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这是屈原《离骚》中的两句诗。诗中屈原以“女娥”与“鲜花/香草”自喻,将自己比喻为备受后宫女子妒忌的美女蚕蛾,并用“菱叶、荷花”制衣,象征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我们在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的范畴里,也发现了类似的“文人意象”。

花鸟画中“香草美人”的演变之路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题材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对花鸟画的鉴赏,中国文人也向来不是单纯以“写实”的角度来品鉴,更融入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历来就是象征君子高洁的的经典题材。

1.起:前秦至汉

《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是士大夫必备和专有的礼器,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更偏向于以“美玉”比喻“君子之德”。而花草过于“鲜艳”的外表,更多被用来比喻恋爱中女性的“美德”。直到秦汉之后,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玉不再是士大夫的专用宝物,也逐渐不再“独占”君子自喻“团宠”。

到了风流不羁的魏晋时期,“君子”的概念也悄然演变。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新君子”,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传统礼教中显得“十分叛逆”,温润的“玉石”自然无法承载这种“跳脱”的形象。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要知道,在秦以前中国人是没有对自然花草的图像审美的,直到汉代丝绸之路的打通,才打开了中国人“花草图像”的审美之门。随着丝绸之路流通入中原的大量波斯金银器,让花草造型的装饰,一跃成为上层社会的新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人士大夫在诗词歌赋中对花草吟咏不绝,花草开始成为新的君子品德象征。

2.兴:唐宋大成

经过了王朝更迭,中国迎来了盛唐景象。文学、绘画空前繁荣,宫廷设画院,画家众多。中国文人逐渐发展出了对花草的审美,开始成为新的“君子品德”象征。开化的社会风气与频繁的外部文化交流,更促进了“自然主义”的推崇。印度佛教造像与绘画的传入,也带来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图样,花草装饰强势普及。特别是“荷/莲”的形象,更是成为“高洁、神圣”的代表。萧悦画竹,曹霸、韩干、韦偃画马,韩晃画牛等,已经初见花鸟画分科独立的趋势。

盛唐之后,中国陷入五代十国的纷乱之中。相对较为稳定的西蜀和南唐吸引了各地的画家,发展成南北各异的风格流派,北有黄荃,南有徐熙,发展成后来的“工笔”和“意笔”之分。

花鸟画在这个时期真正独立了,并在宋朝达到了艺术巅峰。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唐·边鸾《枯槎双凫》

柔美花草,何以“比德君子”?

最初在诗词中扮演女性绮怨幽愁、香艳妖娆意象的“竹、芭蕉、莲、梅等”,又何以取代玉而比德君子呢?

1.“闺怨”传统的生命延续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以“闺怨”言志的诗歌传统,女性情感被大量泛化为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中国文人在对女性容貌、形姿、内心世界的品味描摹的同时,发现了一条通向通往自身感情深处的道路。晚唐、五代时期,“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再世间,而在心境”。

《绣栊晓镜图》中,便是一位晨妆已毕的妇人,安立镜前,仪态端庄。而看镜中神色,似有薄薄戚色,为恬淡美好的“现实”场景增添了一笔“略带哀怨”的愁绪。是典型的以“闺怨”比喻“职场沉浮”的绘画手法。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仇英 临宋代王诜《绣栊晓镜图》

2.佛/道文化影响下的“君子”之变

随着佛/道文化的兴起,中国文人诞生了新的终极目标与人格追求,重新定义了“君子”内涵。唐代诗人王维的《雪里芭蕉》中,创造性地应用佛教中芭蕉的典故,使之成了“孤 高”君子之意象。而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莲成为了“花之君子”,其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也是来自于佛教典籍。

在宋代,一方面以“闺情”为主题的花鸟画在院体画中发展到一个高峰;另一方面,包含丰富闺情意象的花乌画,由于更多文人的积极参与创作,并以人格主题取代爱情主题,而很快被雅化或文人化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的经典文人画也由此产生,在这些文人花鸟画中,花鸟的意象已彻底由女子闺情转化为君子人格。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明·杨无咎《墨梅》

花鸟画中常见的两个“意象元素”

1.竹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竹”已经脱离了“舜妃”的女性意识和佛教意象,转变为君子“空寂高节”品格的意象。中国的竹情节可追溯到魏晋时期,元代吴镇曾搜集学文同墨竹画法的宋元画家25人的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单为一个植物题材立一画派,在世界美术史上实属罕见。这也正是因为“竹之美”,早已超越自然审美,延伸出了丰富的文化意象之美,承载着包括佛学空观、道家遁隐、女性幽怨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清·郑板桥《墨竹》

2.梅

梅,从女性孤寂绮怨的意象起,到演变为君子贞洁品格的意象,最后成为文人花鸟画的“四君子”之一,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五代,梅花审美仍强调其香艳特征,有较强的女性审美意识;二是两宋时期,进入了强调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识的新阶段。后由宋至清,画梅经久不衰,成为文人花鸟画最经典题材之一。

南宋画家、词人扬无咎,独创墨线圈出花瓣的圈画法,成为了墨梅画史上地位极高的画家。其代表作《四梅花图》,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时梅花集于一卷。

古代君子图鉴: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汉子们都在想什么?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

在花鸟画文人化的过程中,中国诗歌中的“闺怨”传统是最主要的内因,而佛教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外因。宋代的理学以“理”抑“欲”,加速了花鸟画的雅化和文人化,使之纳入“文以载道”的礼教体系。同时,也因理学大量吸收佛学思想,而丰富了花鸟画的意象,诞生了中国画历史上颇为灿烂的“花鸟画”题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