意",可以吐槽歌劇是"咿咿呀呀太吵鬧",當然,也會帶著菲利普一起抽XX,討論怎麼泡妞,一起飆車、騙警察等等。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在德希斯看來,菲利普不可憐,也是理所當然地需要加倍呵護,更不需要特地照顧他的"感受",他看到的菲利普是朋友,所以他用最簡單的身體力行,去拯救了一個孤獨的心靈,放棄憐憫,放棄同情,放棄嘲弄,當然也不去逢迎,只是想到什麼做什麼,用最簡單,最直接的"快樂"去感染菲利普,讓他完全釋放。

這一切在從小在教條、規矩的條條框框里長大的菲利普看來,顯得如此新奇、尤其,與眾不同,有時候快樂就是如此簡單,當然"尊重"來得也是如此簡單,只需要一把叫"德希斯"的魔盒鑰匙,去打開,去釋放,去擺脫那個"籠子"就好。


底層VS貴族

種族融合以及對文明社會的思考

很顯然,故事不會如此簡單,或者說點到為止的跨種族、跨階層的深厚"友情",只是一層溫情脈脈的外殼而已。

深入其中,其實《觸不可及》真正想說的,或者說埋藏在裡面的核心隱喻,還是當人類從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開啟後工業時代的現代,對依舊存在的種族隔離,以及矛盾重重的文明社會的現實拷問。

從種族隔離的角度看,其實全片,黑人德希斯在種種"貴族"們聚會的場合裡,總是不知不覺地顯得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卻毫不在乎,這種放大的,以荒誕的形式處理的對白人世界,對上層"貴族"的挑釁。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如在看歌劇時的"大聲"吐槽,如在"高雅"的音樂會上,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帶頭跳舞,比如在聚會時,自然地請"高貴"的白人們讓位,自己一屁股坐在"想泡的妞"身邊等等,看似"無知"粗魯的行為,其實都是一種潛在的"示威"。

誠然,於本片而言,在菲利普全盤"接受"的一刻,或許是對"種族融合"最好的祝福,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吐槽"(諷刺)情節,其實也是在為"黑與白"的種族平等,描繪相處的完美藍圖。

甚至不惜違和地,比如用菲利普居然縱容德希斯把自己女兒趕出自己房間,還言聽計從按照他的意思,教訓女兒的"錯誤",如此的"種族平等"也太過夢幻,太不現實了。


如此,其實再換個角度,把菲利普和德希斯"符號化",分別代表被規則框住的文明社會以及天然"放肆"(野蠻)的原始社會。如此來結構整部影片的種種,或許有另外的觀感。

其實"人"從原始社會進入到文明社會,這漫長的時間裡,發展、衍生出的不只是一整套"完美"的文明體系(比如中國的"儒家文化"體系。)而正是這套框架(體系),用規範、標準的種種規則(道德)去自然地,從小到大約束"人"的一生。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但同時帶給我們的是,根深蒂固的種種情感和對應的反應處理,比如看到殘疾人會產生同情的感情,自然接受階級的客觀存在,並認同。

即使明明深知,殘疾人最想要的首先是平等看待的尊重,其次才是"無用"的同情;

即使現代已經有很多所謂打破階級的,"灰姑娘"嫁給"王子",但事實存在於各種諸如教育、工作以及"社會地位"等等,階級依舊牢牢佔據著"應該"在的位置,沒有絲毫動搖。

這一切的一切,文明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尊嚴"與"自由",看似我們為此受惠,但實則利弊總是相隨,正反面總是集於一身,所以受惠也受制。正如菲利普的"人生"一般。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而反之,如果在現在文明社會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德希斯,這個完全沒有"文明"規矩的"草根":

他不受"文明的規矩"約束,所以他沒有"同情"地拿開水燙菲利普的雙腿,只為了測試癱患者是否真的沒有知覺;

沒有階級之分,所以身為黑人小混混的他,對白人菲利普的美麗助理,沒臉沒皮地"泡妞";

沒有出生高低區別的困擾,所以他從來不認為他低菲利普一等,怎麼想就怎麼做;

沒有所謂高雅和低俗的"自卑"認知,所以吐槽畫"醜"和歌劇"吵"......


但反而,在影片中,德希斯這個"原始"的,缺乏"文明"約束的人,他身上的優點卻反而顯得熠熠生輝,他用幽默、率真的純真美好去展現人類"文明"社會中最缺乏的本性的美好。

而菲利普這位"文明"人,卻被所謂"文明"牢牢地束縛在輪椅(現實)上,不得脫身。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這何嘗不是本片埋藏在最深處的,關於歐洲世界的隱喻——享受"文明"帶來美好的,同樣是依賴的,也是被束縛,最後被牢牢控制的,最後不免走向"死亡"。

而想要"活過來",或許正需要"野蠻"的、原始的,肆意灑脫的"反文明"強心針的注入,從精神上讓其擺脫桎梏,獲得重生。

最後的最後,他們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所以必然分離......


《觸不可及》:你只看到跨種族友情,其實還有深埋的階級對立隱喻

寫在最後:

其實對於《觸不可及》這部電影來說,或許後面的部分,關於種族和社會的部分,會被詬病是過度解讀。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即使現在,那個啟蒙運動中誕生了,"倡導人人平等"的伏爾泰、"天賦人權"的盧梭的法國,當地的法國人即使時常把"人權"、"平等"、"自由"的精神,掛在嘴邊。

但其實依舊從骨子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不僅自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全世界最高貴的,還對所有異國人,有著絕對的高貴感,更"有趣"的是,就連他們本身,巴黎人對巴黎之外的地方,都稱之為la province(外省)。

或許這部《觸不可及》在法國大賣,會給他們一丁點對於真正的種族平等,及人人平等,有正面的的嚮往和反思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