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慈禧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為何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慈禧在甲午戰爭後,曾經一度放權讓光緒帝親政,光緒帝急於幹出一番成就好向老佛爺證明自己。在聽信了康有為等一群毫無經驗的書生的理論後,光緒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變法,關於變法的命令不斷下發到全國各省。然而,變法最終損害到權貴們的利益,康有為等人甚至密謀圍園捕殺太后。慈禧雖然在休假,但對光緒在外面的行為早有耳聞,接到袁世凱的告密後,就已經動了將光緒廢掉的心思,但此時唯恐天下不亂的列強們竟然不同意慈禧廢光緒。慈禧沒想到洋人們會管到她的家事,她向來注重和洋人搞好關係,但這次慈禧沒法再忍,遂發佈懿旨,向各國宣戰。這正中列強們的下懷。最終,義和團的那些“神功”能忽悠的了慈禧,但擋不住八國聯軍代表“真理”的大炮。不久,聯軍攻破天津,慈禧太后和官員以及皇室皆換上平民的便裝向西逃去。

被慈禧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為何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逃到西安後,李鴻章在北京那邊也把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籤的差不多,慈禧總算不用擔心洋人的清算。但這時,慈禧也明白大清已經走到了懸崖邊兒上,變法是時代大勢。從西安迴鑾北京後,慈禧太后開始推行新政,按她的計劃,大清要用9年的時間蛻變為現代憲政國家,所頒佈的新政內容也比當初康梁的百日維新更加廣泛和深刻。從新政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晚年確實想要改變這個國家積弊已深的現狀。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頒佈兩個月後,新政最強力的推動者和執行者慈禧太后去世。當然,大清最後的結局也是很清楚,慈禧死去僅僅三年後,整個大清就在武昌起義的隆隆炮聲中土崩瓦解,轟轟烈烈的新政終究沒有幫清朝續多久命,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倒臺,這其實和諸多因素有關。

一、新政缺乏富有魄力和才能的領導者

慈禧在近代歷史中給人們留下的大多都是負面印象,但撇開個人作風仔細觀察慈禧一生的經歷,就會發現她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從辛酉政變奪權到成功鎮壓太平天國,再到後來的洋務運動。無不顯示出她極強的政治手腕,在新政的推行中,很多艱難的部分也是憑著她的強力支持而得到推行。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接替慈禧繼續推行新政,載灃沒有慈禧太后那樣壯士斷腕的改革氣魄。當時朝中和地方存在著眾多主張立憲的官員,他們的力量足以左右朝政,也是清朝可以團結的一股政治力量。出於政治考量,慈禧生前很重視和立憲派官員們合作。然而載灃沒有照著慈禧的路線來做,而是將原本已經賦予立憲派的權力紛紛收回,收來的權力被攝政王載灃集中在皇族成員手中。立憲派與清廷矛盾不斷,後來的“皇族內閣”騙局更是讓立憲派對清朝徹底失望,導致立憲派選擇與革命黨合作,失去支持的清政府最終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被慈禧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為何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二、新政客觀上削弱了清政府在地方以及軍隊上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1、在新政中,編練新軍是一項重要任務,清政府最開始是指望靠建成一支力量強大的武裝力量維持最基本的統治。但事與願違,袁世凱對北洋新軍的控制已經滲透到了每個士兵的內心,沒有他的調令,即使是攝政王載灃也難使用一兵一卒,北洋新軍最終沒有姓愛新覺羅而是姓了袁。南方新軍中,士兵也大多受到自由民主理論的影響,新軍士兵中潛伏著眾多的革命黨成員。因此南方新軍對大清的政治忠誠度也不高,不然首義也不會發生在武昌的新軍中。

被慈禧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為何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2、新政推行後,各省按制設諮議局,諮議局中的成員也有不少立憲派,庚子事變時,南方各省有過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協定的先例,因此,在武昌起義爆發前夕,清廷對南方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清政府為了發展科學技術,提倡西學,但大部分讀書人還是對科舉極為熱衷。為了解決這種困境,慈禧接受了張之洞和袁世凱的建議,廢除了有著千年歷史的科舉制度,這一廢,廣大熟讀四書五經的傳統知識分子頓時失去了人生目標。在舊時代,科舉制對思想的控制和對人心的籠絡上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科舉制走出的官員們是對大清最忠誠的奴僕,因為權力就是朝廷賦予他們的,於是這些官員非常自覺的維護大清這個恩主。科舉制廢除後,西學中的自由民主理論大規模傳播,知識分子們對清政府的統治合理性產生了質疑,清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力度逐漸削弱。

被慈禧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為何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晚清在遇到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首先想當然的認為造槍造炮就能混過這段艱難時期。但後來發現洋務運動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慈禧的憲政思路是對的,新政倘若成功,對當時積貧積弱的國家來說也是一大幸事。然而新政終究來的太遲,歷史的進程已經等不了漫長的9年預備立憲期,失去了政治強人的控制,新政最終以失敗收場,歷史就匆匆通過武昌起義提前結束了滿清在中華大地兩百多年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