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琢謂餘以善淫”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這是屈原《離騷》中的兩句詩。詩中屈原以“女娥”與“鮮花/香草”自喻,將自己比喻為備受後宮女子妒忌的美女蠶蛾,並用“菱葉、荷花”製衣,象徵自身的品德修養,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比,產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我們在中國畫,特別是花鳥畫的範疇裡,也發現了類似的“文人意象”。

花鳥畫中“香草美人”的演變之路

花鳥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題材類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而對花鳥畫的鑑賞,中國文人也向來不是單純以“寫實”的角度來品鑑,更融入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文化象徵意義,如“梅蘭竹菊”,歷來就是象徵君子高潔的的經典題材。

1.起:前秦至漢

《禮記·玉藻》:“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是士大夫必備和專有的禮器,這一時期,中國文人更偏向於以“美玉”比喻“君子之德”。而花草過於“鮮豔”的外表,更多被用來比喻戀愛中女性的“美德”。直到秦漢之後,郡縣制取代封建制,玉不再是士大夫的專用寶物,也逐漸不再“獨佔”君子自喻“團寵”。

到了風流不羈的魏晉時期,“君子”的概念也悄然演變。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新君子”,倡導“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傳統禮教中顯得“十分叛逆”,溫潤的“玉石”自然無法承載這種“跳脫”的形象。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要知道,在秦以前中國人是沒有對自然花草的圖像審美的,直到漢代絲綢之路的打通,才打開了中國人“花草圖像”的審美之門。隨著絲綢之路流通入中原的大量波斯金銀器,讓花草造型的裝飾,一躍成為上層社會的新時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人士大夫在詩詞歌賦中對花草吟詠不絕,花草開始成為新的君子品德象徵。

2.興:唐宋大成

經過了王朝更迭,中國迎來了盛唐景象。文學、繪畫空前繁榮,宮廷設畫院,畫家眾多。中國文人逐漸發展出了對花草的審美,開始成為新的“君子品德”象徵。開化的社會風氣與頻繁的外部文化交流,更促進了“自然主義”的推崇。印度佛教造像與繪畫的傳入,也帶來了大量具有象徵意義的“花草”圖樣,花草裝飾強勢普及。特別是“荷/蓮”的形象,更是成為“高潔、神聖”的代表。蕭悅畫竹,曹霸、韓幹、韋偃畫馬,韓晃畫牛等,已經初見花鳥畫分科獨立的趨勢。

盛唐之後,中國陷入五代十國的紛亂之中。相對較為穩定的西蜀和南唐吸引了各地的畫家,發展成南北各異的風格流派,北有黃荃,南有徐熙,發展成後來的“工筆”和“意筆”之分。

花鳥畫在這個時期真正獨立了,並在宋朝達到了藝術巔峰。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唐·邊鸞《枯槎雙鳧》

柔美花草,何以“比德君子”?

最初在詩詞中扮演女性綺怨幽愁、香豔妖嬈意象的“竹、芭蕉、蓮、梅等”,又何以取代玉而比德君子呢?

1.“閨怨”傳統的生命延續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以“閨怨”言志的詩歌傳統,女性情感被大量泛化為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中國文人在對女性容貌、形姿、內心世界的品味描摹的同時,發現了一條通向通往自身感情深處的道路。晚唐、五代時期,“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再世間,而在心境”。

《繡櫳曉鏡圖》中,便是一位晨妝已畢的婦人,安立鏡前,儀態端莊。而看鏡中神色,似有薄薄戚色,為恬淡美好的“現實”場景增添了一筆“略帶哀怨”的愁緒。是典型的以“閨怨”比喻“職場沉浮”的繪畫手法。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仇英 臨宋代王詵《繡櫳曉鏡圖》

2.佛/道文化影響下的“君子”之變

隨著佛/道文化的興起,中國文人誕生了新的終極目標與人格追求,重新定義了“君子”內涵。唐代詩人王維的《雪裡芭蕉》中,創造性地應用佛教中芭蕉的典故,使之成了“孤 高”君子之意象。而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使蓮成為了“花之君子”,其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來自於佛教典籍。

在宋代,一方面以“閨情”為主題的花鳥畫在院體畫中發展到一個高峰;另一方面,包含豐富閨情意象的花烏畫,由於更多文人的積極參與創作,並以人格主題取代愛情主題,而很快被雅化或文人化了。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的經典文人畫也由此產生,在這些文人花鳥畫中,花鳥的意象已徹底由女子閨情轉化為君子人格。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明·楊無咎《墨梅》

花鳥畫中常見的兩個“意象元素”

1.竹

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文人的“竹”已經脫離了“舜妃”的女性意識和佛教意象,轉變為君子“空寂高節”品格的意象。中國的竹情節可追溯到魏晉時期,元代吳鎮曾蒐集學文同墨竹畫法的宋元畫家25人的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單為一個植物題材立一畫派,在世界美術史上實屬罕見。這也正是因為“竹之美”,早已超越自然審美,延伸出了豐富的文化意象之美,承載著包括佛學空觀、道家遁隱、女性幽怨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清·鄭板橋《墨竹》

2.梅

梅,從女性孤寂綺怨的意象起,到演變為君子貞潔品格的意象,最後成為文人花鳥畫的“四君子”之一,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魏晉至隋唐五代,梅花審美仍強調其香豔特徵,有較強的女性審美意識;二是兩宋時期,進入了強調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識的新階段。後由宋至清,畫梅經久不衰,成為文人花鳥畫最經典題材之一。

南宋畫家、詞人揚無咎,獨創墨線圈出花瓣的圈畫法,成為了墨梅畫史上地位極高的畫家。其代表作《四梅花圖》,將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時梅花集於一卷。

古代君子圖鑑:那些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漢子們都在想什麼?

宋·揚無咎《四梅花圖》

在花鳥畫文人化的過程中,中國詩歌中的“閨怨”傳統是最主要的內因,而佛教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外因。宋代的理學以“理”抑“欲”,加速了花鳥畫的雅化和文人化,使之納入“文以載道”的禮教體系。同時,也因理學大量吸收佛學思想,而豐富了花鳥畫的意象,誕生了中國畫歷史上頗為燦爛的“花鳥畫”題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