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三十六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

【計名探源】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注意: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的,此計特易奏效;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經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三十六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張巡破安祿山

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明。唐將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張巡雖取得幾次突然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矢越來越少,趕造不及。沒有箭矢,很難抵擋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急命軍中搜集秸草,紮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數十萬枝。令狐潮天明後,知道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往下吊草人。眾賊見狀,哈哈大笑。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痺,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名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營中大亂。張巡乘此機會,率部衝出城來,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三十六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

【原文】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簡譯】

通俗地講,就是用假情況去矇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假變真。在連續採用假攻擊造成敵人的錯覺之後,就要果敢地轉為實際的攻擊。其基本的邏輯程序是:假——假——真

【釋解妙計】

古人按語: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

敵,生有則敗敵矣。

三十六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安史之亂

【用計錦囊】

從字面講,“無中生有”的意思是憑空捏造,栽贓陷害。但在軍事上確有其深刻含義。無中生有與瞞天過海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公開的形式,即佯動,使敵方由高度戒備變為放鬆警惕。一般說來,無中生有中的“無”,即指迷惑敵人的假象,“有”就是在假象掩蓋下的真實企圖。空虛本身不可以戰勝敵人,只有人為製造出虛假的東西,才可以戰勝敵人。虛假的東西怎樣才能掩蓋真實的企圖呢?其一,在短時間內,假象不可以有半點紕漏;其二,矇蔽的對象是那些頭腦過於簡單或過於謹慎的指揮官,並要選擇較適當的時機。

俗話說:“學百樣不如精一行。”多元化經營雖不失為經營之良法,許多企業也嚐到它的甜,但“世事無絕對”,單一經營“精一行”,有時也勝於“學百樣”。單一經營自有無窮魅力,問題在於經營者能否發據出來,無中生有能為單一經營這樣狹小的經營空間創造出一個廣闊的天商業機遇有時是靠等待或搶抓得來的,但有時也是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所以有人說:“財富是創造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